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融生校园文化 促进师生智慧生长
——访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韦霞校长

2020-05-24

教育信息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贵校师生校园

教育变革是教育领域中综合性的根本变革。开放、融合、生成,唤醒、激活、赋能,赋予师生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力、思维力、学习力,是教育人的应然使命,也是学校管理者的使命担当。

——韦 霞

个人简介:现任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督学,广东省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名校长研训专家、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教育政策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广州大学骨干教师实践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承担了广东省卓越校长跟岗培训、广东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等活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主持省市级课题8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访谈者:韦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据了解,贵校从2017年开始进行智慧校园建设,2019年入选“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校”。请您谈谈贵校开展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韦 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郑中钧中学于2017年10月开始智慧校园建设,坚守“办适合的教育,让师生遇到最好的自己”的价值取向,从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智慧课堂改革到基于最近发展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智慧评价到万物互联的智慧校园建设,首先厘清、统一对智慧教育的理解。

在综合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后我们提出建设“依托信息与智能等新技术、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支撑、指向师生生命全面健康发展的现代化教育”。让师生共同站在教育场域的中央,让师生共同成为教育的发生者与享有者。学校成为师生“与自己对话、与众生同行、与世界链接,并融合、生成、成就彼此生命的美好与丰盛”的能量场域,打造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融生教育。

访谈者:请您具体谈谈什么是融生教育?

韦 霞: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任何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以不断地融入、融纳、融化新的生存和发展要素,并使其融变成新的生命力为前提,教育更是要吻合融生之道。郑中钧中学位于松子岭巅,由松树之长寿、适应性强、坚韧刚正、担当精神提炼出融生教育之理念:融,即融合、圆融之意;生,即生命、生长之意。

融生教育主张通过万物互联,建构良好的环境与多元平台场域,让师生本就自足的潜能通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合共生,得到引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且这种能力能引领师生最终实现自主、和谐地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师生携手走向生命的远方:共同成长、共同成就彼此生命的精彩。融生教育不仅包括协同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还包括新学习内容需要融合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体系上,建构出全新的完整无隙、浑然一体的知识与经验图谱,即实现原有经验知识图谱的同化与顺应。

访谈者:以“融生教育”理念为引领,贵校形成了怎样的智慧校园生态?

韦 霞:我校构建的智慧校园生态是基于生命发展规律的开放、协同、内生的动态平衡系统,开放性与生命性是重要内在特质,而大数据的精准支撑又赋能校园生态的丰富性转变为现实。

我校引进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设备等信息化新技术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的智慧校园场域,健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推动校园物联网向教育智联网发展,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数字治理、科研平台、安全防控等,构建一个融合云技术、云存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数字化校园生态;同时赋能教育创新,从而形成一个在线协作、资源共享、立体交互、即时反馈、个性彰显的智慧校园生态系统。

智慧校园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实现学习的个性化、生命的品质化。在此生态系统中,融润德育融昭生命,OTO 学堂融悟生成,融慧教研融懿生盛,课程群融彻生长。并逐渐沉淀下来融和团队文化、融创课程文化、融生课堂文化、融润德育文化、融懿美育文化、融慧教研文化。从而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和教育治理水平的升级换代:即学习空间再造、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体系重构、组织管理转型,让学校成为“每一个师生都能智慧成长”的信息化2.0时代的现代化学府。

访谈者:请您谈谈贵校开展基于“融生”教育的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韦 霞:具有中钧特色的智慧校园建设先后经历了完善智慧校园的基础环境建设、智慧教育资源服务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提升、智慧教育内涵提升、凝练建模,区域辐射,资源共享等五个阶段。遵循了以下思路:

首先,内塑教育哲学境界。小道若巧,中道有形,大道无术。一所学校发展的大道层面就是学校哲学,是学校的文化与精神。郑中钧中学建校缘起之际就植入了“心怀天下”的文化基因,树立了“向上、向善、向美、向学”的价值追求,沉淀出“惟精惟一、至诚不息”的中钧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智慧校园的格局与境界,成为我校智慧校园的灵魂。

