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若干问题思考
2020-05-23王永虎
王永虎
摘 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新的教育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体系下,培养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自主预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预习习惯;问题;培养策略
预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困难,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之前就做好预习的工作,那么就会显著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主预习习惯是相较于“被动性预习”“机械性预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自发地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先学习。它主要指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预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预先学习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行为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自主预习的意识淡薄,且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再加上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惰性,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玩耍方面。同时,在教学互动中对自我预习难以形成有效反馈,教学监督缺乏实效,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语文课程上的预习结果难以满足教学实践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发展要求,探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预习意识
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归根到底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之后,才会去主动地预习课堂内容,因此,如果学生在预习中缺乏意识的指导,则很难促使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更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针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兴趣,利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在预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摆脱枯燥预习的压力,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形成内在驱动力。例如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的预习指导中,教师没有一味地要求学生预习生字生词,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在生动的故事内容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预习意识。
(二)强调教学沟通,引导学生参与
小学生自主意识較差,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外界力量的有效干预。因此,在语文预习指导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预习方法。例如,在《池上》这首古诗的预习指导中,教师利用导学案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并围绕学案与学生进行课上、课下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诵读与理解的过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完成预习任务。
(三)注重方法指导,提升自主预习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强调“授之以渔”,因此,在小学语文预习指导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预习,教师应当支持学生自主预习。学生个体之间千差万别,而教师在预习指导中应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在古诗词的预习中,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诵读的方式进行预习,有的学生喜欢结合绘画、音乐等形式体验意境,有的学生习惯从基础知识着手按部就班学习,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指导,促使学生积累经验,提高自主预习的能力。
(四)做好监督评价,培养学生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预习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对预习的监督与评价,根据预习任务和目标要求,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外力的干预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此外,还应设计激励制度,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在预习中体验成就感,强化其发展自主预习习惯的动力。
总之,目前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小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自主意识淡薄,缺乏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导致其在预习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教师应加强教学指导,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并培养其自主习惯,促使学生在预习中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玉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华夏教师,2020(7):10-11.
[2]田正权.巧设自主预习,唤醒小学语文课堂积极因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