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调查研究
2020-05-24柯卓英
柯卓英 姚 盈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国 西安 710065)
一、引 言
汉语教师是指以教授中文(汉语)为职责的教师,主要包括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即今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外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以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国内专职汉语教师,以及以海外当地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国外专职汉语教师三类群体。在汉语国际传播新时代背景下,汉语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对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在对已有界定的相关概念“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和范慧琴(2013)对汉语教师传播能力的表述,将其定义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系统性地向母语为非汉语的人群进行文化传播所必须的能力,具体包括:对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及自我调控能力、外语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进行深度分析,以期在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方面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与素养。
二、关于汉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2019年8月13日至2019年9月13日,笔者通过问卷星系统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和国外专职汉语教师主要群体进行了问卷调研。本次调查共发送问卷342份,收回342份,问卷收回率100%,人工审核剔除含前后矛盾、单一选项、空缺率过高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74.27%。
(一)汉语教师的性别与年龄
在此次受调查的汉语教师中,女性汉语教师190人,占74.80%;男性汉语教师64人,占25.20%。年龄段18~29周岁的汉语教师176人,占69.29%;30~39周岁的汉语教师40人,占15.75%;而年龄段40~49周岁、50~59周岁和60周岁及以上的汉语教师数量比重明显较轻,共占14.96%,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选择加入到汉语教师队伍中。
(二)汉语教师的学历背景
调查显示,汉语教师中本科学历166人,占65.35%;研究生学历85位,占33.46%,两者总占比高达98.81%,数据表明当前阶段汉语教师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为主,这与当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规范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各高校支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着密切关系。
(三)汉语教师的身份类别与职称级别
汉语教师志愿者111人,占43.70%;国内专职汉语教师77人,占30.31%;国外专职汉语教师66人,占25.98%。职称方面,助教57人,占22.44%;讲师73人,占28.74%;副教授46人,占18.11%;教授9人,占3.54%;暂未获得任何职称的汉语教师69人,占27.17%,多为在读本科生与硕士生。数据表明超过72%的汉语教师具备相应级别的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为21.65%,反映出一定数量的汉语教师具有所教学科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业绩。
三、不同身份类别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分析
(一)对环境的适应及自我调控能力
表1 汉语教师面对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感受与体验情况
从表1可知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感受与体验各有侧重。
首先,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表中的三项指标整体上均取得了最高的数值,每一项对应的数值均高于其他两个群体,体现出该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在派出前接受过岗前培训,内容涉及海外环境的讲解与经验传授,因而绝大部分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接触到他国文化后,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文化间的差异,能够进行自我调控,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跨文化差异,减少负面影响。
其次,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在三项指标中取得了整体第二高的数值,这与汉语教师处在国内安稳专一的文化环境有关,国内专职汉语教师需要进行跨文化适应的机会远低于另外两个群体,在应对态度上相对乐观和积极。
最后,国外专职汉语教师三项指标表现出整体并不理想的数值,这或与国外环境相对复杂多变有关,加之国外专职汉语教师相对年龄较大,教师构成较为复杂,导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低于青年教师群体。
(二)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
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具体是指为完成两个文化体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所必备的能力素质。
笔者就汉语教师是如何在文化差异背景下与学生、家长、同事展开交往的经历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文化差异背景下汉语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交往经历情况
孙英春(2015)提到过约翰·贝里的文化适应理论:心理或个体层面的文化适应,是指在经历过文化层面的交际之后,个体在行为举止、价值观、情感认同这些方面产生变化。表2中三类汉语教师均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了态度和行为上的积极转变,但仍有不同之处。
首先,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主动学习他国文化,融合双方价值观念”一点上取得了最高的数值,这应与其较好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有关。不论是选拔考试、岗前培训,还是岗中培训,选拔培训单位均重视培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但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后两项上表现不佳,并不能较为主动顺利地进行人际沟通。
其次,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在上述三项调查中,均取得了比国外专职汉语教师更高的数值,同时在“主动观摩(本土)老师授课,学习教学方法及理念”这一项超越汉语教师志愿者,取得了最高数值。这是因为国内专职汉语教师身处祖国大环境,受环境和心理障碍的影响很小,因而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会更加主动顺畅。
最后,国外专职汉语教师的三项数据均低于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国内专职汉语教师,这或与海外大环境有关。外国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独立,他们受文化大环境影响,在交际和沟通方面会受到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对跨文化传播能力构成的总体认识
