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ot.TB在艾滋病合并潜伏结核感染的诊断中的应用
2020-05-22张珍杨学刚孟娟陈振怀李福建范伟光
张珍,杨学刚,孟娟,陈振怀,李福建,范伟光
(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艾滋病(AIDS)和结核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结核分枝杆菌(MTB)双重感染时会加速疾病进展,目前结核感染是我国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作为结核高负担地区,约有3.6亿人感染了结核分支杆菌(MTB)[2],这部分人群一生中有5%~10%有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的可能。而在HIV感染人群中,结核潜伏感染则以每年7%~10%可进展为活动肺结核[3],故如何有效的提高AIDS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率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120例AIDS进行结核相关筛查,探讨T-Spot.TB技术在AIDS合并结核潜伏感染诊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在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门诊的120例HIV感染者进行MTB筛查。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HIV感染诊断标准(HIV抗体初筛和确诊均阳性),并行胸部DR或CT以除外活动性肺结核以及其他类型结核。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HIV感染时间、CD4和CD8细胞计数、既往有无结核病史、是否服用过结核药物等情况。
1.2 方法
1.2.1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 应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生产的PPD,在患者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1 mL(5 IU),72 h后观察结果并判断阴性和阳性结果。
1.2.2 T-Spot.TB检测 采用上海复星长征公司所提供的试剂盒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免疫力极低者8~10 mL,置于真空肝素抗凝管中。6 h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无血清培养液(AIMV)重悬细胞,将细胞浓度调成到2.5×106/mL的标准溶液。分别加入50 μL AIMV 培养液、植物血凝素(PHA)、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A和抗原B于相对应的阴性对照孔、PHA对照孔、A和B检测孔,再依次向每孔加入100 μL包含2.5×106/mL的PBMC标准溶液。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6~20 h。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洗3次,再向每孔加入50 μL酶标记的抗干扰素(IFN)-γ抗体,4℃孵育 1 h,PBS溶液洗脱3次,再向每底物显色溶液50μL,置室温孵育7min,用双蒸馏水洗涤培养板致反应终止。计数每个孔中有颜色斑点数,结果判断:阴性对照孔点数0~5示,检查孔点数-阴性对照孔≥6,判断阳性,反之为阴性。阴性对照孔点数≥6,检查孔点数≥2倍阴性对照孔时判断阳性,反之为阴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CD4细胞计数对T-Spot.TB检测结果的影响 例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20例入组AIDS患者中,男109例,女11例,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43岁。CD4细胞<200个/μL 者 76例,CD4细胞≥200个/μL 者 44例。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均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接种卡介苗者52例,未接种卡介苗者或不详者68例。
2.2 PPD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分析 对入组的120例患者分别进行了PPD试验和T-Spot.TB检测,结果显示PPD试验阳性16例,阳性率为13.3%,T-Spot.TB检测阳性37例,阳性率为30.8%,2种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P<0.05),且 2种方法的一致性差(6例,5%)。
2.3 CD4细胞水平对PPD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的影响 按CD4细胞水平将其分为<200个/μL和≥200个/μL,结果显示T-Spot.TB检测率在2组中分别为32.9%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PPD试验在2组中检测率为9.2%和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结核感染是AIDS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潜伏在AIDS患者体内的MTB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被激活而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且MTB感染可以激活CD4阳性淋巴细胞,促进HIV病毒的复制从而加速AIDS的进展[4]。同时尽早明确结核感染并及时干预可减缓疾病进展并降低病死率。因此,在AIDS高危人群中筛查潜伏结核感染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结核潜伏感染诊断没有统一的金标准,最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PPD试验和IGRA。但PPD试验作为应用最广的结核筛查手段,受卡介苗的大规模接种和AIDS人群免疫缺陷的影响,导致特异性和敏感性下降,早期研究提示CD4<200个/μL时PPD试验无反应[5]。T-Spot.TB是检测结核感染的新技术,其原理是人体感染MTB后形成记忆性T淋巴细胞,再次接触MTB抗原后会产生IFN-γ,通过检测IFN阳性细胞数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结核感染,不受卡介苗和其他分枝杆菌的影响。研究表明T-Spot.TB诊断普通人群和AIDS人群中结核感染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均高,在结核诊断相关指南中都有提及[6-8]。
本研究对120例合排除活动性结核的AIDS患者进行了T-Spot.TB和PPD检测,并根据不同的分层分组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T-Spot.TB在120例AIDS患者中的阳性率为30.8%。参考目前文献,目前国内报道的AIDS合并潜伏结核感染T-Spot.TB阳性率差异较大,为15.7%~57.4%[9-11]考虑可能与文献入组患者CD4水平分布差异及入组患者来源(门诊、住院)有关。本研究中T-Spot.TB阳性率明显高于PPD,说明TSpot.TB在诊断AIDS合并潜伏结核感染的价值要显著优于PPD试验。
由于CD4细胞200个/μL提示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严重,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本研究将研究组按照CD4细胞计数分为<200个/μL和≥200个/μL 2组以分析潜伏结核感染率。结果显示,CD4<200个/μL时T-Spot检测阳性率虽高于CD4≥200个/μ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外报道的T-Spot.TB检测率在CD4细胞计数在<200个/μL和≥200个/μ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一致[12-13]。可能与AIDS患者在CD4<200个/μL时更多表现为活动性结核有关,且T-Spot.TB是检测一定数量的PBMC中的干扰素阳性细胞的数量,弥补了CD4细胞的低水平,且CD8细胞亦可分泌IFN-γ,故T-Spot.TB阳性率在CD4细胞<200个/μL和≥200个/μ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潜伏结核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且入选患者无法明确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可能对试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获得更可靠的数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AIDS合并潜伏结核感染诊断中T-Spot.TB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PPD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与患者CD4细胞水平无关。本研究认为,T-Spot.TB试验对AIDS合并潜伏结核感染的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