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与共情能力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2020-05-25庞庆利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正念共情观点

庞庆利

研究显示,临床治疗抑郁症不仅需要减轻其症状,还需恢复患者怜悯、共情等社会认知功能[1]。自我怜悯是人对自身困难时期接纳与理解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共情能力则是可理解与准确认同他人感受,是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结构,其中包括认知、情感共情。有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大部分存在自我怜悯水平低下以及共情缺陷等情况[2]。本次研究调查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共情能力的现状,讨论两者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4—7月收治的18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80例非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抑郁症患者符合“国际疾病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抑郁诊断标准[3];年龄≥18岁;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疾病以及躯体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中男60例,女120例;年龄18~58岁,平均(27.34±4.35)岁。研究组中男68例,女112例;年龄19~56岁,平均(26.89±4.2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签署同意书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由精神科主治医师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两组发放自我怜悯量表中文修订版(SCS-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应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说明量表。

1.3 评分标准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共17项,轻度抑郁≤17分,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24分。(2)自我怜悯量表(SCS-C)。共计26条目,包括自我友善(个体感到不适或者遭受困难、失败时,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与温暖)、正念(对痛苦直面的情绪与思想,将苦恼认为是无需回避与压抑的事)以及普通人性(认识到人类状态并不是完美,不仅有困苦)3个因子;量表应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怜悯水平越高[4]。(3)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包括22个条目,4个因子(共情性关心、观点采择、个人痛苦、想象力),应用0~4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因子所对应的共情能力越高[5]。

1.4 统计学处理 釆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IRI-C得分与SCS-C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IRI-C得分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IRI-C得分情况比较(分,

注:1)为t’值,2)为t值。

2.2 两组SCS-C得分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SCS-C得分情况比较(分,

2.3 抑郁症患者SCS-C水平与HAMD以及IRI-C水平相关性分析 抑郁症患者SCS-C各因子得分与总分同IRI-C中观点采择呈现正相关性,而与抑郁程度同个人痛苦两者呈负相关性,抑郁程度与个人痛苦呈正相关,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抑郁症患者SCS-C水平与HAMD以及IRI-C 水平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自我怜悯是人对自我痛苦的一种理解、温暖以及接纳的态度,是反映人的宽容且与潜力的适应性行为。本次研究就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与共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SCS-C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症患者,个人痛苦相对较高,观点采择则低于非抑郁症患者,说明抑郁症患者相较于非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以及共情能力均受到了损伤,而这一结果与Mathews等[6]研究结果一致。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较低可反映其会因为缺乏自我友善,从而不能实现自我温暖与理解,普遍人性缺乏无法准确认识到人的不完美,正念的缺乏使得抑郁症患者无法直面自身消极思想与情绪,甚至过分认同负性情绪。本组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与自我怜悯水平呈现负相关性,再次证实了此观点[7]。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共情能力受损,患者对观点采择的能力较健康者更低,而观点采择作为一种对他人观点理解且在解决问题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考虑的能力,属于认知共情;但抑郁症患者观点采择能力降低,会导致其将重点更多的放于自身而非他人身上,是其认知共情的缺陷[8]。研究还显示,抑郁症患者个人痛苦相对较高,这使患者产生面向自己而非他人的回应,这也进一步说明患者存在情感共情缺陷。而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与其呈现正相关性,说明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其个人痛苦也更加显著,共情压力更高[9]。

从抑郁症患者观点采择与自我怜悯水平呈现正相关性可说明,自我怜悯水平越高,患者在面对困难与不足的时候,更易表现对自我足够的接纳与温暖,面对他人与自我经验观点时更容易采用观点采择[11-12];同时个人痛苦与自我怜悯的负相关性可说明自我怜悯水平高的患者,面对别人遭遇困难痛苦所产生的感受时,不会出现过分认同,退缩与不良情绪,自我回应也会相对减少,因个人痛苦而出现的共情压力便会降低。因此临床可通过提高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使其实现自我安抚,通过正念、友善去缓解生活中的消极感受,平衡患者功能能力,对共情压力导致的消极情绪实现有效调节[13]。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可当作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可使患者认知重评增强,从而使抑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同时研究还发现,正念对抑郁症患者的采择能力也存在一定预测效果,因此临床也可通过提高患者正念,使其能够直面自身消极情绪与思想,理解他人观点并化为己用,增加患者观点采择能力,改善认知共情功能受损[15]。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自我怜悯与共情能力现状普遍存在缺陷,而自我怜悯水平与抑郁程度以及共情能力缺陷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改善患者自我怜悯水平,提高患者共情能力,从而改善抑郁情况。

猜你喜欢

正念共情观点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观点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