笔者对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构成因素的总体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汉语教师对跨文化传播能力构成因素的认知情况
陈国明、赵晶晶(2006)指出传播能力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认知本领,即能够在理解情境和环境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传播;二是证明具有理解情境和环境要求的本领的动机,即传播动机;三是在交际活动中完成特定目标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即有效传播的能力。汉语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自身跨文化传播能力构成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传播,顺利开展汉语教学活动。表3说明大多数汉语教师在认知本领、传播动机、有效传播能力等方面较为完善,但仍有差异。
首先,汉语教师志愿者认为跨文化传播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这与文化传播的受众有关。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受众多是缺少汉语基础的所在国学生,中华文化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可以帮助他们迅速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继而对汉语学习产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当地学生产生文化认知的纽带,掌握相应中国文化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策略对汉语教师志愿者而言非常重要,因而这一项取得了最高的比值。
其次,国内专职汉语教师认为跨文化传播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是“对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基础理论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这一点符合国内专职汉语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国内主要教学对象为留学生,他们一般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教师跨文化沟通的需求更大,因而对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对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基础理论掌握与运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国外专职汉语教师认为跨文化传播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也是“中国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与汉语教师志愿者均身处海外教授汉语的大环境有关,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和策略有助于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四)对影响跨文化传播因素的认识
笔者针对汉语教师对跨文化传播的认识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汉语教师对影响跨文化传播的诸因素的了解情况
(续表)
汉语教师志愿者、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和国外专职汉语教师这三类不同的汉语教师群体虽然在影响跨文化传播的诸多因素上出现了不同的选择,但是均表现为最关注“社会文化要素”对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从侧面表明绝大部分汉语教师对跨文化传播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具备能够在缺乏多媒体设施、环境不佳、存在干扰等因素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四、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自身、受众接收传播的目的和传播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过分强调传媒因素与跨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
少部分汉语教师志愿者(详见表4)并不能够正确认识跨文化传播与诸因素的关系,其中9位汉语教师志愿者过分强调传媒因素与跨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即特别认可如影视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传媒因素对自身跨文化传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一群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知误区,与当前国际传播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当前国际传播是一种多主体、多通道、多样式的传播,为了适应受众的需要,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不断发展创新,逐渐成为人际交往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借助多种媒体,但是这部分汉语教师志愿者认可媒体因素是与跨文化传播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反而忽略了传播者、受众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对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2.文化活动形式少,中华才艺不精
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障碍情况如表5所示,其中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一群体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为“文化活动形式少,中华才艺不精”。汉语教师志愿者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文化活动与才艺方面,没能在岗前培训或学校课程中接触到相关文化活动的培训,不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条件学习相关中华才艺,或是学习了相关中华才艺,但是达不到进行展示的程度;缺乏对文化活动形式和中华才艺的关注,否定两者能够对跨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表5 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障碍情况
3.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跨文化差异
汉语教师志愿者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表现出心理素质不够完备健全,因教学观念和工作观念不同,而与学生、同事之间产生摩擦;其二,由于岗前培训时间普遍较短,汉语教师志愿者没有充分了解到文化差异的相关应对策略,因此无法妥善处理工作上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其三,汉语教师志愿者普遍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因此初入社会心理仍不够成熟,在面对工作上的文化差异时仍用校园思维去思考,因而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跨文化差异。
(二)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过分关注信息因素的作用
8位国内专职汉语教师(详见表4)认为信息因素与跨文化传播最为密切相关,即过分关注文化传播信息的选择、呈现方式、量的大小等信息因素对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这一群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与自身跨文化传播能力不足有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认识偏差会直接导致对跨文化传播信息选择的不恰当,也对跨文化传播信息的呈现方式、信息量的多少,产生一定的选择性偏差。同时,也会导致传播方式不当,造成文化传播形态粗放且效率低下的结果。
