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20-05-21

古今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何 侠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100026)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宏观审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2月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进一步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现代农业从业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乡村环境绿色宜居、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培育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1.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人才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者,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具有强大的示范影响力,产业旺、生态美、文化兴、组织强离不开乡土人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其中包括以职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是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

2.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

农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要让农民作主角,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路径选择的决定者和成功与否的检验者。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物轻人的倾向,表现在只关注农产品数量指标的增长,不重视务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缺乏实用人才。为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是传统农民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由这样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夯实。

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是保证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更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应在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技能、身心健康、科学素养等方面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排头兵、乡村道德和基层治理的典范,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现代职业思想和科学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引导,激活农民的发展活力,带动农村绿色发展。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缓解“农民荒”

“农民荒”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瓶颈。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农村兼业化日益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即将到来,农业生产所需实际劳动力严重缺乏,很多农村地区存在“农民荒”问题。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农业比较收益较低,新生代农民“脱农”意愿强烈。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生成,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加农业生产收入。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丰富农村经济增长点,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吸引更多新生代农民扎根农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又可以应对我国现代专业化农民缺失的状况。可以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民荒”的治本之策。

二、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寻求财富最大化的新型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来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兴旺:新型职业农民是优质农业的推动者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青年农场主培养、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等项目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途径之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带动广大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据《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万户,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4.79亿亩。通过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基础支撑。

舒尔茨认为转变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入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农业科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优质农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以大机械化为特征的规模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之一[2],而机械化作业对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小农户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开发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不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对新技术的接受性极强。因此,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和产业的兴旺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推动。

(二)生态宜居:新型职业农民是绿色农业的引导者

生态宜居包括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传统农民兼业程度高,短期化倾向严重,实行粗放式经营,较少关注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而新型职业农民了解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注重环境保护。乡村的生态性不仅体现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上,还体现在基于此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上。[3]传统小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在畜禽粪污及秸秆处理上难以实现资源化的综合利用,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素养,除了追求增产增收外,还致力于节约成本、杜绝浪费、循环利用。因此,农村富和生态美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来实现。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倾向于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进行绿色生产。一般来说,农民的教育水平影响他们获取和应用农业技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其对优质农业生产技术的接受程度。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资金和技术优势,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更愿意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对其他小农户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其开办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引领带动周边农户改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

总之,培养和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推动农村自然资本的加速升值,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三)乡风文明:新型职业农民是文化兴农的示范者

所谓乡风,是指某一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所形成的区域农村文化。文明的乡风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文明的乡风需要依赖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乡村被认为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熟人社会的示范、模仿、监督、约束等功能形成了乡村教化的重要途径。[4]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示范作用的引领,带动周边农户移风易俗,实现乡村教化,才能彻底改变封建迷信、攀比摆阔、厚葬薄养等一系列不良乡村风气。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收入不高、经济情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往往关注的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很少关注精神需求。因此,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最根本的是夯实和提高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水平。乡风文明与产业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5]新型职业农民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带动村民致富,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劳动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还包括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参与教育培训提升自己思想素质水平的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应不断运用自身的科学知识、道德修养影响周围的人,这是乡村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转化枢纽。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身份使他们更具天然的亲和力和较高的可比性,从而具有独特的激励优势。新型职业农民市场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基层农村社会的影响力也较大,完全有能力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发挥号召作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推动乡风好转。

(四)治理有效: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治理新体系的践行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依旧存在着选举不规范、村干部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农村治理的目标是形成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外部干预所形成的村庄秩序难以维持,最终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农民的内生性。因此,通过大力提高农民的民主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与能力。从这一意义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农民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集体经济的薄弱导致农民之间交流的动因较弱、交流的平台较少,农民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态度冷漠。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其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也较高,因此对政治更为敏感,接受与反馈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更强,是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主人翁式的农民。目前一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走上了政治舞台,积极参政议政,为农民群体发声,体现了职业农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质,推进了农村治理新体系的构建。

新型职业农民已逐渐发展成为在农村社会中具有骨干示范作用的新阶层。在民主方面,他们树立民主政治意识,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受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中5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人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用自身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勤劳致富的精神感染村民、推动乡村德治水平提升外,还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本土本乡的知名度,加强村内外联系,弥补乡村经济和文化资源短缺,进一步巩固着农村治理的基础。

(五)生活富裕:新型职业农民是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的领头人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的前提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增加收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和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产业农民”、“专业农民”,他们或是专业大户、田间联合管理大户,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牵头人,农业经营产值和收入较传统农民有很大的提升。只有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才能得以激发和保持,广大农民才能成为利用土地创造效益并具有抵御风险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对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效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贫困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不仅在于职业农民自身脱贫致富。职业农民是乡村建设中的创业能手,在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有利于实现“先富”到“共富”,致富不忘身边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另一方面,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从农村建设的投入需求来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资源投入,而基层乡镇政府的投入有限,尚需要广大农民自身投入。在一般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所获取的平均利润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的利润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资金、资源的投入优势。职业农民大都出身于农村,有着浓浓的乡情,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使命感,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可将资金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积极参加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带领村民共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总体情况

2016年,全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13 750人。从培育对象及类型来看,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主,性别以男性为主,男性学员占总体的69.99%,年龄主要集中在46—50岁,教育水平以初中文化为主。

2.财政投入

自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不断增加,201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由2015年的11亿元增加到了13.9亿元,2017增加至15亿元,增幅7.9%[6]。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加财政投入,2016年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突破10亿元。截至2016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已投入80多亿元。

