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
2020-05-24刘娜
刘 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 北京 100089)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过去一年里,全球汉语学习人数超过2500万(国家汉办官网,2019)。埃及学习汉语的热情尤其高涨,埃及的艾因·夏姆斯大学、开罗大学等众多高校都开设了中文系,每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埃及的两个孔子学院: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和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以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也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学习汉语,汉语教学正在埃及蓬勃发展(栗君华,2017:6)。
然而,埃及作为阿拉伯文化圈的代表国家,伊斯兰教的忠实信仰者,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文化生活都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无论是留学生、外派人员还是汉语教师志愿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问题和障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跨文化适应问题不可小视,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将会给跨文化者的身体、心理带来极大伤害,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杨军红,2009:2)。对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尤其如此,在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的同时,也会给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关于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曾丹(2017)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本文则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问卷调查研究了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情况,为了弥补调查问卷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还运用了访谈的研究方法。文章侧重描述和分析埃及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针对埃及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详细且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给予帮助和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在埃及担任汉语教师的76名志愿者。调查期间,一共发放问卷76份,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为100%。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情况如下:
表1 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基本信息表
为了使整个调查研究更加全面,我们还对76名志愿者中的5名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了调查问卷所没有反映的问题,更多地对志愿者们的文化适应进行了关注,如“您可以告诉我在埃及最初的适应经历吗?”“您认为和埃及人交朋友怎么样?”“您在埃及感觉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您在埃及期间,有什么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吗?”等等,所以访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补充。5名志愿者的情况如下:
表2 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情况表
(二)研究工具
问卷由跨文化适应调查表和心理适应测试表组成。跨文化适应调查表采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完全同意)[2],让志愿者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调查表共有17道题,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和工作适应两部分,每个部分又有自己的子项目,比如“能适应埃及的气候”,“能适应埃及的教学环境”,“能融入埃及当地的生活”等。
心理适应测试表是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3]。测试表共10道题,如“每次上课前我压力很大”“我常常感到孤独”“我感觉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人”等。
(三)统计方法
跨文化适应调查表的5个选项都有对应的数字,数字代表每个选项的分数,如完全不同意为1分,完全同意为5分,将76名志愿者在每个选项上的得分相加,所得平均数即为志愿者们在该选项上的得分,得分越高,适应情况越好。
心理适应测试表的每个选项都有相应的分值,依据选项内容依次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4分、3分、2分和1分,同样将志愿者们在该选项上的分数相加,所得平均值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心理适应情况越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适应
为了全面了解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适应情况,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社会交往、语言四方面对志愿者们的跨文化适应进行了考察和深度访谈,以期发现志愿者们在适应过程中的问题。以下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表3 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社会文化适应调查表
经统计,社会文化适应的平均分为2.78,其中,生活环境适应得分2.37,社会支持适应得分3.37,社会交往适应得分3.25,语言适应得分2.11。在生活环境中,最不能适应的是埃及的住宿,得分只有1.79。由此可见,志愿者们最能适应社会支持,语言是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社会文化适应中的最大障碍。
以上结果表明,志愿者们的社会文化适应较差。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后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使用阿拉伯语与当地人交流,所以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埃及的民族文化、气候和生活方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这就导致志愿者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埃及的生活环境。浓厚的宗教色彩,干燥炎热的天气,单调的饮食,不便利的生活条件,混乱无序的交通,迟到拖延的生活节奏都让志愿者们感到沮丧。不过好在有来自志愿者同胞以及相关部门和其他力量的支持,让不太适应的埃及生活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二)工作适应
为了全面了解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工作适应情况,我们分别从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方式三方面对志愿者们的工作适应进行了考察和深度访谈,以期发现志愿者们在工作适应过程中的问题。以下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表4 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适应调查表
根据调查结果,志愿者们工作适应的平均分是3.19,得分最高的是适应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分数为3.66,得分最低的是适应埃及的教学方式,分数只有2.76。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志愿者们在埃及的工作适应情况一般。在后续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志愿者们在工作中的同事多为其他志愿者和国内的公派教师,少部分为埃及当地教师,埃及当地教师汉语水平都较高,所以志愿者们和同事们的关系都较为融洽,加之埃及人本来就热情好客,对中国人又尤为热情,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中国老师,因此工作适应中的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关于埃及的教学方式,多数志愿者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主要是由于埃及的教学条件普遍较差,教室空间狭小,没有多媒体设备,电扇吱吱呀呀,小黑板放在桌子上,老师们需要自带黑板擦和白板笔,学生们经常无故不来上课等,都让志愿者们不太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