2.文化教学手段单一僵化
文化教学手段单一僵化主要是指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忽略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而采取固定化甚至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且没有创新性。其中有39位国内专职汉语教师(详见表5)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身处国内,或多或少都会有职业心理倦怠现象。文化教学手段落后和单一僵化的表现是:在进行文化教学时,要么照本宣科进行说教式讲述、无法用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要么就是借助PPT简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或与之相关的才艺,随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而不深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另外,还表现为忽视汉语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紧跟学科前沿,从而导致文化教学手段套路化,影响教学效果。
(三)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难以适应生活上的跨文化差异
表6可以看出多数国外专职汉语教师较难适应生活上的跨文化差异,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到任初期,会产生物质上的文化休克症状,如过分关注食物、床上用品和餐具的清洁,渴望“家常菜”等;其二,产生心理上的文化休克症状,如失眠、疲劳、感到孤独和挫折、批评所在国家、抑郁、紧张、容易自我怀疑、容易愤怒,特别强调健康和安全、害怕与所在国家的任何人有身体接触等。物质和心理上的文化休克,均导致了国外专职汉语教师难以适应生活上的跨文化差异。
表6 汉语教师文化休克情况
薛可、余明阳(2007)强调人际传播具有受心理性与社会性障碍影响的特点。文化休克现象反映了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会遇到社会性、心理性的障碍。国外专职汉语教师赴任途径、所学专业、知识智能结构等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面对所在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政治态度的差异而产生心理落差造成了文化休克现象。部分国外专职汉语教师没能充分考虑到自身将要面对的跨文化差异,也没能对这些跨文化差异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心理预设,因而造成了身心方面的不适应。
2.过分肯定环境因素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
6位国外专职汉语教师过分肯定环境因素如校园环境、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校风等(详见表4)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识误区,主要与自身对跨文化传播认识不到位有关。薛可、余明阳(2007)指出跨文化传播本身也是一种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质的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交换。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即教师与学生,二者缺一不可。脱离了主体与受众的跨文化传播,即使校园环境优美、教室环境齐整、人际关系融洽、校风班风优良等,都不能看作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五、提升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议
汉语教师志愿者、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和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在提升自身跨文化传播能力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对提升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基础理论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建议
虽然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方面,相比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和国外专职汉语教师稍显优势,但因为面对的学生都是母语非汉语者,即具有他国文化背景的学生,所以都应该提升自身对于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保证在教学和文化传播中与学生的有效沟通。首先,反复认真研读传播学及跨文化传播学相关专著及研究论文,如《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跨文化传播学》等,深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拓展理论视野,提升理论高度。其次,在自身的跨文化传播中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反思,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思考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其三,注重实践调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个人相关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从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现状调查研究和跨文化传播个案研究这两个维度更深层次学习并提升自身对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二)对提升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的建议
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首先,应积极主动与当地学校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在文化差异中提升跨文化交际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主动发展和谐的办公室关系,友善对待同事、不卑不亢,良好的跨文化关系能够有效缓解跨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其次,为了避免工作中出现跨文化适应性差的现象,赴任初期,汉语教师志愿者要摆正心态,明确因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产生摩擦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不轻易否认同事的教学方式,求同存异,虚心求教,学习其长处,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改进,明确教学上的交流都是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
针对国内专职汉语教师,首先,应正确选择合理的跨文化交际相关信息,提高甄别优劣信息的能力。跨文化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存在一定的负面因素,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对不合理的、有碍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信息进行辨识,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误区。其次,以有益的信息推进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关注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积极筛选出正面的、有益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以便于更好地交流沟通。
