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赣语的分布格局与自然、人文地理的关系

2020-05-24吕俭平吕谨伊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醴陵攸县浏阳

吕俭平,吕谨伊

(1.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邵阳 422100;2.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南昌 330077)

根据谢留文的研究,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此外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和福建4省。湖南省境内的赣语分布在湘东及湘西南部分地区〔1〕。根据陈晖、鲍厚星的研究,湖南省境内的赣语分5片。湘东有4 个片:其一,大通片,共6 个县市,使用人口279 万。大通片具体分布在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岳阳县的东部与北部,平江县包括县城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华容县的部分乡镇,浏阳市的原沙市区、社港区和北盛区(永安镇除外)的部分地方,加上整个临湘市。其二,宜浏片,共两个市,使用人口149万。宜浏片具体分布在浏阳市的较多地方:有浏阳市城关镇,浏阳市原城郊区的关口、集里、荷花、牛石、青草等乡以及葛家、枨冲的部分地方,原大瑶区和文家市区的大部分地方,原古港区、永和镇以及原官渡区的部分地方。醴陵市包括县城在内的大部分地方也属于宜浏片。其三,吉茶片,共3 个县市,使用人口136 万。吉茶片具体分布在炎陵县的城关镇,西部的三河、河西、塘阳等乡镇,攸县、茶陵两县包括县城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其四,耒资片,共5 个县市,使用人口342 万。耒资片具体分布在耒阳市、常宁市、永兴县以及安仁、资兴两县包括县城在内的大部分地方。湘东这些地区所在的大多数县往往还有客家方言分布。具体来说,平江县、浏阳县、醴陵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永兴县、资兴县以东小片或散点分布着客家方言。湘西南赣语只有洞绥片,包括3个县市,使用人口134万。洞绥片具体分布在洞口县包括县城在内的大部分地方(黄桥镇、金田、杨林、高沙属于湘语)、绥宁北部、隆回北部〔2〕。李冬香将湖南赣语分为4片:岳醴片、攸炎片、耒洞片和永资片〔3〕。

一、湖南境内赣语的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我们依据上述湖南赣语分布制成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湖南境内赣语分布与山川、纬度及地形的关系。湘东4 个片的赣语分布在湘江以东,包括洞庭湖东北部、东部,连云山、大围山、九岭山以西的平江县,浏阳市所在的汨罗江、浏阳河流域,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以西洣水、耒水、舂陵水流域的部分地区。湘东赣语分布在湘赣边境的“长廊”里,这种分布格局与湖南、江西的地理纬度、罗霄山脉的地形构造以及历史交通密切相关。湖南处于北纬24°39′~30°08′,江西地处北纬24°29′~30°05′,两省差不多处于相同地理纬度,湖南与江西又紧邻,这就形成了江西同方位移民湖南的地理基础。湖南与江西的边境,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这些统称为罗霄山脉。罗霄山脉长达400 千米,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各山地之间有很多长廊断陷的谷地或向斜谷地,雁行式的排列,构成了两省之间的天然通道。这些山间谷地是历代江西移民乃至中国东南各省移民从江西到达湖南的必经通道。

湘东4个片的赣语分布格局与罗霄山脉东侧江西的赣语大本营有明显地缘关系。湘西南片赣语分布在雪峰山以东资水以西的丘陵与山间平地中,已经深入到湘语的腹地。为什么在湘语的腹地洞口、绥宁与隆回还存在这么一片赣语,这种分布格局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认为,除了移民的原因以外,与洞口、绥宁、隆回处于雪峰山以东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从图1 我们可以看到,绥宁北部、洞口大部、隆回北部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这一片的西部都紧紧依靠着雪峰山,巍巍雪峰山脉挡住了这一片西部西南官话的侵蚀。湘西南片崇山峻岭,幽谷深深,交通不便,相对封闭。这种地理环境对洞绥片赣语的形成与分布起到很大的作用。洞口县内赣语与湘语界线也与河流相关。根据龙海燕的研究,洞口县内有赣语与湘语两种汉语方言。黄桥镇湘赣方言的分界线就是赧水河,河的北岸属赣语区,南岸属湘语区。赧水河的北岸地区古全浊声母都已清化,清化后的归宿是和次清声母合流,只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阳去调,这些特征和临近的石江、高沙、竹市等地赣方言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赧水河南岸地区古全浊声母在老年人中仍然保持较为完整的浊音读法,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保持分立,去声分阴阳,有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4〕。

二、湖南境内赣语的分布格局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一)湖南境内赣语的分布格局与历史移民