3.示范培育范围

2017年全国共有2 027个农业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2015年底相比,培育覆盖范围增加35%。其中127个县开展青年农场主培育,1 041个县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767个县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414个县开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471个县开展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

4.培育基地建设

截至2016年底,登记入库的培育基地总数为7 210个,其中过半数为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综合类基地占比分别为24%、2%和17%(见图1),有效统筹了全社会的培训资源,切实提升了教育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图1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类别结构(数据来源: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1.培训主体:基层政府对培育不够重视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发展农村人力资源,职业农民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培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仍有部分地方将人才培养视为“软任务”,使培育工作简单化,甚至当作政绩工程,仅完成上级指定的培训任务,有数据在年终总结中体现即可,并不重视培育体系的建设。作为培训工作的主体,县级政府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开展和培育体系的建立。

2.培训对象:农业职业培训动力不足,缺少长效激励

传统的围墙式培训存在产学脱节的难题,培训学校多设在城镇,而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带来了农民难以离土离乡接受培训的问题,限制了培训生源的拓展。农民参加培训需要承担机会成本,存在培训期间缺乏经济收入、培训课程缺乏实用性、培训内容难以接受等风险,这些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参训热情。部分农业职业院校也存在生源减少、师资不足、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不强,这些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职业培训吸引力越来越弱。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巨大的收入差异和薄弱的社会认同感,使得农业这一领域吸引力低下,制约了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起点低,基础差,农业职业院校生源总量逐年下降。有的农业职业院校不重视实习和实训,带来了学员实践能力差、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低的问题,也进一步降低了学校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以促进传统农民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收入为目的的利民工程,但在实际的招生宣传工作中,多是对培育计划、资金投入、培训机构的宣传,缺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的有效宣传,这就导致许多农民对职业农民的概念认识模糊,对自身参与培育的收益程度缺少定性认识,对农民职业化认识很肤浅,对职业农民培育的认同感过低,进而削减了其参与培训的热情。而在培训后期对成功学员典型的宣传上,侧重于对其增收程度、经营规模扩大等成就进行宣传,忽视了成绩的取得与职业农民培训的关系,农民无法在这些宣传中了解参与培训对其成功所起的作用,难以认识到农民职业化的划时代性。参与意愿是培训的内在动能,对培育的成效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农业职业培训吸引力不强的局面。

3.培训考核:后续评估难度大,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当前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督主体多为政府,而政府监管注重数量上的完成率,仅停留在对培训人数以及学员身份的核实、考试过程中考场纪律的监督、对培训机构档案台账的检查,对培训后成效的评估仅通过随机走访或电话抽查核实学员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评估虽有一定的监管作用,但难以考核培育实效性,无法保障培训效果。职业农民的培育是综合工程,完成相关培训之后,学员能否将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生产,培训是否能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都应纳入评估的范围中来,跟踪反馈机制的缺乏导致培训成效难以维持,也不利于及时更新培训教材。因此,培训效果监评估仍待进一步改善。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关建议

(一)围绕产业开展培训,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

产业兴旺包含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任务,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途径之一。为此,要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实效,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内涵,以培训服务主导产业为原则,突出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职业农民。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和科技素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选择培训场地时,要根据区域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场地,服务特色产业,贴近农民生产,下乡进村办班,强化培育基地建设;二是师资培训上,应依托科研院所培养乡村特色产业专业人才,以加强对参训农民特色产业技术知识的指导;三是培训对象筛选上,可从本地区主导产业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中遴选具备初中以上文化、50岁以下并有培训需求的农业从业人员作为培训的目标群体;四是培育内容的确定上,除了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教材外,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组织产业专家编写地方特色教材。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机制,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客观上要求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使农业从业人员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群体的科技素养,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1.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制度

从宏观角度着眼于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作为基本国策,纳入法制轨道。制定职业农民培训实施的规章制度,促进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制度化。

2.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体系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应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办学的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联合农业科研院校、农业培训机构、涉农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龙头企业,构建集产业、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3.科学设计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内容

若培训内容缺乏适用性、针对性,不仅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同时使参与培训的热情大为降低。为此,应强化需求调查,针对本地区特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类型、不同分层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突出科技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使培训内容更加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的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提升职业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文明乡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乡风文明意义重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1.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新型职业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提高个人素质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培训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加强教育宣传,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推动文明乡风的树立,促进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2.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意识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解放思想,生产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需求的新型农产品,发展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注重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以来,参训农民普遍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能、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尚有待提高,且参与乡村治理实践较少。

1.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文化素质是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极大地限制了其参与民主政治的活动。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使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为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基层自治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政治法律课程的培训,提高其政治法律素质。再一方面,应特别关注年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法律素质培养,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政治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政治参与意识。

2.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参与能力是政治参与过程的保证。为此,在培育内容上,要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参与实践能力。可定期组织辩论、政治研讨会和其他活动,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识别力和参与技能;还可通过模拟竞选活动,训练新型职业农民的选举技能,增强他们的乡村自治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促进增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其培训内容以生产经营技能为主,与提升农民的增收能力直接关联。为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应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包括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设备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培训时应注意强化以下知识和能力:一是农产品行业前景;二是农业市场的有效信息;三是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四是农产品定价技巧和策略;五是农超对接的方法;六是农产品品牌战略;七是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培训,确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裕。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