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文化基础

2020-05-21李娟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

李娟

摘要: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独特性的民主形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也有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在长期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和合”理念、民本思想、“求大同”思想等,都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并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协商民主;传统思想;文化基础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塞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中,从学术意义上初次使用“协商民主”一词,他认为协商民主实际上就是参与主体在面对各类信息及其来源的问题上,能够做出相对独立的判断并能够凭借公共利益去说服每一位参与者的商议过程。[1]在这个参与和平等对话过程中,协商民主充分尊重个体的多元价值与偏好,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终达成普遍共识。[2]因此,协商主体、倾向偏好、对话协商、公共利益以及普遍共识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我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西方有很大差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政治文化自然也就创造出了不同的政治形态,但政治只有与文化承载的精神相契合才能生发出动力”,[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成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相应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纵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协商民主所要求的基本要素与因子也根植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种“内生型”的民主,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民本思想、“求大同”思想等诸多思想中都蕴含着许多与协商有关的因子,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协商思想的源泉,“和合”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在《国语·郑语》中最早出现了“和合”二字的连用,其中记载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说的就是商契十分注重父义、母慈、兄友、弟恭以及子孝这五种德行规范,他将这些行事规范恰到好处地融会贯通到社会治理中,达到治世安民的效果。实际上,“和合”就是为解决各类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种方式,并不断进行调整和重组的动态过程。“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4]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到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显现了“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从儒家传统文化角度看,“和”意在实现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利益和思想观念的协调共存。“合”则追求的是主客体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维和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进步,这种带有“和合”色彩的思想逐渐被人们奉为行事的准则和基本道德标准。协商民主的生存和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开放、包容、统一的议事环境,需要通过个体差异带来不同出发点的思想,并通过和平议事的方式将各种思想观点兼收并蓄,最终达成一个令参与者满意的结果,形成某一项合法化政策并践行。根植于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以和为贵”恰好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它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作为它的内在价值,将国泰民安、合家兴旺作为它的最高表现。“和而不同”不否认事物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它承认事物之间不可能是相互脱离而孤立存在的,认为只有“和合”才能推动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它意在鼓励人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意见,最后加以融合,在坚持事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共赢。

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既相互碰撞又达成共识的“和合”理念,虽然滥觞于中国封建制度,但它同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依然具有一定的契合之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思想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强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利益差异,承认公民之间的利益获得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强调尊重利益获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旨在以此为基础实现一种利益平衡,最大限度地使决策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公共利益目标,提出多元的观点,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私利或单一偏好的表达,在所有个体都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决策共识,这正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相契合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政治文化。”[5]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就是其优秀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民本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基础,它强调民为本,人民是统治的基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民众是君主甚至整个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民生的安危关系天下兴亡。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并且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十分重视仁义。其后,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本思想,进一步阐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此基础上,荀子也认为统治者为政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形成了“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认识。总之,“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的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丰富。”[6]实际上,体恤民瘼、关怀民生、重视民意、关注民情是历代君王与贤人密切关注的重中之重,它们在统治中采取一系列利民惠民措施,尽管主观上仍然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利民惠民、休养生息的民生措施的确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换言之,古时注重民生就是注重“公利”,在达成“公利”的基础上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这一点上,它与协商民主充分注重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总之,“民本思想”虽然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现代民主思想。如,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说,重视民众的权力、限制君主权力等理念,就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高度相关,这些文化基础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高度的契合之处。

三、“求大同”的普遍价值观念与社会理想

“求大同”是中国古人的普遍价值观念与共同的社会理想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之一。《礼记·礼运》中曾对大同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里,人们把“大同社会”理想地描绘为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友爱、互帮互助的,在生活生产上也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这样的社会里,秩序良好、气氛和睦,人人诚信,没有人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虽然中国古人追求的这种“大同”理想,在当时显得理想化,但它却深刻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人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到了新时代,人们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依然抱有极高热情,对它的向往和追求也从未止步,可以说,“大同思想”这种文化基因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协商对中国而言不单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民主,更在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7]它所强调的内在逻辑,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以及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丰富内涵,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上,儒家民主思想作为捍卫封建皇权的主导思想,体现了对君王权力的认同与服从,但同时在儒家带有“同情心”的民主思想中潜藏着有利于当代协商民主制度的意蕴,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治国理政必须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作支撑,否则任何治国理政的过程和效果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和缺乏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富养料,使得我们在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民主形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路。

注释:

[1]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3]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1页。

[4]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講话[N].人民日报.2014-09-21(1)。

[6]张分田.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7]林尚立.协商政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9)。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
提高政协协商民主实效性 大力促进社会共同治理
协商民主与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
基于垃圾场的城市邻避冲突治理分析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我国协商民主运作的文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