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马拉松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0-05-21姜帆王健
姜帆 王健
摘 要:为了厘清国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成果,把握马拉松研究的前沿,本文借助Citespace Ⅴ可视化软件,选取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马拉松为主题的648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拉松研究经历了波动发展阶段(1959—1992年)、慢速发展阶段(1993—2006年)、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2年)、稳定发展阶段(2013—2019年)4个阶段。(2)作者及各机构之间合作网络密度较疏,马拉松研究缺乏多学者、多机构、多学科的协同研究。(3)研究热点经历了从马拉松对人体机能影响到马拉松竞赛训练的自身研究再到融社会、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学科领域探索的过程;有关马拉松赛事与生态环保、智慧体育及参与者忠诚度的相关研究成为马拉松研究领域新趋势。
关键词:马拉松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4(a)-0235-04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我国群众体育得到快速发展,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流程得到简化[1],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一群体育赛事呈井喷式发展,为了追踪“马拉松热”现象,以马拉松为主题的研究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 Ⅴ软件对CNKI收录的以马拉松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马拉松领域重要的研究作者、机构,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过程与趋势,为后续马拉松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了更加精确的寻找到研究所需的相关文献,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使用高级搜索,来源类别为“全部”,将篇名设为“马拉松”并列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8月1日,检索得文章1646篇。将宣传报道、行业指导、信息推送等无效文献剔除,最终得到所需文献648篇,通过Refword文献输出格式导出信息作为Citespace分析的数据基础(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它通过融合了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来找寻该领域研究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从而为把握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提供依据;对文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梳理,最终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将某一研究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现状和主题演化展现出来。本文采用CitespaceV(5.4.R4)软件,文献来源选取自CNKI期刊数据库,软件的运行时间为2019年8月1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发文量分析
我国马拉松文献的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能够揭示出其研究历史、发展速度,并预测发展趋势,根据我国马拉松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历程分为波动发展阶段(1959—1992年)、慢速发展阶段(1993—2006年)、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2年)、稳定发展阶段(2013—2019年)4个阶段。
如图1所示,我国马拉松领域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态势。第一阶段,我国马拉松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出折线波动的年度变化特点,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围绕马拉松对人体的生理影响[2]、马拉松运动训练[3]展开研究。1992年之前共发文107篇,占总发文量的16.5%,处于马拉松领域研究的波动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我国马拉松研究热度有所下降,1993年由于“东方神鹿”王军霞的出现,学界开始重视对女子马拉松[4]的研究,与此同时有关马拉松跑中的速度分配问题[5]成为另一大研究热点。从1993年至2006年共发表文章48篇,占总发文量的7%,处于马拉松领域研究的慢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随着奥运周期的到来,马拉松运动的奥运攻坚课题开始涌现,我国马拉松领域相关研究开始加快发展。以厦门马拉松为代表的城市马拉松赛事相关研究也开始增多,从2007年至2012年共发表文章146篇,占总发文量的22.5%,处于马拉松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随着体育产业的升级到国家战略,“马拉松热”现象开始在全國各地出现,马拉松赛事超越体育本身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分析马拉松发展规律、原因成了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有关马拉松的研究文献开始呈爆发式增长,2013至2019年8月,共发文347篇,占历史总发文量的53.5%,处于马拉松领域研究的稳定发展阶段。我国马拉松领域的研究文献伴随着马拉松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2.2 研究机构、作者分析
关于马拉松领域的核心研究学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作者共现分析来实现。在Citespace软件中,将已整理数据导入软件,将Node Types选择Author,其他数值默认选择,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在生成图谱中,N表示网络节点数量,E表示连线数量,图中节点的大小对应发文数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紧密程度。由图可见,N=118,E=89,即研究中共有118位学者,这些学者之间产生了89次合作。中国从事马拉松研究人员呈现总体分散—局部聚集态势,主要形成了蔡铁良、曹慧娟等人组成的团队。该团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马拉松运动对业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影响;于奎龙、吴长稳等组成的团队。该团队主要侧重于女子马拉松运动以及世界马拉松运动竞赛格局的研究;以邹晓东为代表的团队,该团队重要侧重于马拉松赛事医疗应急状况的研究;朱政、陈佩杰为代表的团队,该团队主要侧重于赛后身体疲惫恢复的研究。其中以蔡铁良、曹慧娟、沈七襄等人组成的团队联系最为紧密(见表2)。
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得到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由图可见,中国马拉松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为侧重于马拉松组织管理的北京体育大学和侧重于马拉松竞技训练的吉林体育学院;发文6篇以上的还包括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关于马拉松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类院校,从合作强度上来看,各个机构的分布相互独立,缺少链接。可以看出国内马拉松研究合作匮乏,各机构之间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合作网络。这种分散的状态导致马拉松研究的概念和理论问题难以达成共识。
2.3 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对关键词进行归类能有效反映各领域的热门程度。在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s选择Keyword,并配套相应阈值Term Labeling,得到马拉松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图中的每个“十字”节点都代表一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通过节点的大小来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他们之间的连线的粗细程度来表示,各节点中间不同的颜色代表了文献的半衰期,颜色越深代表其出现越早,颜色深浅交错代表研究时间跨度大,半衰期越长。
