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双筷子”从“常识”到达成“共识”
2020-05-25刘淑滨
刘淑滨
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检验着我们综合防控的战斗力,也照见出我们文明生活中的盲点。经历了这段疫情,发现有些看起来普通的事情,其实很有必要,譬如公筷的推广。
使用公筷,只是简单的多摆双筷子而已,却是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每个人也都知道它的好处。但从“知道”到“做到”,却相距甚远。唐宋以来,中国渐由分餐演变为合餐,共同就餐也成了国人默认的餐饮文化。数人围坐一桌,纷纷举箸,好不热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我的筷子我做主”背后潜藏的卫生隐患。但事实上,即使摆上了公筷,很多人还是“习惯成自然”地“一双筷子”夹到底。这其中不仅有生活习惯的原因,还有社会背景、餐桌文化的因素。“就他事多”“真矫情”“嫌脏别出来吃呀”……诸如种种的“情绪绑架”让公筷成为尴尬的存在。本是文明卫生的就餐方式,不得不让渡于世俗的眼光,躲在被遗忘的角落。
在此次疫情中反复强调,家庭聚餐、多人聚餐是疫情传播中的高发频发途径,不使用公筷确实也更大大增加了传染的几率。疫情袭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恰恰也可以倒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用公筷,不仅要在人际交往中大力推行,在家庭生活中也应该提倡。
其实,推行公筷,绝对不只是“多双筷子”那么简单随意,它与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一样,都是生活的某个切面。看似稀松平常,實际上是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些常识性的动作绝不应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选择,成为文明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动作。因为只有拼接起无数个文明健康的切面,让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成为普遍共识、集体意识,最终才能有效遏制病毒肆虐,筑起防控疫情的防线,构成健康文明的社会全貌。
让“多双筷子”,从常识达成共识,说易行难,关键就在于这中间没有刚性约束,全靠自觉养成。通过这场战“疫”,能让“多双筷子”的好习惯从常识达成共识,就是为战“疫”做贡献,就是为健康打“疫苗”。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