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2020-05-21肖燕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培养

肖燕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92-0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中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知识到理解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活动,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新课改理念也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学习知识的方式。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整理成文,具体如下。

1.搜集、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信息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让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于初中生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兴趣,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定学生一到两个题目,学生课后搜集,最后课堂交流,教师通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激情。开始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收集来的资料大多都是整段的,内容繁杂,没有取舍就直接在课堂上照念,无法内化为己所用。

为此,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解决能力。第一步是取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指向地搜集资料,不能盲目。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子目时,教师可以根据范围和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如有的负责收集郑成功在厦门活动的遗址遗迹,有的负责郑成功的生平简介,有的负责收集与郑成功有关的风俗习惯等。这样,小组分工明确,指向性强,与地方史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提取史料信息,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资料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子目时,事先布置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资料,内容可以是与他有关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他的治国政策等,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材料相互交流,通过对唐太宗的处世、历史功绩的认识,形成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感知历史人物,培养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要把好关,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经常被搬上银幕,抑或成为了作家们笔下的主人公。因此,教師要引导学生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从中认识文学作品和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2.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培养学生历史的认同感

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开元盛世”时,小结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列表从农工商三方面概括唐朝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并让学生思考: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长远发展中,哪个起主导作用?从中有什么启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人民的创造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交往与交融”这一子目时,学生在了解了有关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唐朝的民族关系等史实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形成民族认同感,认识到各民族友好往来是主流,有利各民族共同发展。这样的例子很多,备课时教师要善于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从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古人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的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眼光辩证分析问题,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史为鉴,升华情感。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这一子目时,引导学生认识台湾府设置的历史意义,再结合台湾的如今现状,用史实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最终也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样就可以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巩固西北边疆”这一子目时,在学生掌握了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和清朝平定叛乱的史实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并结合课外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今天还有像大小和卓这样企图制造分裂的恐怖势力吗?面对这一问题,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从而树立学生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发展,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多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处理材料、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而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钥匙,从而培养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士雷.浅谈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7

[2]李军燕.史料教学的选择与有效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培养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