针对国外专职汉语教师,首先,应尽快摆脱物质方面的文化休克。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游览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感受他国文化魅力,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关注生活用品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条件许可的话,可亲手做中餐调节饮食的不适应。其次,通过多方交流沟通缓解心理休克。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传播是一个“一国一策”的应对过程,如信息、媒体、环境等因素,仅会在初期产生诸如文化形象凌乱、跨文化传播形态粗放等现象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其三,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可以通过与国内亲朋好友、同样身份者进行深入交流的方式,咨询请教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资借鉴,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自我身心状况,以加快步伐提升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
(三)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建议
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首先,应正确认识传媒与跨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当前世界形势变化多端,各国国情存在差异,民风民俗多样化,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加之网络环境的高深莫测,自媒体的层出不穷,要求汉语教师志愿者对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而充分发挥新媒体与相关软件的优势,在人际交往、课堂教学等方面传播正能量,通过多样化途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其次,全面提升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文化素养,注重传播策略,力求精通一门才艺,强化才艺展示技能。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不断提高完善传统文化素养,可通过积极参加文化体验活动,如通过学习传统舞蹈、戏剧、国画、书法、武术、民族乐器与古典音乐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同时,应主动学习精通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技能,并能在适当场合加以运用,以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针对国内专职汉语教师,首先,应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教学技能。通过认真研读有关文化传播、二语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补充学习教学改革方面的理论知识,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积极组织和参与文化教学类公开课的展示活动。此类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国内专职汉语教师的教学热情,缓解职业倦怠心理,使他们能够在观摩和展示中获取课堂文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针对国外专职汉语教师,首先,应全面提升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构成。国外专职汉语教师身份复杂、专业背景多样,呈现出参差不齐的能力水平。尤其部分未经过专业训练而长期生活在国外者,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还未达到一定深度。他们更应该认真阅读相关著作典籍,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掌握的能力。其次,积极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出谋划策,在文化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对中国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四)对提升环境的适应及自我调控能力的建议
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和国外专职汉语教师群体尤其要提升自身对国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应该客观审视不同国家环境因素,加强学习,主动融入当地大环境,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与师生深入交流基础上缓解不适和压力。其次,通过学习当地日常用语,感受他国语言文化的特点。为了减少生活上出现跨文化适应性差的现象,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国外专职汉语教师在抵达目的国之后,主动学习当地语言,主动与当地人交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其三,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如相关手势和礼仪仪态等,尊重他国文化,找准生活节奏,提高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能力,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五)对提升外语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三类汉语教师中,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外语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仍有24.32%的人数表现出相对不足,因而三类汉语教师外语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能力均需不断提升。首先,进一步提升外语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外语培训班、观看外语影视剧、听外语歌和向学生请教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外语语言能力。其次,应加强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阅读《非语言交际概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等相关著作,理论联系实际,提升非语言交际能力。其三,提升课堂教学中手势语和其他肢体动作的表达等。可以通过观摩汉语教学示范课的视频、查阅相关非语言表达的文献资料、听相关学术讲座等方式来学习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方法。
六、结 语
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对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效果和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汉语教师志愿者、国内专职汉语教师、国外专职汉语教师,由于学历、职称、经历、性别等的不同,在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均不同程度地展示出自身的优势,也相应地显露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汉语教师志愿者是一支年轻的汉语教师队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及优异的成绩;而且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会加入到国内专职汉语教师或国外专职汉语教师队伍中。国内专职汉语教师为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一批批汉语专门人才和汉语高级人才。国外专职汉语教师与汉语教师志愿者共同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海外有生力量,培养了大量热爱汉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中文传播人才。总之,他们在同一行业不同的地域空间,共同奋斗在国际中文教育与推广的战线上,为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努力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