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应用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
2020-05-24傅玮霞
傅玮霞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信息时代微博、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层出不穷,除典型的社交性、共享性之外它们的教学作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相对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混合,而是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在最合适的时间、采用最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媒体技术与教学形式,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混合学习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化数字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起到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将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单单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混合学习强调的是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与不同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柯蒂斯·邦克等相关研究预测在2020年之前,在高等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或者网络辅助学习的形式存在[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职学生的特点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特点的重要维度之一[2]。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应具备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能力、合作包容的团队协作能力、跨专业和多领域的复合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自控能力[3]。尽管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学习上的一般特点,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呈现自身不同的特点,还存在职业定向性强、学生的学习准备相对不足等问题。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关注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学”的角度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内容注重实用性;二是学习方式倾向直观性;三是学习情绪凸显波动性;四是学习行为呈现依从性,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也较差等[4]。虽然在学习特性上高职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略有弱势,但在心理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如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都比较强[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许多高职院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高职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的技术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兴趣差异较大;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弱;四是教材的内容滞后,缺乏与配套的实训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五是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层次及水平进行评价;六是机房建设与管理还不够完善,学习资源建设不足;七是对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6]。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具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是现代人才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应用能力需要结合教学现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应用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免费应用程序。它仅需消费少量的网络流量,即可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消息推送、消息管理以及自动回复。通过用户管理功能,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备注、批量管理;通过消息推送功能,教师可向学生定时推送教学资源和相关资料;通过消息管理功能,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动搜索信息资源。作为一种专注移动端功能的软件,微信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应用创新空间。微信的实时通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使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黏着度,其多种互动模式使信息交互更加灵活多变,新型的平台支持服务使移动学习应用开发更加便捷高效。
二、混合学习模式建构
在国内,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 的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由何克抗教授提出。何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新概念,并把混合学习定义为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者优势的结合,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它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回归,是一种螺旋式上升。”[7]
在开展相关混合教学实践时,柯蒂斯·邦克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充分重视对混合学习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将实施方案细化,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其次应当重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并适时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第三,需要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热情去获取开放教育资源和熟悉各种社会性学习软件;最后,在教学中不要一次尝试过多的方案,每个学期保持一到两个的数量,太多的新技术放在一起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效果[8]。黄德群通过对混合学习应用研究认为混合学习的活动设计一般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二是适配学习内容;三是考虑适配学习过程[9]。在实际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模式创建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需要进行多因素、多方面的考虑和分析,混合学习的实践具有特定参考原则,如以学习为中心、合理创建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交叉进行等。但对于具体学科的和不同的学生开展混合学习时,需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构建真实有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以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创建了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如下图),其中包含前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估三个核心要素。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一)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以及教学环境分析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通常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开展教学前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内容。教学内容应符合基础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发展性、学科性、多功能性以及时代性等特性,并且教学内容应在符合国家标准和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需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灵活地调整变化。学习者特征分析通常包括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有关的技能。对于学习者起点的分析,包括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五个方面。对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可以采用统一测验的方式,判断各个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分析是指了解学习者对于要学的内容所持的某种态度以及对于提供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判断学习者的态度时,可使用态度问卷量表进行测量。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学习动机分析,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前段分析阶段,教师可根据对于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利用“用户管理”功能对学生进行分组备注,对后续对不同学习者的教学资源推动提供决策基础。
(二)教学设计
在此混合学习模式中,教学设计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其中课前包括教师对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将能够进行电子化的教学资源进行电子化,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功能共享给班级的各个学生,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关注学科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获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包括教师的课堂讲授、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进行协作学习,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导,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后,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对知识进行巩固,师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课程内容进行交流、反馈、总结。
(三)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高等院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控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与强化[10]。此混合模式中的教学评估包括对学习成绩、活动组织、教学情况、学习过程等四方面的评估。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是对教学活动实在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该模式的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的混合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可以随时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交流,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推进更有效的教学。
三、教学实验设计
在创建了混合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进行案例设计,拟运用实验法证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的有效性。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在进行该模式的有效性前需先明确实验研究的问题,如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有效性,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混合教学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
(二)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在本教学实验案例中研究自变量为混合学习模式教学,因变量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理论、技能)、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学习行为,其中干扰变量为两个班的课下有无交流。根据实验变量和研究问题分别设有四个研究假设,分别是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学习的学生成绩与传统学习成绩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混合学习模式下课程学习效果正相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课程学习效果正相关;学生的计算机配置和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三)研究过程
案例研究过程包含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与分析两部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为例,选取两个无差别的班级开展教学实验。首先用同一份试卷对该专业两个班学生同时开展测试,利用Z 检验对两组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性检验,保证两组初始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机选择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班级作为实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采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进行教学,除一般的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提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并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目标等上传推送至微信公众平台,学生课前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提问和讨论交流。课中采用课堂讲授,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可提前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布置,学生可进行协作完成。教师适时对学习者提供帮助,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课后教师可在微信平台进行任务布置,巩固学习者知识的深化。师生可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及时交流和反馈。对于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在线资源进行反复学习和深化。相比实验班,普通班级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一个学期之后,用同一套评价体系,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评价,完成测试收集评价结果(包括试卷、作业等),并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这两差值的差异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判别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前后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独立样本检定
对于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主要包括前测数据、教学数据和后测数据三个方面。其中前测数据首先利用Excel 软件对前测中的成绩排名分组,再利用SPSS 软件对前测的试卷成绩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学数据部分需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收集学生的线上、线下完成的作业。对于后测数据,则利用评价体系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评价,利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数据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判断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正确。
四、实验验证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为例,选取广州市S校17药学专业的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研究,其中A1班是对照班人数46人,A2班为实验班47人,收集两个班的前后测以及教学数据,实验假设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最终学习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混合学习模式下课程学习效果正相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课程学习效果正相关;学生的计算机配置和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通过SPSS 数据分析软件对两个班的最终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如上表)。
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方差齐(F=1.171,显著性为0.282),看第一行的检验结果,t 检验显示显著性p=0.000<0.05,说明原假设不成立,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最终学习成绩呈显著性差异,实验班《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此外通过课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下实验班的学生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照班的学生学习态度更积极、自主学习能力更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与课程效果呈正相关。调查发现学生计算机配置和网络环境会影响学生混合学习的体验,信息环境好的学生混合学习体验更好。在实验中发现,对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教学实验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前测和后测试教学实验的关键,在设计时需严谨。对一个不太擅长通过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的教师而言,混合学习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问,这些时间可能主要花在:熟悉混合学习的设计过程和方法,熟悉多种传递方式和媒体的特性及其操作运用,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不同的教与学策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制作学习资源等。鉴于混合学习的实施对计算机教学的莫大益处,教师一定要付出努力,同时,学校也应有一套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混合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五、结语
混合学习虽然不是一个新名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中,并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高职高专这样的地方院校来说,进行全校大规模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所有课程的混合学习,不仅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仅从公共基础课程的角度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对特定课程进行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
各种学习方式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劣势,只要把它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能解决教育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需要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要彻底改变教育或教学形态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设计者或学习者观念的转变、操作的熟练程度、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愿望、创造性地改变现状的能力等都决定着该学习方式的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