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思考
——以南宁WX 村网格化为例
2020-05-22黄传英
黄传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现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已满足不了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为了切实把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以基层网格化治理为抓手,推进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逐渐向网格化治理模式的转变。
一、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现实需求
(一)利益诉求多样化增加基层社会治理难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平安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处理不当、化解不好,势必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信息资源碎片化制约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内部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原有的城市社区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资源较为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群众看得见的政府管不了,政府管得着的群众看不见”的现象。信息数据碎片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信息孤岛、系统不对接问题仍然存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门各自为政,各个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不联通,资源分散,导致协同治理难以协调推进,影响治理效能提升。为了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延伸部门力量到最基层,需要细化管理网络,重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倒逼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虽然社会治理方式在不断创新,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社会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成为新的社会矛盾。面对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治理需创新,将社会管理职能下沉到基层社区,细化工作网、缩小管理单元、拉近服务距离,真正解决群众有事找得到人、办得成事的根本性问题。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正是实现“民生服务有人办理、社情民意有人收集、矛盾纠纷有人化解、治安防范有人组织、特殊群众有人帮教、法律政策有人宣传、重大事件有人报告”的重要手段。为此实行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群众、加强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
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南宁实践
南宁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推行的是以城中村为基本治理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最早在2013 年西乡塘区WX 村作试点,之后逐步推广到全市14 个街道(镇)、16 个村(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
(一)WX 村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西乡塘区WX 村是南宁市流动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流动人口5.7 万左右,而常驻人口只有五千人左右,人口倒挂现象非常严重。面对人口密度大、管理严重缺位、社会治安复杂的诸多难题,要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立体化防控、便民化服务”为抓手,在WX 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试点,以点带面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1.建立“村—组—格”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
按照“全面覆盖、界定清晰、责任明确、便于管理”的原则,对WX 村进行网格划分,以每500 户、1500 人左右为划分标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全村划分为50 个网格单元,下设6 个网格化管理分站,网格管理分站下设25 个工作室,每个网格管理分站对应负责2—5 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对应负责1—3 个网格。在村委建立WX 村网格管理站,形成以网格为单位的“村—组—格”三级管理服务格局,把工作延伸到每个楼栋,确保社会治理覆盖无盲点、服务对象无遗漏[2]。
2.组建网格队伍高效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
依托网格化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平台,在村委设立综治网格监管中心,用公开招聘的方式给每个网格配两名网格员。城区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聘请优秀大学生作为网格管理员,组建起网格管理队伍。与城区配套,村委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聘请若干名保安,对WX 村进行24 小时巡防[3]。同时组织村党员、楼栋长、房东和热心村民组建义务巡防队,群防群治、全方位防控。城区给每一位网格员配置综治E通手机,用手机拍照记录城市乱象和治安乱点问题并上传到村委网格监管中心集中处理。对于网格员在巡逻中发现的邻里纠纷,如不能当场调处化解的要及时上报给村委会或村网格监管中心协调解决;如村委会或网格监管中心仍无法解决的,进一步上报给街道办或城区综治中心解决。
3.建立综合信息系统提高立体防控水平
全面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统一对WX村出租屋进行编码、分层管理,对村民、出租户身份信息进行逐一登记。由政法委、公安机关牵头,协调计生、民政、城管、消防等部门负责基础性信息采集,按照《出租屋编码和分层管理规范》和《信息采集规范》的要求逐一登记填写,并将各系统、各单位采集的信息统一整合到全区综治建设信息系统,构建起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包括人口、房屋、组织、场所等基础信息子系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子系统,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应用子系统,社会事件收集分流处理应用信息子系统[4]等)。成立WX村信息网格中心,由网格中心对汇集的信息进行管理、研判。调配网格员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处理的,由网格员第一时间反馈到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交由25 支政府各部门组成的团队处理,初步实现“网格员一按触屏,网格中心一点鼠标,工作队伍立即出动,事情立即处理”的快速高效工作目标。通过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并网,实现“六个一网连接”,即:基础信息一网采集录入、公共资源一网整合共享、一网关联数据查询比对、社会事务一网分流督办、市区服务一网延伸跟进、日常工作一网考核评估[4]。
4.组建“三防体系”提升社会治安工作水平
