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六朝古都
2020-05-21刘星洋王云起
刘星洋 王云起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长江中下游水利枢纽,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其得失也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近代史的角度探究,可以发现南京城的易攻难守不仅仅是地理、经济或是政治其中一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而是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所造成的结果。
纵观中国之古今,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古代政治、经济的中心一直都是位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附近)。但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严重,随着北方社会的动荡与衰落而来的人口大量南迁,致使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附近)逐渐发展起来,并于南宋初年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东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成为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来源,苏州、常熟等一大批城市相继崛起。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京,作为这片富庶之地的重中之重,其得与失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自古以来,发生在南京的大大小小的数百场战争中,有近九成都以守方的失败而告终;定都于南京的历代王朝,也大都短命。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南京的易攻难守?我们根据南京自身的地形特点,其作为长江水运枢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以及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几场战争,从地形地势、经济联系、政治与军事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地形地势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总体来看,南京地处宁镇山脉西段的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除了西边淮水的入江口处,其余都是山岭。且其沿长江往西有三山(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及卢龙山、幕府山等一系列山岭作为天然屏障,本應是易守难攻之地。据传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途经秣陵县(即今南京)时,就发出过“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的赞叹。由此可见,在冷兵器时代,三面环山、北临长江的地形地势本该使南京具有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热兵器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冷兵器,加之南京四周的山系本就不高,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京地理优势的丧失。同时,由于近代海军的出现及迅猛发展,本应是南北天堑的长江反而成了进攻方长驱直入的天然通道。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便是沿长江溯流而上,攻占镇江,威逼南京。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南京沿江布置重兵,也未能抵挡渡江战役中步炮联合、立体突击的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同时,在南京城内部,整个城市的守备对于制高点的依赖性过大。坐落在南京城东北方向的钟山,被称为“南京的东门锁钥”。“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进攻天京时,便是占据了钟山,以居高临下的优势轰击天京,才轰塌南京城墙,得以占领南京的。由此可见,以钟山为代表的制高点,作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与咽喉要地,不论对于保卫还是攻克南京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南京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也导致了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当其周边地区失守时,南京本身也自身难保。其中,以安庆、徐州与镇江三地最为关键。安庆是南京的西大门,若要攻占南京,必先攻占安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正是攻下安庆后直取雨花台脚下的战略要地,威胁南京,迫使太平军收缩防线的。徐州作为南京的北大门,素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之说。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通过淮海战役歼灭了黄维兵团,解放徐州,从而使得南京直接暴露于解放军的南下轴线上。镇江作为南京的东面门户,距南京仅80公里,古时便有“京口(即镇江)瓜洲一水间”之说。1857年,清军对镇江的占领直接导致了天京东部空虚,以致1864年清军得以从苏州直接进至天京东郊的钟山,为攻占天京打开了缺口。因此,在近代历史上,南京地势地形的“先天性特征”反而成为守卫南京过程中的致命缺陷,是导致南京易攻难守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联系
南京在经济方面的易攻难守,主要体现在自身的农、工、商业发展和对周边地区粮食供应的依赖性方面。由于明清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因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加上酿酒等消耗粮食巨大的产业不断发展等原因,致使江浙地区从原本的粮食输出地逐渐变为粮食输入地,粮食的供应已难以自给自足。再加上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清王朝统治的腐败所造成的社会动荡,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在所难免,这就造成了南京在被围困时无法打长时间的消耗战。
此外,南京与周边地区紧密的经济联系,更是决定了其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而存在。“在城市商业发展上, 近代南京在经历清末民初的几次战乱后, 城市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 城市商业虽在开埠后曾一度繁荣, 但因其开埠较晚、又靠近上海, 因此无法成为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由于自身经济上的不足,南京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依赖便成了其防守时的最大缺陷,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的两次攻防战便是很好的例子。太平军之所以能攻取南京,是因为其先后攻下了武昌、安庆等周边重镇,在长江中上游树起了对天京的屏障。随后,太平军便顺流而下,径直攻下了南京。用陈旭麓先生的话来说,“太平天国攻取南京是一重大胜利,但也由此而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包袱。不能不‘以安徽、湖北、江西为大供给所,且不能一刻忘情于湖南。其注意上游,如婴儿之仰乳哺,由此产生的军事和经济的态势,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迫使其敛收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洪秀全便遇到了这一难题,此后的北伐西征也是为了巩固上游的屏障,以攻代守,来牵制清军兵力,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确保天京的粮食供应。南京东南方向的江南地区,作为南京的粮食供应基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建立,就是为了阻止太平军南下苏杭,以切断太平军的粮食供给。而太平天国末期,因为其军事上的连连失利,粮食危机屡屡发生。第一次粮食危机发生于1854年7月,起因是由于同年4月湘军攻下了长沙,随后又接连攻下岳州、武昌、汉阳等城,切断了太平军在长江上游的粮食供应。曾国藩曾为此得意地宣称“长江之险我已扼其上游,金陵贼巢所需米石、油、煤等物,来路半已断绝。”1863年,又发生过一次粮食危机。这次饥荒的根源是在安庆被湘军围攻时,李秀成的不作为,以至于天京在长江上游最重要的门户落入了曾国藩手中。这次粮食危机也是对太平天国影响最严重,最致命的一次。此后,太平军联合十三王,以30多万人的军队围攻天京城外的清军,以期解天京之围,但也难以对战局再产生大的影响。1864年,随着湘军的地雷炸开天京的城墙,天京在血泊与火光中沦陷,中国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一次农民运动也至此画上句号。《北华捷报》曾经评论道:“如守军非粮绝饥荒,而且断绝一切军用救济,则南京城虽被轰倒,恐亦与以前数月之曾被轰倒同样无效耳。”由此可见,太平军粮食的短缺是天京最终陷落的直接原因。
三、政治与军事地位
此外,南京的政治与军事地位也从侧面导致了其本身的易攻难守。南京建城早,交通发达,加之地形较周边地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王导说:“经营四方,此为根本。”南宋张俊言:“东南形势,莫重建康,实为中兴之本。”也正因此,南京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直接导致了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次数极多。再坚固的城池,也抵挡不住如此频繁的战争;加之其自身的地理与经济劣势,南京在近代反而成了易攻难守之地。
四、结语
作为东南大都会,南京的得与失不单单只是因为某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是其地形地势、区域经济和政治军事地位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或许,从近代南京的攻守得失,我们不仅能够看见一座城市本身易攻难守的性质特点,更能窥见近代史上政权兴衰更迭的客观因素。近代南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崛起与沉沦,便是中国近代史于新陈代谢中不断曲折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姚亦锋.论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2):99-104.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
[3]郭彬蔚.历代国运·民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4]胡阿祥.兵家必争之地[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5][美]史景迁.太平天国[M].朱庆葆等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J].城市规划,2003(10):46-52+71.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二)[M].湖南:岳麓书社,1987.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