导出Network Summary Table数据,经过统计得到222个关键词(N=222),其中有14个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于15次。其中“马拉松”一词在该领域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达到425次,且中心度最高,以马拉松为主题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中心。运动员、体育工作者、马拉松赛事、城市马拉松、城市文化等关键词也是重要的研究热点,根据节点的颜色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马拉松领域研究经历了由主干到分支的发展,研究层次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2007年之以前,我国马拉松相关研究热点主要聚集在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的融合。关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研究,高云秋(1980)[6]、陆绍中(1981)[7]、杨奎生(1991)[8]对马拉松运动员的心肺耐力展开探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及学者们认识的深入,席翼(2006)[9]等对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基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蔡铁良、曹慧娟(2010)[10]等从马拉松赛事对业余运动员产生的生理影响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更多马拉松运动参与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关于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学者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探讨。黄治(1981)[11]、韩冬(1996)[12]、翟丰(2006)[13]等通过分析马拉松运动员的分段竞赛成绩,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训练措施。宗华敬(2001)[14]、于奎龙(2006)[15]等通过梳理马拉松训练理论、马拉松发展问题,提出完善马拉松训练的相关对策。2008年,伴随着马拉松赛事的深入推广,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与细化。张登峰(2011)[16]、耿延敏(2012)[17]等從城市经营的角度,探究发展马拉松运动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作用。徐卫华(2004)[18]、靳英华(2008)[19]等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运营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优化赛事组织的相关建议。张守元(2009)[20]从品牌塑造的角度,分析得出马拉松赛事举办应在遵循大型赛事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势,从而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2015年,伴随着体育产业融合加速,研究者对马拉松内涵的挖掘不断深入,手段也日益丰富。陈光花等(2016)[21]将马拉松赛事的服务流程用生态圈的视角来加以分析,并创新性地融入移动应用手段,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赛事服务体验感。路毅(2017)[22]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马拉松赛事以及参赛人数呈井喷式增长的主导因素。卞鹏强等(2017)[23]从线上马拉松发展的角度,剖析我国马拉松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提出通过建立健全赛事监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竞赛评估体系保障线上马拉松健康发展。
在研究趋势方面,早期研究侧重于马拉松运动员运动生理特征的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通过分析赛事成绩来指导运动员的训练。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开始指导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在“马拉松热”现象过后,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更多客观、冷静思考的文章将会引起关注,从而利于马拉松赛事的优化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运动员、服务于马拉松赛事,始终是科研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以马拉松运动自身展开的研究仍会是马拉松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热点内容;从创新发展角度来讲,马拉松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影响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并需要通过不同视角挖掘出马拉松赛事更广而深的价值,有关马拉松赛事与生态环保、智慧体育及参与者忠诚度的相关研究成为马拉松研究领域新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文献数量随马拉松运动发展而变化
我国关于马拉松的研究文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特点,马拉松领域的研究随着马拉松运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研究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波动发展阶段、慢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关于马拉松领域的研究应提高研究的前瞻性,及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预测马拉松运动未来的开展状态,让研究更好的服务于产业的发展。
3.2 研究机构、作者欠交流合作
我国马拉松研究中,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较疏,“闭门造车”现象普遍,主要形成了以蔡铁良、曹慧娟等人组成的解放军第174医院研究团队;于奎龙、吴长稳等组成的宝鸡文理学院研究团队;以邹晓东为代表的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队;朱政、陈佩杰为代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与马拉松有关的医学领域的团队作者之间合作较为成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之间缺乏更加高效的合作交流,应当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多学科、多单位的交叉合作研究,有助于学者之间摩擦出新的灵感。建议体育科学学会增加有关马拉松专项研究的会议,给专家学者们搭建平台,互相交流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集合不同专家学者的智慧来推动马拉松研究发展。
3.3 研究热点与时俱进
我国马拉松领域研究经历了由主干到分支的发展,研究层次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经历了由对马拉松运动员及马拉松训练的研究向马拉松对于人的身体机能的研究再向马拉松在宣传城市文化、带动体育事业发展、城市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外延价值的研究的转变,马拉松赛事的营销与运营,赛事的品牌建设,马拉松与城市发展等热点开始不断出现。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抓住时代的主旋律,不断创新,转变角度,不断提升马拉松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挖掘马拉松更深更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办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4-10/20/content_9152.htm.2014-12-17.
[2] 马拉松跑比赛前后的生理状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59(2):42-49.
[3] 黄治.从比赛中谈我国的马拉松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81(8):36-39.
[4] 韩冬.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分段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6(9):59-60.
[5] 易玉玲.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S2):52-56.
[6] 高云秋,陆慧媛,周一芬,等.我国马拉松运动员心脏体积测量[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0(2):36-39.
[7] 陆绍中,乔居庠,王淑云,等.我国优秀马拉松、中长跑和自行车运动员呼吸循环机能的研究[J].体育科学,1981(1):44-51.
[8] 杨奎生,秦孝梅,尤春英,等.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的乳酸阈研究[J].体育科学,1991(6):45-47,44,78.
[9] 席翼,张秀丽,胡扬,等.中国优秀马拉松運动员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分布特征[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4):391-394.
[10]于奎龙.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1]黄治.从比赛中谈我国的马拉松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81(8):36-39.
[12]韩冬.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分段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6(9):59-60.
[13]翟丰.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速度分配与模式建立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63-66.
[14]宗华敬.马拉松、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9-11.
[15]于奎龙.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6]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4,20.
[17]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6-89.
[18]徐卫华,赵克,王诵诗,等.竞赛表演市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4(1):25-27.
[19]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45-1447.
[20]张守元.提升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1):4-6.
[21]陈光花,王建民,覃明予.生态圈视角下的马拉松赛事移动服务研究[J].工业设计研究,2016(00):6-11.
[22]路毅.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7-60,64.
[23]卞鹏强,董林,姜梦金,等.我国线上马拉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