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评价及其机制研究*
2020-05-23汪文饶毅李璇张威*
汪 文 饶 毅 李 璇 张 威*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中以成群的密集性小水疱以及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为主要特征,同时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和结痂损害,并常伴有明显的疼痛感[1-2]。临床调查显示,带状疱疹中30%~50%的患者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又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给患者社会活动、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低落,甚至自杀[3-4]。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5-7]。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华润武钢总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9.48±7.45)岁;发病时间(2.13±0.45)d;皮损部位中头面部7例,胸部及躯干18例,其他5例,给予针刺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9.73±8.79)岁;发病时间(2.19±0.32)d;皮损部位中头面部6例,胸部及躯干20例,其他4例,给予阿昔洛韦联合维生素C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诊断标准,且均为急性期;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年龄≥24岁且≤85岁;④获得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病情危重者或合并肿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观察组:给予针刺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①针刺治疗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采用围针刺法和电针,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频率为2/100 Hz疏密波,2~5 mA,强度患者耐受为准,通电30 min后出针,1次/d;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应用索诺声S8EXP型便携式超声仪(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头频率5~10 MHz,操作区域以碘伏消毒且铺巾,将线型高频探头涂抹耦合剂后覆以无菌手套,再将其置于颈动脉以获得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横断面图像,再侧移至胸锁乳突肌外援,观察多个椭圆形或者圆形低回声区,从超声探头长轴侧外方采用7G穿刺针进针,针头与探头平行,使其处于同一声像平面内,可在超声仪上显像整个穿刺针,调整穿刺针方向至神经周围,注入局麻药物,观察局麻药复合液(5 mg地塞米松,100 mg利多卡因)的扩散情况,且适当对穿刺针位置进行调整,多点神经阻滞,直至臂丛神经完全被浸润,治疗时间20 min,每周2次阻滞。
(2)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0.25 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2次之间相隔8 h;口服维生素C,每次0.2 g,3次/d。
(3)两组疗程均为7 d。
1.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评价,其中以患者疼痛完全消失为治愈,以患者疼痛减轻70%以上为显效,以患者疼痛减轻30%~69%为有效,以患者疼痛减轻不足30%为无效。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皮肤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疱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评分0~10分,其中以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观察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离心半径10 cm,3000 r/min,离心10 min,置于-20 ℃下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P和TNF-α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行独立样本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皮肤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皮肤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疱时间分别为(4.87±1.20)d、(6.30±1.37)d和(3.49±0.87)d,少于对照组的(6.73±1.34)d、(7.69±1.10)d和(5.43±1.36)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4,t=4.333,t=6.58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皮肤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疱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皮肤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疱时间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98,t=13.351;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SP和TNF-α水平变化比较()
表4 两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SP和TNF-α水平变化比较()
注:表中SP为血清P物质;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
2.4 两组治疗前后SP和TNF-α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SP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6、0.576;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P和TNF-α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9.321,t=21.316;t对照组=5.028,t=11.239;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P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4.719,t=14.668;P<0.05),见表4。
3 讨论
西医认为,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主要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侵袭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受累神经节段产生持续性疼痛,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痉挛,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及产生炎性因子,而这些物质则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进一步形成了恶性疼痛[10-12]。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肌肤;或因外受毒邪,湿热内蕴,肌肤营卫雍滞而致,毒热互结,郁蒸肌肤则红肿发疱;阻遏经络,经气不通则痛[13]。针刺是中医治疗手段,可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以及活血通络止痛。本研究运用针刺刺激病损部位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具有通络止痛、泻火解毒作用。临床研究报道显示,围刺法具有活血通络止痛、清热利湿作用,使湿热毒邪随针刺而泄,湿热既泄则瘀血消散。此外,带状疱疹虽是局部病变,但其与五脏六腑关系紧密,循经取穴则能够激发脏腑经气,从而鼓舞正气驱邪外出,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低频电针具有镇痛起效时间早、维持时间长的特点[14]。
现代医学的神经阻滞疗法可阻滞周围神经由病灶向中枢的疼痛刺激,降低中枢兴奋性,又可阻断交感神经传出冲动,使病区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运,加速炎症消退和各皮损愈合[15-17]。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均有缓解疱疹后疼痛的作用,但作用尚不能完全。神经阻滞治疗疱疹性疼痛即时效果明显但持续性尚存在不足,短期内反复多次阻滞治疗现并不推荐,针刺治疗在此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且针刺为无药物的传统疗法,无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皮肤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疱时间快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疗效良好,且可减轻疼痛。
临床研究报道,外周血SP含量高低与疼痛程度相一致,SP含量越高,则会导致疼痛程度越重,反之SP含量降低,则疼痛程度减轻[18]。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促进外周血SP含量的下降,从而促进疼痛的缓解。TNF-α主要由髓核细胞、胶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一种多肽炎性细胞因子,可增强白介素-2依赖的T细胞、B细胞增殖能力[19]。现代医学认为,在神经损伤早期,通过上调TNF-α水平可能会激活前损伤性介质和前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产生一异常性疼痛和疼痛过敏[20]。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P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降低血清SP和TNF-α水平。
4 结论
针刺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良好,可减轻疼痛,降低血清SP和TNF-α水平,值得临床借鉴。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少,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观察指标相对较少,因此还需在后续研究中作多中心、多样本深入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