其次,健全必备主客观条件。搭建信息化平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完善泛在化、智能型校园信息环境,充分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决策、校园生活深度融合与全面创新,以建立全局信息模型为着眼点,以形成深度互联互通能力为关注点,以数据为中心,以运行环境为支撑,以教育教学及管理等业务应用为载体,面向师生与社会提供全时、泛在、多方式、互动式、安全可控的接入和服务能力。同时提供多元平台与方式激励师生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展示,与时俱进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再次,构筑四梁八柱模型。四梁:智慧课堂、智慧教研、智慧管理、智慧评价四个维度;八柱:基于“OTO课堂”各类交互数据支持模型;基于个性化学习数据结构模型;基于协作共享的融生教研模型;基于开放多元的优质云资源;基于多元智能的综合评价模型;基于核心素养的融生课程群;基于自治自育的融润德育模型;基于精致管理的校情监测与决策支持模型。

访谈者: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贵校在融生教育实践和理念的变革上有所创新,其中基于问题导向的融生精学堂——OTO 模式是亮点,请您具体谈谈这一课堂教学模式。

韦 霞:我校基于问题导向的OTO(Online To Offline)学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3.0版本,主要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导学为脉络,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路径,以道德力与思维力发展为目标,以大数据支撑为基础(如下图)。

基于问题导向的融生精学堂——OTO 模式

在课前通过推送微课自学、推送学案导学、班级空间研讨、推送练习自测等形式对学情进行精准诊断从而生成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课中通过情景创设中PO-SC的问题导向、小组协作探究展示、教师精讲点拨、精准推送复测、即时反馈复盘、知识导图建构;在课后实行个性化作业、个性化资源推荐实行个性化巩固,从而为学生建成个性化错题资源库与自己的知识图谱,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新旧知识的融合、自己与团队智慧的融合、优质资源与学校的融合,师生观点、素养、能力、情怀得以生成与提升。

访谈者:基于问题导向的融生精学堂——OTO 模式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哪里?

韦 霞:传统教学课堂存在的薄弱环节:教学起始阶段对学生前置知识的缺失不了解——学情的把握模糊;教学进程当中对学生新学知识的掌握不清楚——教学调控粗放;教学过程结束对学生基于标准的达成反馈不及时——形成性评价缺失;作业与检测阶段对学生作业与检测对错的统计诊断不精准——重复训练、负担加重、功效降低。OTO 精学堂做到精准教学,破解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情模糊现状;落实个性化学习,破解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难题;伴随大数据采集,极大解放了教师,提高教育生产力。

OTO 精学堂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实现“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通过“个别化”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

访谈者:贵校在推进以融生教育为引领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韦 霞:从客观方面:一是数据端口的融合贯通,打破不同软件的信息孤岛,真正实现共享融通的大数据中心;二是系统软件及智能设备的高价格高投入,而学校的公用经费有限,成为智慧校园升级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主观方面:一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亟待升级,包括对教学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综合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基于技术的知识管理、基于网络的协同备课教研、网络课程开发等;二是学生及家长的混合式学习的理念转变,以及网络学习的自主与自律的契约精神的提高。

访谈者:针对以上问题,贵校采取哪些措施?

韦 霞:一是寻找优质有情怀的企业合作,以公益情怀与包容心态,开发贯通大数据,为精准校情检测与决策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动员家长承担学生自备终端,减轻资金压力;二是开发多元平台与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在实践中升级信息化素养。

访谈者:下一步,贵校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践融生教育方面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韦 霞:与时俱进,进一步开放融合,促进智慧校园的升级换代。研究5G 与AI 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5G 赋能智能教育的升级版新生态系统。以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5G、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增强/混合现实、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助力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和互动,实现两个世界间的数据转换、存储和处理,以促进现有智慧校园的转型升级,最终形成包含链接、交互和计算的“网络化、融合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能+教育,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因材施教规模化实现。

猜你喜欢

贵校师生校园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写给我的信
感谢信的写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致校长的一封信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中心成立发来贺信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