APP下载

《水浒传》和《洪吉童传》人物形象对比研究

2020-05-25郭文龙

北方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施耐庵人物塑造水浒传

郭文龙

摘要:《洪吉童传》由许筠创作,是以传说中古代英雄洪吉童起义为题材的朝鲜最早国文小说,主题是反对嫡庶差别和封建统治制度,通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实现建立理想国的愿望。《水浒传》是我国的一部英雄小说,通过对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侠义壮举描写,表达农民阶级对正义和理想生活的渴望。两部作品创作主题都为农民起义,但创作背景不同,二者在社会观、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差异。

关键词:洪吉童传;水浒传;施耐庵;许筠;人物塑造

一、作品简要

《水浒传》是我国一部伟大的英雄传奇章回体小说。故事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背景,谱写了一曲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因官逼民反,聚义水泊梁山,最终受招安,起义以失败告终。(1)《洪吉童传》中的洪吉童是出身宰相家的庶子,因家中地位低下,备受排挤,最终他忍无可忍离家出走,同起义群众一起严惩贪官污吏,批判了僵化的封建身份制度,讽刺了贵族的残暴和无能,揭露了封建王朝的固有弊端,推动了人民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的觉醒。(2)

二、作者背景比较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人,当时处于最底层的南汉人,深受压榨和欺辱。通过小说,作者揭露了官场的腐败,颂扬了社会底层人民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揭示了“官逼民反”造成的农民起义的规律,反映出封建统治集团和被压迫人民的激烈矛盾。

许筠(1569—1618),出生于朝鲜江原道江陵。虽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因是庶子,深受李氏朝鲜王朝嫡庶制度的压迫。(3)严格的阶级制度和不平等的嫡庶差别造成了许筠对封建的儒家思想的反抗,对嫡庶差别和封建王朝残暴统治的不满。(4)

二者都对封建等级制度和残暴王朝统治感到不满,通过小说作品表达自己对构建公正平等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美好愿望。

三、社会背景比较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梁山好汉们扶危济困,反对貪官污吏,对抗朝廷,但是最后受招安又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洪吉童传》的时代背景是光海君在位期间 (1608—1623),处于壬辰倭乱时期,政治混乱,统治残暴,百姓苦不堪言。党争日渐激烈,嫡庶差别待遇悬殊,社会动荡不安,使人民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反对不平等的嫡庶身份制度。

《水浒传》和《洪吉童传》都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皆为治理无道,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洪吉童因反对贪官污吏和不平等的嫡庶身份制度走上“革命”的道路,而一百零八好汉的绿林聚首也是由于朝廷贪官奸臣当道,平民百姓受尽欺压——“乱自上生”引起“乱自下作”的奋起反抗的故事。(5)

四、人物形象比较

施耐庵笔下的水浒英雄人物多是悲剧性的人物。(6)豹子头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身职五虎将之一,武艺超强,因官场的黑暗和恶势力的压迫,林冲被逼上梁山。但在加入梁山泊之后,林冲尚未建功立业,无法手刃仇人高俅,最终郁郁而死。宋江主张“替天行道”去维护理想化的封建秩序,“我宁可朝廷辜负我,我也忠心不辜负朝廷”的忠君思想使宋江从原来义军的首领变成顺天护国的忠臣,惩贪除暴,御外安内,带领一众梁山好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但一百零八好汉死伤无数,宋江最后被奸臣高俅迫害致死,李逵、花荣等皆殁于王事。至仁至义、全忠全节的宋江为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使他在昏君无能、奸臣当道的世道沦为一个命运悲惨的英雄。宋江的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性注定了起义会是一场不成熟的“革命”。宋江本身的阶级“在以浓厚的宗法关系、家国合一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文化土壤上,个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以及由此迸发出来的抗逆行为,注定只能培育出无果之花,酿成壮丽而幽怨的悲剧。”(1)武松同样也是有着浓重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他自幼失去双亲,和武大相依为命。武松性情刚烈,疾恶如仇。武大被西门庆和潘金莲毒死后,武松为其申冤,打抱不平。后来历经牢狱之苦的武松醉打蒋门神,却不知得罪了蒋门神背后的势力张都监和张团练,他们决定密谋陷害武松。武松被自己奉为“昔日恩人”的张都监设计圈套,差点失去性命。面对阴险狠毒的张都监,他心灰意冷,决心将张都监这等奸邪小人斩尽杀绝,血溅鸳鸯楼。武松赶尽杀绝的内心背后是对他人付诸信任的消失殆尽。招安之后,征方腊时,武松失去一臂,后来选择与青灯古佛为伴,出家度余生。早年志气轩昂、快意复仇的武松在历经磨难艰险和饱受一生颠沛流离之后,最终遁入佛门,看破红尘。

许筠笔下的洪吉童因自己的庶子身份,无法得到重用甚至被迫害、虐待。最后,洪吉童离家而走,加入群众起义。这是《洪吉童传》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洪吉童从出生到离家的过程。洪吉童因非凡的才干遭人陷害暗杀,他杀害凶手后果断选择离家出走,这一情节刻画出一个敢于反抗罪恶封建势力的叛逆又独立的人物形象。同时,洪吉童离家出走,到处流浪为主人公笼罩了一层悲剧色彩。主人公洪吉童的悲剧是当时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产生的悲剧,也是日后主人公怀揣着对封建身份制度失望后加入农民起义军“活贫党”劫富济贫,惩罚贪官污吏最原始的动机。(2)作品的第二部分描写了洪吉童加入农民起义军组织,创建“活贫党”,后又因过硬的本领被推举为首领。以洪吉童为首的“活贫党”反对李氏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嫡庶差别制度。(3)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洪吉童带领队伍前往栗国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君和贪官污吏、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纵观全文,《洪吉童传》刻画的主要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洪吉童也遭人暗杀和算计,但是都以他精通法术、采取自救这一方式巧妙过渡。他建立理想国的愿望最终实现,自称为王,还在岛国纳玉白、赵小姐为妃。这对于反抗朝廷的“义贼”来说,不失为一个圆满的结局。

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虽结局惨淡,但他们曾严惩恶霸,为黑暗人间主持公道和正义。洪吉童虽结局圆满,但其纳妃仍逃离不了封建制度—蓄妾制度的束缚,体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4)两部作品的人物塑造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人物形象都生动立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都有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施耐庵人物塑造水浒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