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恶性低位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2020-05-25王鑫王长友
王鑫,王长友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唐山)
0 引言
结直肠癌晚期患者伴随恶病质,好合并肠梗阻的发生,以手术姑息患者梗阻性症状是临床上较常采用的方法之一[1],但急诊手术因为术前肠道筹办不完善,致使符合口漏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增加。Ⅰ期造瘘 + 肿瘤切除与Ⅱ期闭瘘术治疗虽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2],却二次手术加剧了患者痛苦,增加其经济负担。既往临床研究示[3],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体质差,如不能实施手术也可用肠梗阻导管来改善患者的梗阻症状。对40 例老年恶性低位肠梗阻患者利用经肛肠梗阻导管医治的结果,现陈述以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纳入我院2017 年7 月至 2019 年8 月间收治的恶性低位梗阻性疾病患者资料80 例,按照医治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 例、观测组40 例。纳入资料标准:①年龄区间为55-85 岁;②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恶性低位肠梗阻的诊断标准[4];③已在治疗前向患者和家属告知本次研究的详细情况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资料标准:①不能耐受手术者;②昏迷或精神异常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对照组和观测组患者一般资料等见表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医师对患者采取一般治疗,教导其做好洁净灌肠后,给予患者1 期根治性切除肿瘤并行腹壁造瘘, 90 天后再行2 期手术以回纳造瘘口,术者应注意结合患者肿瘤位置、大小和梗阻症状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术式。观测组:患者做好清洁灌肠准备工作后,医师采用电子结肠镜,经肛门将肠梗阻导管置于患者梗阻部位近端,与负压吸引器相连接,对膨胀的肠道减压而引导出肠内容物[5]。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进行肠梗阻导管结节清洗,生理盐水100mL 间隔3 h/次,甲硝唑注射液100 mL 间隔2 次/d,清洗时可逐次增加液体量,但注意总的液体量要小于2 000 mL/d。清洁方法:将肠梗阻导管Y 关节入口与输液器连接,夹紧出口端,清洁液匀速轻柔地注入患者肠道内,保存10 min 使排泄物软化,然后打开引流口,去除肠道内容物。重复清洁处理1 周,直到病人排挤的液体中没有粪渣。另外抗感染、肠外营养等支持治疗对患者恢复情况也至关重要,梗阻症状有所缓解后可采用无渣液体饮食,做好肠道准备可择期行肿瘤Ⅰ期清除吻合术。
1.3 临床指标
置管先后观测组患者腰围、腹内压、近端肠管的最大横径、引流量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调查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测定,患者所得分值越高,表明质量越好。此外,收集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花费和住院日的资料。
1.4 统计学方式
利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是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有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前后观测组多项临床指标比较
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前后生活质量得分对比
对照组16 例并发症(40%);观测组6 例并发症(15%),观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27,P<0.05)。观测组置管前生活质量得分为(62±10);置管后生活质量得分为(80±22),置管前生活质量的得分低于置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表2 置管前后观测组多项临床指标对比
表2 置管前后观测组多项临床指标对比
项目 例数 腰围 近端肠管最大横径(cm) 胃管引流量(mL/d) 腹内压(cmH2O) 导管引流量(mL/d)置管前 40 91.5±4.1 5.1±0.84 786±102 24.4±1.6 1594.0±104.2置管后 40 75.8±4.2 2.9±0.68 14.1±5.5 13.6±2.0 13.8±2.7 t 值 29.48 19.86 48.34 27.90 95.72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3 2 两组患者住院日及治疗费对比
住院日和治疗费,对照组都大于观测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2 组患者住院日和治疗费对比
表3 2 组患者住院日和治疗费对比
组别 例数 住院日(d) 治疗费(元)对照组 40 27.6±1.4 33671±2376观测组 40 22.3±2.1 18436±1864 t 值 13.28 31.91 P 值 <0.05 <0.05
3 讨论
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多数已经出现恶病质,体质极差,加之梗阻症状需迫切解决,急诊手术前并不能完全清洁肠道,因此晚期患者的手术风险不可避免增加。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式能有效地引出恶性低位肠梗阻患者的肠内容物,通过置入导管的方法缓解腹胀、腹痛的肠梗阻症状。本次研究发现,观测组患者置管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差别具备显著性(P<0.05)。医师在治疗时应量入为出计算患者液体量,以避免水盐代谢的紊乱。本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和观测组分别是40%和15%,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质量得分观测组,置管前(62±10)分,置管后为(80±22)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对于术前应用抗生素和生理盐水软化粪便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临床上,金属支架也是治疗肠梗阻的手段之一,但肠梗阻导管与之相比具有易弯曲易操作的优点,而且费用更低[6,7],手术的成功率更高。本研究中,分析患者住院日和治疗费都,观测组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由于观测组患者做经肛肠梗导管引流通畅后,极大避免了再行Ⅱ期手术的情况的发生。在使用经肛肠梗塞导管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置管前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以正确判断闭塞位置;置管过程中应在结肠镜下仔细操作,以免粗暴操作造成导管进入腹腔中引起出血、腹膜炎和结肠穿孔等。
总之,经肛肠梗阻导管医治恶性低位梗阻性疾病的效果显示出优越性,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因体质弱其手术耐受力差,而肛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优势恰恰是创伤小,这能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另外,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住院日缩短,经济负担减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