根据李冬香的研究,湖南境内赣语与江西赣语的同源性共有成分主要有: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送气清音,透、定母读擦音,来母读塞音,四等齐韵存在今读洪音的现象等,这显然与江西的移民有关〔3〕。下面我们对湘东赣语、湘西南赣语的移民进行分析。根据《平江县志》所载150个姓氏(171支)迁平简况〔5〕与《岳阳县志》中相关记载〔6〕,我们把从江西迁来的移民的详细情况列在表1中展示(表中空白处为资料阙如)。

图1 湖南境内赣语分布与山川形势关系图

表1 迁入湖南平江、岳阳的江西移民情况

续表

从表1 所列出的83 个姓氏的移民来看,在清朝时迁入平江的只有11 个,迁入岳阳的只有2 个。这说明在清代迁入平江、岳阳的江西移民不多。大量的移民迁移于宋、明两代。从迁出的地点来看,主要集中在江西的南昌、万载、高安、宜春等赣北、赣中地区,这些地区与岳阳、平江的地理纬度相差不多。这与谭其骧的结论是一致的: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北部,而湖南南北部之分,以湘阴、平江作之界〔7〕。湖南湘东赣语分布区除了平江县、岳阳县以外,其他县市的移民也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江西移民集中于清代以前,主要集中于宋代、明代;广东、福建的移民主要集中于清代。根据《浏阳县志》所列的147个移民姓氏〔8〕的统计也符合这个特点,元代、明代来自江西的移民共53 支,来自清代只有16 支。元代、明代来自广东、福建的移民共3支,清代有35支。

《醴陵市志》记载,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对方言演变与民风习俗的形成有积极影响。明初,官府鼓励外来移民插标占地,垦荒生产。以江西为主的移民分别来自分宜、新余等30 余县〔9〕。我们对《茶陵县志》中茶陵县23 个乡镇的 69 个姓氏的来源〔10〕668-671进行统计,其中有 50 支姓氏来自江西,其中16 支来自永新,10 支来自泰和,其他来自庐陵、安福、赣州、莲花等县市。只有7支是清代时迁入,43 支是清代前迁入(其中明代15支,宋代14 支)。我们的结论是茶陵县的移民大多是宋、明两代从江西永新、泰和迁徙而来的。《酃县志》记载,据县内姓氏考查,五代后唐已有外地移民迁入,宋代迁入12 支,元代迁入9 支,明代迁入20 支,其中江西籍的占56%〔11〕。《攸县志》记载,元末明初由于战乱,攸县土著居民大量伤亡、外徙,外地移民不断涌入。移居攸县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要算江西人。1984 年在攸县中部20 个姓氏祖籍的调查中,有15 个姓氏的祖籍均来自江西〔12〕。

湖南西南部赣语的分布也与历史移民相关。我们对《隆回县志》中隆回县的29 支姓氏的来源〔13〕进行了统计。唐五代、宋、元、明四个时期迁入姓氏的数量分别是 4 支、16 支、3 支、6 支,可见移民大量迁入时间还是宋、明两代。移民几乎都来自于江西,其中吉安泰和县占14 支,其他来自吉安、永新、南昌、丰城、吉水等地。其中有12 支经新化、长沙、宁乡等地辗转迁入隆回。迁入隆回的地点主要分布在司门前、六都寨、高平等地,与现在赣语分布区大体一致。在洞口县,元末明初,也有大量汉人从江西的泰和、丰城等地纷纷迁入。

江西移民迁入湖南一般是从北部移到北部,中部移到中部。这也使得湖南东部中间位置的浏阳、醴陵与同纬度邻近江西的宜春、万载等县具有相同的语言特征,同属赣语宜浏片,湖南东部攸县、茶陵、炎陵与同纬度邻近江西的萍乡、莲花、永新、井冈山等县具有相同的语言特征,同属赣语吉茶片。

