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如何科学的实现激励机制
2020-05-21田洪霞
田洪霞
【内容摘要】作为校园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集体。只有有序推进班级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生创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初中 班级管理 激励制度
在初中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因班主匪管理方式不同,也使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有的比较严厉、有的趋于民主、有的致力于构建班级融洽、和谐的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生本”理念,即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感受,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中,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此前提下,就不得不提到激励机制,以鼓励的方式和激励的措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具有自律、自我约束意识,更将有助于其个性化发展,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以构建奋进、正能量的班集体。
一、班级管理中的原则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引导者,在制定班级管理政策中,对激励机制应遵循:与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相一致原则,即深入学生,能够了解其在中学学习中,校园生活中的需求,进以激活学生积极行动的需求,使其在得到相应的理解、鼓励中,具有追求进步的意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中的主人,能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差异性原则,即在实施班级激励管理中,一方面要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方式;系统性原则,即不能片面的以学习成绩划分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更是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及时|生原则,在实施激励过程中,要做到及时有效,既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够恰当科学的起到促进作用;公平性原则,使激励机制面向学生全体,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正能量,感受到被平等对待。
二、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措施
1.帮学生建立清晰的目标
激励机制可运用于对学生学习鼓励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班主任为了维持班级中的良好秩序,常较为严肃,为了建立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够使自身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就要求班主任应建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学生遇到学习和校园生活中的问题时,愿意与班主任倾诉。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目标激励中,需要师生具有融洽、和谐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教師的引导下,学生应建立本学习的学习目标,与上一阶段相较,自己要进步多少,有具有明确的目标,才使其具有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建立班干部的具体工作目标,使其在于教师共同推进班级管理工作中明晰职责所在。所有目标都应建立在短期、中长期基础上,进以评估实施情况,适当的对目标进行有效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断进步中,具有喜悦感、获得感。
2.采取活动激励的方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的不平衡发展阶段,伴随身体的快速发育,其心理尚未成熟,对未来社会的认知也比较有限。为了帮助学生一起勾画未来蓝图,教师可在班级活动中推进激励机制。例如:召开不同主体的活动,在引发学生探讨的同时,帮助其树立理想、畅想未来,并因此应当做出怎样的努力。在“未来的我是这样的……”班级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大家观看关于多种职业的微视频,作为激趣导入。然后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踊跃分享、敞开心扉,也要引导学生关于对具体职业相对全面的认知。在寒暑假中,还可以对学生布置集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积累生活体验中,充分发挥自我特长,在感受集体力量的同时具有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更多元化的评价激励
相较以成绩定位学生能力高低的评价体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对其学习、行为、态度等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激励。例如:对学生的评价手册中,除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还应当注重对其纪律、劳动、思想品德方面的评价。对于评价话语也不要以流露批评、斥责的意味。青春期的学生更需要关爱和引导,一味地指责反而易于使其形成叛逆和抵触心。此外,班主任也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激励评价态度,对于学习能力弱,但是在集体中友爱同学、关心他们的学生,也要看到其身上的优点,应鼓励其保持优秀的品格,并给予其他使其更优秀的努力方向。
结语
总之,教师应注重恰当实施激励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建立其自信心、协作意识,更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中,在有效推进班级管理工作中,形成班级积极的学习和友爱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冯帮、朱弟珍.关于教育激励扭曲的思考——从红校服和绿领巾谈起[J].基础教育,2013(3).
[2]张雪莲,浅谈新的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J].陕西教育·理论,2006(9).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连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