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筑节点与基面的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补偿手法研究
2020-05-23王新宇刘利剑
王新宇 刘利剑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集約化发展的趋势,城区的密度显著增加。文化建筑作为高密度区域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将难以避免与城市用地产生冲突。面对这些问题,建筑设计需要通过设计方法来改进,这就是公共空间补偿的方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围绕建筑节点与基面来探讨文化建筑的公共空间,为今后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公共空间补偿;城市;建筑
一、基础立体化补偿方法
建筑的基础是人们从外部环境进入建筑的起跑线。城市型公共空间在建筑中在建筑和城市环境之间会产生连接与缓冲效果。在密度大的城市中心,建筑所使用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核心区的建筑创造地下基面的公共空间或空中二次地面就需要用复制地面来达成,把建筑基面的设计立体化,会大大增加自身的开放性,从而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补偿。
1.二次地面的空中模式
虽然建筑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占据着宝贵的地面,但公共空间往往通过顶层植被或架空平台等方式回馈给城市。建筑物提供的公共平台和屋顶花园被视为城市地上空间的复制品,被称为二次地上。建筑平台由高楼大厦和高楼大厦组成。
(1)多层架空平台模式
为了应对特定时间段内的人群疏散问题,城市高密度区域的文化建筑对场地有着更高的需求。因此,采用空中架空平台的形式。不仅可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聚集散人群,在一般的时间段也可以作为都市的公共休闲空间来使用。
出于丰富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同时可以改善建筑内部微环境的考虑,多层建筑的屋顶平台有时会被设计成覆土模式。而商业与文化类建筑采用此方法也会提升自身形象,从而抬高自身品牌价值,吸引客源。
(3)高层建筑的裙房样式
很多例如酒店的高层建筑为追求首层的商业价值,会把二层裙楼的屋顶平台开拓为花园。结合商业空间的进出口,形成建筑多层基础面,高层也能得到地面空间的效果。
(4)高层建筑的空中平台模式
一般来说,空中平台和屋顶花园离地面越高,景观越好,但公共开放性也越低。因此,高层建筑屋顶庭园的平台大多设置在裙房屋顶上。某些空中平台也向城市公众开放虽然放着,但是因为距地上都市环境的高度差大,所以公共性比较低。
2.多层沉降模式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建筑基础正在向空中发展,另一个方向是向地下发展,通过结算广场、结算庭院、地下中庭等形式创造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许多高密度中心区的商业建筑通过沉降模式创造出多个高层建筑是因为这种沉降模式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多高层的基础,以进一步发挥商业价值。同时,通过水景设计、植被与种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空间的位置感,为人们的休闲活动创造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物外壳的下沉广场实际上是地面附属广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对于地面层的公共广场,垂直方向形成空间变化,增加空间活力,同时为建筑提高地下部分的商业价值。建筑物外壳的下沉广场由于建筑物和城市环境的位置关系,起到联系和缓冲作用。通常情况下,沉降广场的面积越大,开放性越强,沉降深度越深,空间界面的圈感和区域感越强。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开放度和空间敏感性的需求来确定沉降广场的高宽高比。
3.地形高低差依存多层基板模式
在地形高度差的都市高密度中心区,其建筑的多层基板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建造二次地上或下沉广场来实现的,而是直接利用基地地形的高低差,根据地势来适当地设计多个立体基面的都市型公共空间。在香港的城市中心区,“地面”的概念逐渐淡薄。这种依赖于地形的立体设计不仅在多个方面为城市创造了公共空间,还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提高了城市的透明度。
4.空中行走的多层基板模式
在具有完善的空中步行系统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建筑物经常结合空中行人道和立交桥来创造入口环境的基础。例如,在香港的城市高密度中心区,一楼通常用作主车进出口。这座两层楼高的建筑是贯穿城市空中步行系统的主要步行街。因此,建筑往往与行人入口层结合,形成二楼入口层的基本公共空间。
二、节点重建的补偿方法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功能和空间趋于复杂,有必要整合自身的公共空间,打造集中连续的城市公共广场节点和公共绿地。在城市中心区高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的环境下,公共空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多数城市中心区的开放空间率普遍较低,有限的公共空间非常宝贵。现在,在土地资源少、空间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容积率来提高开敞空间率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通过对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可以达到增加公共空间总量、降低空间压力的目的。
1.集中空间形态补全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实现城市的各种公共设施和辅助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导向上,高密度中心区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互补关系,满足自身和城市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同一发展强度下,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形式关系有多种组合。不同形态的组合具有不同的形态关系和空间感受性。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导向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环境和空间需求,通过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形式进行互补设计。创造活跃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
2.分散空间的统一模式
许多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性建筑往往由多个不同的建筑群组成,每个建筑群是独立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附属公共空间,甚至为了结合功能流程,每种类型的公共空间都处于不同的位置。这种模式下为了保证公共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公共空间的每个部分都被整合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添加顶面模式。
增加顶层界面是区域性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的一种方式。通过在建筑组合的公共空间中设置吊顶,形成具有顶层界面的公共场所,这样的室内外公共空间将会增加一定的的场所感和地域感。另外,由于顶层界面的风雨遮蔽功能,这种公共空间往往对公众更具吸引力,成为区域城市的公共空间节点。
4. 整体连接模式
为了保证公共空间的步行连续性和无障碍性,建筑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与步行乐园相连的通道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体连接的整合模式包括单个建筑的整体公共空间连接和一组建筑的整体公共空间连接。
参考文献:
[1]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
[2]童心,王小凡.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利用[J].中外建筑,2012
[3]缪朴.在高密度城市中创造公共空间——昆山金谷园多功能建筑群[J].建筑学报,2013
作者简介:
王新宇(1997.07.24),男,汉族,辽宁沈阳,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