WX 村村情复杂、社会治安防控难,为提升公众安全感,组建技防、物防和人防的三防体系。技防体系是通过在WX 村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中心,一方面把原来群众已自行安装的摄像头并入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中心;另一方面在主要道路、重要场所和村中最高建筑物加装红外高清枪式摄像机,形成全方位视频监控[5]。物防体系是在村内楼栋增设灭火器,在网格内存放轻便消防器材,在村内街巷增设消防栓,将消防水源引到村民家门口。同时配置小型消防巡逻车、消防摩托车、电瓶车、摩托车和手持对讲机,在4 个主要村路出入口设置值班岗亭和起落杆,加强对出入车辆的管理,形成“点线网”相互呼应的一体化防控网。人防体系实行包片分组负责,在城区落实驻村民警和协警,村委招聘专业保安进行24 小时巡逻防范。
(二)西乡塘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
1.探索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西乡塘区党委政府在WX 村试点的基础上,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整个城区,建立了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把城区128 个村(社区)划分为783 个网格,实现了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2014 年底西乡塘区已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西乡塘区网格监管中心是网格化管理的中枢机构,该管理中心实行村(社区)网格管理站—镇、街道网格管理中心—城区网格监管中心的“一站两中心”三级管理模式(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三级网格管理运行模式图
2.规范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
在城区和街道办成立网格监管中心,在社区成立网格工作站,各级网格工作平台均有固定办公场所并设有服务大厅。每个网格配置2—3 名网格员,网格员“一日双巡”,利用综治E 通手机把工作中发现的城市乱象、治安乱点等拍摄、上传至综治系统,能现场解决的,网格员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即由综治部门按规定流程协调处理[6](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 所示)。网格监管中心依托广西综治(平安建设)信息处理系统,整合优化各系统资源,将综治维稳、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部门工作融合在一起,实现“网格管理扁平化、治安防控立体化、群众服务全程化”的社会治理模式。2014 年上半年,南宁市总结推广WX 村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遍布主城区所有街道、六县县城和邕宁区蒲庙镇。目前主城区所有街道、社区和城中村已完成网格基础建设,并依托网格员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城市治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一站式”便民化服务。
图2 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图
三、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虽然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城中村、老旧小区、三无小区等治安重点区域,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的稳定,但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须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完成从社区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现代化的转变。
(一)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7]
在新时代,南宁WX 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必须提质升级,原有的网格化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网格化管理应向网格化治理现代化转变,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格局[7](如图3 所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基层社会新矛盾。如果多方合作不给力,单靠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维持长效。虽然多元社会主体处于协作辅助地位,但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有责任与义务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要通过提高多元社会主体的责任感,促使其主动积极地按照政府的要求参与治理。
图3 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
(二)树立大数据思维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打破信息孤岛,搭建信息共享数据平台。智慧化管理系统是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抓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 等高新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南宁”和“大数字+城市建设”,在网格化治理基础上依托综治视联网技术,利用手持单兵无人机与视联网功能,突破信息孤岛限制,将全市两万多个监控摄像头全部接入市综治中心联网应用。推进数据“汇聚通”,通过整合联网接入公安、城管等部门和小区单位的监控摄像头,实现上下、内外和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社会治理“数据入库、监管入网和管理成线”。依托市综治中心监控视频,全面掌握全市主要街道和重要场所的治安状况,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整治部署,实现各级综治办只隔一面屏幕便可开展基层调研、座谈会、培训会、地方实践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推动网格化治理智能化的提升。
(三)鼓励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激发自治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全会上强调,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物质条件变好时,其他需要就会进化;经济基础好,社会参与治理的热情就会提高。要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必须加强信息反馈力度,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性。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对社会参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都应予以考虑,做出决定后须对相关社会进行信息反馈,详细陈述采纳与否的理由,保障社会参与积极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注重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用经济的发展刺激参与社会治理责任意识的提高,从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创新,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格局,充分发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走向法治化
党的十九届四全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1]。靠制度建设搭建的法律规则体系是依法治理的基本条件。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建立相应的社会治理制度,形成权力制衡民主法制和秩序,才能支持和保障各主体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解决社会治理中矛盾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坚持法律规范先行,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公正司法,以法治强保障,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