(三)心理适应
以下我们通过压力感受、情绪体验、睡眠状况、孤独感、体重变化、疲劳感、存在感、思念之情等方面调查了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埃及的心理适应情况。
表5 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心理适应调查表
从结果来看,有些选项的得分较低,表明志愿者们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埃及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其中,压力感受的得分是3.53,情绪体验的得分是3.37和3.32,睡眠状况的得分是3.21,孤独感的得分是3.53,体重变化的得分是3.79,疲劳感的得分是3.47,存在感的得分是3.26和2.47,思念之情的得分是2.63。结果表明,体重变化的分数最高,思念之情的分数最低,其他方面的得分居中。这说明多数志愿者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人。另外,有些志愿者在访谈中表示由于自己是年轻志愿者,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不能承担比较核心和重要的工作,因此存在感较低。
在后续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志愿者们的心理适应情况大致呈现出一个U型曲线,即志愿者们在赴任初期和末期的心理适应情况明显好于赴任中期,这大体上与跨文化适应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Oberg,1960)。志愿者们明显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问题和障碍不断出现,但与此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所以适应情况也在不断好转。
以上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归纳整理,分析了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会文化适应、工作适应以及心理适应现状,就这些方面进行了描述和总结。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是2.78,工作适应的得分是3.19,心理适应的得分是3.26,说明志愿者们在社会文化适应、工作适应和心理适应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小视,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帮助今后的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们更好地适应埃及的生活。
三、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我们对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何应对这些跨文化适应问题,以便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呢?以往相关研究多是从汉办选拔和培训志愿者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且大多都比较笼统,我们认为志愿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志愿者自身、汉办的选拔和培训以及赴任国的帮助和支持都会影响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志愿者们在遇到跨文化障碍时,不仅要学会寻求帮助,保持积极心态、掌握相关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知识也非常重要。如果汉办的选拔和培训可以有所侧重,加强针对性,就会帮助志愿者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赴任国如果能够在志愿者们赴任后,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就会减少志愿者们在跨文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麻烦。因此,本文从志愿者、汉办和赴任国三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详细且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志愿者的角度
1.正视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任何两种文化中,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胡文仲,1999:2),这种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志愿者们在赴任前,就应该学习和了解赴任国的基本情况,摈弃民族中心主义、歧视和偏见以及刻板印象,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能从当地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在产生文化冲突后也能及时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具体做法有如下两个方面:
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很多志愿者赴埃后发现埃及的文化、生活和中国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习惯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生活,对埃及的文化产生了抗拒心理,新鲜感过后,除了必要的生活出行,他们都选择尽量减少出门次数,避免和埃及人打交道。事实上,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愉快。
站在埃及人的立场上看问题。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一些志愿者不能理解埃及年轻人热衷于游行、聚众,对宗教的狂热等。其实,立场问题并非一日形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简单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应该努力了解这种历史,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避免跨文化问题的产生。
2.降低心理预期
这里的心理预期包括对赴任国的预期,也包括做好赴任后会遇到各种问题的准备。在赴任前,志愿者们应充分了解赴任国家,包括这个国家好的和不好的方面,并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好的方面,如生活上物资匮乏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在赴任时多带些相关物品来解决。如果对赴任国的预期尽可能低,就能在赴任后多些惊喜少些失望,并应预料到身处异国他乡时难免会遇到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意志消沉。
3.培养相关技能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掌握相关技能,关于赴埃志愿者,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如下几个方面技能的培养:
跨文化技能。大多数赴任的志愿者都是对外汉语相关专业,这些志愿者在平时的学习中都会学习有关跨文化的知识,这些课程意在让志愿者们赴任后能够理解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技巧,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而那些没有对外汉语专业背景的同学,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除了在汉办培训过程中的学习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找相关书籍和资料补充学习,事实证明,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对志愿者们的跨文化适应很有帮助。
生活技能。现在很多志愿者都是90后,也是家中的独子,尽管已经到了工作年龄,可在独自生活时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会做饭等。到埃及后,大多数的志愿者都不太习惯当地的食物,也许在初期还感到非常新鲜,但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倦情绪,苦于自己没有掌握做饭技能,加之埃及的中国餐馆稀少,常常会出现思家心切、体重减轻的情况,因此,掌握做饭技能非常必要。另外,也可以学习换灯泡、修理物品等生活技能,因为如果掌握了这些技能,在语言不通、修理工经常迟到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避免在修理物品过程中产生跨文化障碍。
