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学期刊发展探究

2020-05-24张玉皎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学发文学报

张玉皎

(大理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大理 671003)

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担负着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在办刊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 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发挥学术期刊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引领作用。

作为社会科学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学,在我国经历百余年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这其中不乏民族学学术期刊的贡献。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的展示与传播平台,同时是记录学科发展的载体和表征。目前国内涉及民族学的期刊有几十种,比较知名的有《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等。其中,《民族研究》创刊于1958 年,复刊于1979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排名中位居第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 年,是由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的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的综合学术期刊。由于《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都是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两刊也面临着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相似的机遇和挑战。以《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为例,对两刊的发文情况、作者信息、被引频次等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总结民族学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另一方面讨论新时代下民族学类期刊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同类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学术期刊的生命在于学术质量,最能体现学术质量的是论文的创新性。而作为评价参考的量化指标包括了发文情况、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二次文献转载、学术影响力指数、即年指标、互引指数等。虽则外在量化评价指标难以评出论文的创新程度和学术精神,但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考察学术期刊刊载论文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另外,各职称层次的作者发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梯次性、编辑的选稿标准等问题,借此分析期刊在稿源建设、作者群体维护等方面的情况。将量化指标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对民族学期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二)数据来源

收集《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近3年(2016年—2018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统计发文量和第一作者等信息,暂不包括学术动态与信息、简讯等非学术性文章。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和在职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以及无职称的博士后在站工作人员;职称人员包括了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所有作者;高级职称人员包括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教授、教授等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对于既有职称又在读的研究生,为了避免重复统计,仅将其归入职称人员进行统计。登录中国知网全文检索数据库,在高级检索的文献来源处分别输入“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表时间处选择2016 年1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对检索结果按“被引”从高到低排序,由此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检索的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

二、研究结果

(一)发文情况

通过对《民族研究》2016 年—2018 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见表1),可以看出近3 年所刊登的稿件中,绝大部分的作者为职称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数量逐年递增,从2016 年的75%上升到2018 年的83%,几乎占据了期刊文章的大半壁江山。相比较而言,研究生发文量屈指可数,并逐年降低,从2016 年的11%下降到2018 年的3%,且均为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研人员。由此可见,国内的民族学顶级期刊对于作者职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于稿源的质量管理也十分严格。《民族研究》期刊文章的作者几乎包揽了国内外一流的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和学者。此外,外单位投稿的数量较大,在82%及以上,相比之下,本单位研究生和职称人员的投稿数量较小,维持在8%~18%。

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近3 年(2016 年—2018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职称人员的发文量比较稳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发文量逐年降低,但幅度很小,相对稳定。总的来看,期刊文章有超过60%的作者都具有高级职称。研究生发文量占比较小,平均在11%左右。外单位投稿的数量占据了较大比例,超过80%,本单位研究生和职称人员的投稿数量平均维持在14%左右。

从表1 和表2 中可知,比较《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近3 年(2016 年—2018 年)的发文情况,排除一些论文中的作者信息标注不规范或不完全的误差,就平均而言,可以看出职称人员是两刊最主要的发文群体,平均发文量分别是92.67%和86.67%,高级职称人员的平均发文量分别是79.33%和66.67%,《民族研究》的具有职称人员和高级职称人员的作者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更多。两刊的稿源主要来自于外单位。两刊有所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总发文量上差距较大,作为国内顶级民族学类期刊的《民族研究》的平均发文量是59.67篇∕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平均发文量是180.33 篇∕年,前者仅是后者的三分之一。其次比较明显的差别是两刊在研究生发文量上的不同,《民族研究》研究生发文量平均占比为7.3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研究生发文量平均占比为11%,后者略高于前者。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是由广西民族大学主办,本单位的许多研究生对其更为熟悉,因此在投稿时会优先选择。

表1 2016年—2018年《民族研究》发文情况统计

表2 2016年—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文情况统计

(二)下载和被引情况

通过使用中国知网全文检索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获得《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在2016 年—2018 年所发表论文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0名的论文情况(见表3)。从被引频次指标来看,《民族研究》高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办单位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和整体影响力不如《民族研究》。两刊被引较高的作者类型基本上为高级职称人员。在《民族研究》近3 年被引最多的10 篇文章中,有4 篇来自本单位作者,占比为40%。相比较而言,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近3 年被引最多的10 篇文章中,仅有1篇来自本单位作者,占比为10%。可以看出,外稿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近3 年被引频次排名第2 位的文章作者是一名博士研究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以继续关注其研究成果,适时邀约稿件。总之,关注高被引作者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利用高被引论文分析报告,做好论文关注度和被引情况的调查分析,是学术期刊挖掘学术精英、孵化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量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民族学期刊对于传播优秀成果、引领学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民族学期刊如何继续吸纳、传播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服务,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