(二)湖南境内赣语的分布格局与历史交通

湘东赣语分布在湘赣边境的“长廊”里,这种分布格局除了与湖南、江西的地理纬度、罗霄山脉的地形构造相关以外,还与江西移民的交通路线有关。湖南与江西的边境横亘着罗霄山脉,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罗霄山脉长达400 千米,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各山地之间有很多长廊断陷的谷地或向斜谷地,雁行式的排列,构成了两省之间的天然通道。这些山间谷地是历代江西移民迁入湖南的必经通道。张国雄指出了古代移民从江西进入湖南的4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南昌—平江线,由赣北的南昌至湘东北的平江。它穿过九岭山与幕阜山谷地,由修水、汨江水路和分水岭的山间谷地组成,全长超过395 千米。对平江江西移民的考察可以看出,移民来自南昌的不少。但平江方言可能更多受到湖北境内赣语的影响,从而与之同为大通片。第二条是瑞州—浏阳线,由今赣西北的高安至湘东北的浏阳,它穿过九岭山与武功山的谷地北侧,由赣江支流锦江、湘江支流浏阳河水路与两河间的山隘陆路组成,全长220千米。直到今天,浏阳到高安从西到东成片保持基本相同的语音特征,它们同属宜浏片。第三条是袁州—醴陵线,由今赣西的宜春至湘东的醴陵,溯赣江支流袁水,再从陆路越过一个山隘,从九岭山与武功山之间的谷地通过,乘船顺湘江支流渌水而下,过萍乡、醴陵,入湘江干流。袁州—醴陵线与瑞州—浏阳线对赣语宜浏片的形成、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条是吉安—攸县线,从吉安出发,逆赣江支流禾水而上,过永新县,改行陆路越过一较低的山隘,穿行在武功山与万洋山的谷地之中,然后改乘小船顺湘江支流洣水而下,就可到达茶陵州、攸县〔14〕。对《茶陵县志》所载江西移民的考察可以看出,茶陵县23 个乡镇50 支来自江西的姓氏中,16 支来自永新,10 支来自泰和,其他还有来自庐陵(吉安)、安福、莲花等县市〔10〕668-671,这些江西移民当年迁入湖南走的正是吉安—攸县线。因此今天湘东攸县、茶陵、炎陵与江西的永新、泰和、吉安、安福、莲花等县市具有相同的语音特征,同属赣语吉茶片。这4条路线中,吉安—攸县线、瑞州(高安)—浏阳线治安条件不太好,南昌—平江线、袁州(宜春)—醴陵线治安条件要好一些,其中袁州(宜春)—醴陵线最重要。综上所述,从北到南的这4 条移民路线与湖南东部赣语的分布大致有对应的关系。

(三)湖南境内赣语的分布格局与历史政区

游汝杰认为,历史上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二级行政区划——府或州对方言区划的形成起到显著的作用〔15〕。但因为有高大的罗霄山脉相隔,湖南东部的赣语区与邻近的江西赣语大本营,从秦汉到明清,一直分属于不同的历史政区。因此历史政区对湖南赣语的形成、分布不起作用。

(四)湖南境内赣语的分布格局与文化区域的对应关系

江西迁入湖南的移民,不仅带去了自己的赣语,还把制作花炮、陶瓷等技艺与民居风格传入湖南的浏阳、醴陵等迁居地,从而使赣语的分布与文化区域分布有了对应关系。

湖南浏阳的花炮现在全国闻名,浏阳的花炮文化来源于江西的万载、上栗,这应该与入迁浏阳的江西移民的传播分不开。杨蕊将江西划分为6个民俗文化区,其中赣西北花炮文化民俗区以宜春市的万载县和萍乡市的上栗县为中心,包括分宜、莲花等13 个县市。万载县花炮的生产历史悠久,素有“花炮之乡”的美称。上栗县地处赣西,是鞭炮烟花的发祥地。从文献记载来看,上栗的鞭炮起源比浏阳、醴陵都要早。民国版的《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到浏阳金刚头,再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最原始的爆竹是由李畋发明的,李畋是赣西地区炮业所尊奉的祖师爷。李畋的崇拜在江西宜春万载、萍乡上栗等地区很流行,在湖南浏阳、醴陵也非常盛行〔16〕。可见湖南赣语区浏阳、醴陵与江西北赣语区万载、上栗属于同一个花炮文化区,赣语区的分布与花炮文化区的分布存在对应关系。湖南东部赣语区的民居风格与江西西部赣语区的民居风格相同。赣西大宅正立面的布局,这种建筑风格在湘东也存在。从平江的平安村冠军大屋、童市镇、烟舟村的大石板屋场,醴陵白兔潭镇的刘家大屋、茶陵乔下村陈家大屋,到桂东的贝溪乡聚龙居、沙田镇老屋,几乎都是这种正立面形式〔17〕。江西景德镇赣语区的瓷器文化也影响了湖南赣语区醴陵的瓷器文化。根据黄磊的研究,醴陵是湖南的瓷都,从唐宋开始就生产瓷器,明清开始有青花瓷,清末明初有釉下五彩。醴陵离长沙铜官窑的距离不过100 千米,这两处窑业是同祖同宗,它们的工艺加工方法和程序深受江西景德镇的技术的影响,尤其是底足和碗口沿的细部〔17〕。

综上所述,湖南赣语的分布格局与湘东、湘西南的自然地理,该地区的历史移民、历史交通以及花炮文化、瓷器文化、建筑风格等地域文化密切相关,而与历史政区无关。

猜你喜欢

醴陵攸县浏阳
浏阳: 用红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听闻浏阳话才知何为“相识太晚”
攸县:成立学前教育行业协会
醴陵特色菜小炒肉
毛泽东:家乡的瓷器真好啊
山那边是攸县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萧红亮 作品
电站燃煤锅炉效率与NOx排放浓度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