不适应情况的自我排解和相互救助的能力。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对接下来的生活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锻炼自己,使自己掌握在不适应情况下的自我排解和相互救助的技能。比如在遇到问题和障碍时,乐观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消除障碍,采取适当的方式处理,而不是回避、自暴自弃或是消极冷漠。当身边的人遇到问题和障碍时,也能够积极及时地帮助这些人走出困境,做到相互支持。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志愿者们要加强与偏僻学校志愿者的交流,对这些独自居住和教学的志愿者多给予生活和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可以经常性地问候,也可以登门看望,以便及时发现其遇到的困难,并尽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积极参加埃及的社会文化活动。尽管埃及局势动荡,但是埃及人依旧热爱文化活动,会经常举办歌舞表演,志愿者们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参与这样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排解生活和工作压力,一方面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加深认识,加快跨文化适应进程,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同胞的文化圈中。
志愿者们还可以和埃及人做朋友,这些朋友可以是学生、埃及老师,也可以是房东、邻居或是其他人,当遇到自己和同胞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时,就可以请自己的埃及朋友帮忙,这样也许可以避免跨文化障碍的产生。
(二)国家汉办的角度
1.测评与选拔机制的建立
汉办在选拔志愿者时,应根据赴任国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比如掌握赴任国的语言、有赴任国的学习或生活经历、有过志愿者经历的人选优先考虑等。尽可能避免因语言、心理状况带来的跨文化不适。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注重对志愿者相关背景的考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有教学经验或跨文化经历的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相对较少,而那些不是对外汉语相关专业或者没有掌握赴任国语言的志愿者在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较多,所以,应重视志愿者相关背景的考察。
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志愿者时,应更加注重志愿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避免由于相关能力的欠缺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在选拔过程中,应着重测评跨文化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心理测查。在选拔过程中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心理测查,心理测查应更关注志愿者的性格因素,尽可能多地选择那些性格开朗,积极向上,能主动寻求办法解决问题的志愿者。
2.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
志愿者赴任前都要接受持续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培训内容以中华才艺、语言要素、中国文化、赴任国语言等为主,这些课程大都以讲座的形式展开,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志愿者们进行突击训练。但由于志愿者们专业背景不同,对这些课程的接受和消化程度也不同,因此培训效果一般。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强针对性。应该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分开培训,因为不是对外汉语或是中文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在汉语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对这些志愿者就应该着重培训汉语知识。
加强语言培训。汉办培训的语言课程每周一次,每次大概两课时,学习内容以语音和词汇为主,对话也非常书面化。在培训中,应该选择和生活、教学密切相关的词汇和对话,这样就可以学以致用。
增加赴任国国情课程。扩展赴任国的国情课内容,或是邀请赴任国的归国志愿者举行经验交流会,交流跨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风俗习惯、禁忌,教学方面应该做好的准备,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这样志愿者们在赴任前就能做好相关准备,有良好的心理预期。
3.对志愿者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志愿者和汉办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仅限于赴任前和离任前的相关手续办理,在赴任过程中几乎没有往来。这种情况对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以及考评都是不利的。因此,对志愿者的帮助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汉办对志愿者的管理都是依据大洲来划分,但是每个大洲的国家很多,一个项目官员管理起来常常是应接不暇,如果可以按照国别来管理志愿者,就会使工作更具体。如果可能,还可以在各个国家的使馆教育处安排汉办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所在国志愿者的生活和工作,负责对志愿者进行消息传达、工作协调、工作监督以及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指导等。
(三)对赴任国的希望和建议
1.给予生活和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
志愿者们赴任后,租房、办卡、换签证等一系列生活上的事情都是自己处理或是在已赴任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但是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难免会遇到问题和障碍,比如语言不通,不了解当地的租房政策,出现了上当受骗的情况等。因此,志愿者所在学校或是孔子学院就可以安排当地的汉语老师帮助志愿者们解决这些赴任初期的问题。在生活中,志愿者们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联系这些埃及老师,比如修理东西、缴纳费用等,当需要带学生到不熟悉的地方参加比赛时,当地的汉语老师也可以帮助协调和翻译,这样就能减少因为语言和环境的不熟悉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2.定期对志愿者的生活、工作和心理进行调查
很多志愿者都反映,除了在工作上与所在学校或孔子学院有联系外,在生活中基本没有联系,甚至出现了离任时,外方院长或负责人还记不清志愿者们的情况,导致志愿者觉得在这里工作没有存在感,工作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志愿者所在学校或是孔子学院要加大对志愿者们的帮助和支持力度,比如以会议的形式组织大家交流近期的工作和生活,学期结束后召集大家畅所欲言,总结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适当组织大家出游,这样一方面可以拉进中埃老师们的距离,让志愿者们有归属感,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注释:
[1] 通过对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如语言水平、出国经历、跨文化知识对志愿者们的的跨文化适应有一定的影响,且这些影响值得继续研究,但限于文章篇幅,后续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对赴埃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2]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形成的。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个陈述都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做5、4、3、2、1,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其对每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个总分可以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个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