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宣传的思考
2020-05-23◎邹静
◎邹 静
[关键字]突发公共事件 利用资源 把控舆情 舆论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权威解释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源自湖北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危害性和破坏力衡量,属典型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020 年1 月23 日,因疫情形势严峻,武汉“封城”。 自当天起,湖北广电举全台之力,推出由湖北卫视、湖北公共、湖北综合、湖北经视、湖北之声、楚天交通广播并机直播,长江云同步网络直播的特别报道《众志成城抗疫情》,包含6档新闻直播和1 档演播室访谈节目, 全天七个时段为全国观众提供疫情防控的一线最新消息。
特别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履职尽责的使命担当, 凸显其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成绩亮眼。但在移动端快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民众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途径丰富, 主流媒体要在这类大型宣传战役中争取更多的关注量、增强更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尚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如何更加合理、高效地整合、利用资源的问题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宣传战役中, 湖北广电从旗下融媒体新闻中心、湖北综合、湖北经视抽调精兵强将投入采编工作,其中,有些采访却属重复劳动,报道也较为同质化。以火神山、雷神山两家医院的新闻报道为例,笔者留意到,在两家医院建设中后期,前述三部门均每天派出记者前往采访。如上午10 点档直播节目中,湖北经视记者出镜报道;午间12 点档直播节目中,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出镜报道;下午15 点档直播节目中,湖北综合记者再次出镜报道。 虽然出镜记者、表述风格、采访对象不同,但传递的关键信息并无太大差别,均是简单的动态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公共事件,在人力、物力紧张的情况下,可打破部门界限,打通内部资源,统一人员调度,实现内容共享。 仍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宣传为例,仅需安排一个报道小组驻地采访, 采用5G 等技术手段将采录的音视频资料回传,由后制人员根据大屏、小屏传播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发布,新媒体平台抢占时效性,电视平台保证权威性。 同时,报道小组可继续深挖故事与细节,将掌握的音视频资料二次回传,通过与后制人员沟通,跟进推出一系列深度报道。这样分工协作,使前后方人员时刻在线连接,各终端平台一体策划,比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产出的同质化内容更能吸引受众。
特殊时期,打通人力资源壁垒,实现技术资源共用,做到“一鱼多吃”,逐步形成新媒体优先发布、传统媒体深度挖掘、全媒体覆盖的工作模式,是顺应时代趋势的运作方向。
二、 当网络舆情淹没主流声音, 如何把握主动权、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2]在重大公共事件中, 网络舆情能通过发达的移动客户端和网络社交平台迅速形成,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势头凶猛, 网络上充斥大量真假莫辨的信息,如武汉上空将播撒消毒粉液、喝酒可抗病毒、武汉卫健委领导感染后逃往上海、板蓝根+熏醋能防肺炎等。 普通民众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成为这些信息的散播者,使得网络舆情一度淹没主流声音。 大众对这些信息其实也存有疑虑,只是苦于缺乏渠道验证。而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职能是引导舆论, 维护社会与国家的和谐稳定,此时,主流媒体不可无视失语、应对迟缓,而应有所作为,要充当公共事件中的“第一定义者”,避免舆情往负面方向发酵。
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已发展成熟, 主流媒体可构建舆情监测系统,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收集、研判舆情,从中梳理、抓取关注度高的舆论热点,有针对性地“先发制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舆论热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别有用心者刻意散播的谣言。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伴随疫情进展,各类谣言此起彼伏。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向有关方面积极求证,将获知的准确消息,第一时间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广而告之,稍后再在电视荧屏开设专门的辟谣板块,对求证情况做细致阐述,进一步以正视听。如果主流媒体有掌控舆情的意识, 或许能够避免有人散布军方将接管武汉的谣言后民众出现恐慌性采购的局面。
二是公众出于恐惧心理对事实的误读。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人自危,在强烈同理心的驱使下,多数民众丧失对事件本质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 此时, 需要主流媒体挺身而出,防止舆论偏转。 笔者结合个案简要说明,武汉“封城”之初,市民方某私自前往定点治疗医院,用手机拍摄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患者的濒死情景, 以及殡仪馆运送多具遗体的场面。 这段视频在网络流传后,引发民众的极度不安,事后, 方某因近距离接触确诊患者存在感染风险被疾控部门要求居家隔离,还被解读为“政府管控甚至逮捕”,舆论对其多是同情和声援。此事在网上炒作得沸沸扬扬,主流媒体却未见任何发声,这种处理方式实属被动。 笔者以为,主流媒体应正面指出方某行为在扩散病毒层面的危险性, 客观分析疫情致死率的高低, 请相关部门公开回应对方某的处置依据,用透明化来满足公众知情权,疏导对立情绪。
三、如何用适度的舆论监督,树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问题
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监督乏力一直饱受诟病。在宣传纪律许可的范围内,实施充分到位的舆论监督,是树立公信力的最佳手段。 此次抗击疫情战役中, 湖北省红十字会、黄冈市卫健委、红安县华河镇等部分领导干部的失范失职,令公众寒心。对于这些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干部,相关部门给予从快从重处理,特别报道《众志成城抗疫情》采用通稿形式予以公告。 笔者建议,特殊时期,特殊的舆论氛围下,仅用通稿简单化处理,传播效果欠佳。 倘无明确的宣传规定约束,类似引发公愤的事件,还是应当交代清楚始末原由、 反馈民众对处理结果的看法、 用评论表达媒体态度为宜,这比通稿更有温度与力度,也更能为媒体公信力加分。
全媒体时代, 每一个体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但主流媒体及其代表的“官方声音”依旧信任度更高、权威性更强, 尤其是身处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全社会共同灾难之中,人们更加迫切地期待主流媒体的作为。 用好、用足自有资源,主动掌控舆论动向,勇敢担负社会责任,是主流媒体的明智选择。
注释: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 年1 月8 日发布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2009 年《图书情报工作》第18 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