首先,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学术共同体建设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而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交流平台和传播媒介。在学科或专业层面上,学术(学科)规范是同行认可的合法性依据,类似于库恩所谓的学科共同体的范式,即共同的概念、术语、方法规范乃至信念等〔1〕。学术期刊为学术共同体划出明确的边界,因其能够将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掌握学术理论、方法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进行区分。在研究《民族研究》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近3年刊发文章时,可以看到两刊作者几乎包揽了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同时也是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他们的学术成果较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科发展概况。2019年3月在大理大学召开的“新时代民族学的创新与发展”学术会议上,《民族研究》栏目负责人刘海涛老师提到的近年来《民族研究》致力于构建学科规范的努力,开设三大栏目:田野调查栏目,强调对田野叙事的要求;民族志理论与范式栏目,强调理论和方法论探讨;人类学区域研究栏目,强调要解决具体的小问题,比如对区域社会史的区别和继承、与地缘政治学的区域研究如何嫁接、与当代西方边界研究如何回应等等。三大类下面又分了几个小类,如民国时期学科史(民族学历史学)及其当代意义;非田野类具有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民族学历史学综合研究;国外新理论方法论动态等。由此可见,国内民族学期刊在构建学科规范、树立学术标杆、拓展研究领域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表3 2016年—2018年《民族研究》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被引频次前10名论文情况比较

其次,学术共同体也推动着学术期刊评价体制改革及创新管理。研究表明,学术期刊在助推原创性研究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而公正、权威的学术共同体也发挥着巨大作用〔2〕。改革不合理的学术期刊体制是学术共同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术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术共同体,除了实行必要的回避制以外,更有赖于学术民主的真正实现,学术共同体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批评、学术评论来表达“民意”,并对评价进行监督,重建学术评价机制〔3〕。具体的可行措施是办专栏、专题研究,邀请学术共同体的专家加入,同时吸纳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编辑的加入。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是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涉及到朱剑老师提到的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问题,即编辑职业化的推行使学术期刊编辑与学术共同体分离,而作为职业编辑人必须通过重建与学者的关系来确立自己新的身份。“学术引领者”的呼声展开后,学术期刊编辑也逐渐向学术共同体回归。

(二)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自19世纪末中国渐渐融入世界体系之时,中国学术界的使命也与“国际化”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4〕。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传播平台,要为构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努力。

对于国内民族学期刊发展来说,由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很难参与国际交流,因此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限,但仍然可以从出版形式上作一些改进。比如使用结构式中英文长摘要(800~1 000字),提高可读性;论文中的图表题目、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等内容,也可以视情况增加英文翻译,以便更大范围的读者检索到相关内容。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了一些国外学者的论文或译文,在海外民族志方面也刊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未来如有适合的机会,也可计划再创办英文刊物,在国内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

(三)创立品牌,突出特色

学术期刊要强化精品意识、铸造专业化品牌。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为例,作为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与国内其他民族学期刊相比,该刊更突出人类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成果,展现中国在人类学、民族学方面不断提升的科研实力。每期都有封面学者和主打栏目,并依托广西民族大学及相关的机构和科研平台,组织和策划了多次学术会议和专题。这些专题论文聚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热点话题,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选题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学术期刊还应注重培养人才,编辑要对作者保持热忱与耐心,特别是对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要多多帮助和培养他们创作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由近3 年(2016 年—2018 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被引频次排名第2 位的一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可见青年学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稿源,助力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四)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建设

加强学术期刊的集群建设。目前很多学术期刊背后依托的是一个研究机构或一个大学,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的机构主管,难以形成合力。而新时代的学术期刊集群化、专业化建设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利用同一学科或邻近学科的亲缘关系,形成学术期刊在主管、主办单位等不同层面的聚集,包括内容的组织、生产、发行和服务等不同环节的整合〔5〕。利用规模化效应助推学术期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变曲高和寡的传播状态,以开放办刊的思维,实现获取渠道的开放化、受众群体的开放化、研究问题的开放化,以便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扩大学术期刊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注重学术期刊与各类新兴媒体的融合,挖掘信息资源,借助媒体宣传。科学的本质是传播〔6〕。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是指期刊在传播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运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及手段〔7〕。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仍局限于单向的信息传递,重视纸媒传播,忽视移动传播。在发行过程中,选择邮局等传统单一渠道,速度慢,传播范围有限。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刷新期刊行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学术期刊也应重视微信、QQ、APP 等新兴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的建设,并将编辑的专业指导和最新的电脑技术手段相融合,创新期刊发展。借助和参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期刊分析评估报告数据,定期分析期刊的整体状况和问题,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另外,对作者和读者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

民族学期刊致力于知识传播和成果推介,为构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期刊的根本是展示科研成果和介绍科学知识,为作者和读者服务。但无法回避的是,目前的学术评价制度有其局限性,较为注重将被引频次作为评判期刊的唯一指标。对于以此为主的复杂情况,学术期刊应直面新时代的要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紧把学术质量关,净化学术生态,继续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新媒体平台,实现期刊出版方式和形式的转变,走出一条适合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民族学发文学报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