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康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夙求的就业指导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2020-05-21王丽媛刘纹纹赵菊英
王丽媛 刘 巍 刘纹纹 赵菊英
(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重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全社会都要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怎样了解国家形式与就业政策,怎样规划未来职业道路,怎么转变角色,应对就业困难,正是就业指导课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潜移默化的家庭影响、多元的心理状态等给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全新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调适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研究毕业生就业心理夙求并对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夙求现状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夙求,全面把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现状。本研究以某医科大学康复学院2014级82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发放问卷82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97.56%,男生占19%,女生占81%,云南生源占69%,省外生源占31%,城镇户口占30%,农村户口占70%,涉及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理状态和就业指导现状三个方面。
1.1 个人基本情况(表1)
就业心理状态方面,15%的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8%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巨大,很难坚持,25%的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对当前就业情况不是特别满意,可见,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不是很理想,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2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是未来的生活保障,1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是家庭的期望,3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20%的毕业生认为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多维的,主要聚焦于个人的发展。
1.2 就业心理状态(表2)
表1
表2
表3
就业指导效果方面,4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成效甚微,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有一定的效果,可以看出当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有一定的成效,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和满意度还不够,学校仍需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让毕业生对于就业有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就业指导的实施路径方面,51%的同学认为应该采用复合化的培养模式,仅有11%的毕业生选择单一的就业指导路径,可以看出单一的就业指导路径已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夙求,复合化的就业指导培养模式是最理想的就业指导实施路径;就业指导课程比例方面,55%的同学认为实操比理论更重要,40%的同学认为理论和实操同等重要,仅有5%的同学认为理论比实践更重要,可以看出实践操作对于就业指导非常重要,就业指导课程应加强实践操作力度。
1.3 就业指导及主要困惑(表3)
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成效不理想的成因
2.1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滞后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紧任务重,课时安排较少,授课教师为赶进度连续上课,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展示机会。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课堂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全面,老师过多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当前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康复人才需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停留在课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学生无法从中学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的东西。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就业指导的覆盖面不足,就业指导过多局限于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没有专门针对康复做出就业督查,缺乏实践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匹配度较低。
2.2 师资专业素养不扎实,教学成效不佳
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该课程大多由辅导员担任,其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康复类专业背景,不了解国内尤其云南省内康复的就业需求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并且大多数辅导员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康复机构或康复医院的实践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夙求不对等,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通,教师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就业夙求和心理夙求,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耗时长、压力大、成效不够显著,师生的重视度与积极性不高,课程质量不高,难以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指导作用,急需学校的人才整合及定期培训指导。
2.3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机制创新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考核方式过多的侧重于结果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的监督考核。考核的形式大多为期中和期末各提交一篇就业创业论文,论文的撰写标准也相对固定,缺乏对康复专业实践经验考核分析的硬性指标,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很容易通过课程考核,从而忽视课程的学习与思考。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直接从网上盗取别人论文成果,考核内容对该课程起不到监督检验的作用,就业指导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就业指导课程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指标,因此,创新就业指导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提升就业指导成效至关重要。
2.4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压力较大
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过高的家庭期望和激烈的竞争压力都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毕业生长期处于严重焦虑状态,面对就业指导课时有严重的抵触情绪,逃避面对就业问题,不认真进行课程学习与思考。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公共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授课教师没有康复专业背景,学生主观方面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实际效用,不愿意配合授课教师开展就业指导调研,不愿意将自身的的就业夙求和就业困惑告知授课老师,从而使学生很难从课堂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解决疑惑。
3 基于毕业生就业心理夙求的就业指导策略
3.1 完善课程结构,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就业指导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调整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课程比例,加大课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操作。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提高课堂活跃度。课程内容讲授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多给学生面试体验和工作氛围体验机会,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专业性和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强化学生的求职技巧和岗位技能,及时化解就业困惑。
3.2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指导师资力量
引进更多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加大对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发挥辅导员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尽可能使用专业对口的师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康复发展与就业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问题,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可采用“一对一”交流、就业指导问卷调查或心理咨询了解学生的就业夙求,及时解决学生疑惑。针对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可综合采用个别谈心或“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研判、就业技巧指导、职业素质拓展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探究职场、关注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完善评价制度,调高考核工作的质量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体系。加大过程性考核评价力度,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实践操作的过程性考核,调整结果性评价的考核指标,改变唯分数或论文的评价方式。注重对考核方法的创新,关注就业指导和评价个体的特殊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入模拟招聘、“职来职往”和职业生涯体验等充满趣味性考核方式,以问题导向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4 转变学生观念,提升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就业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教师可通过心理咨询或个案研究等方式排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提升专业自信,加强家校合作,营造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此外,毕业生也要理性的看待就业形势,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自主学习与思考,积极主动拓展就业机会,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好实习见习的契机,历练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沟通表达能力,培养意志品质,转变观念理念,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夙求和困惑,及时解决困难,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从就业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考评评价等角度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面做好就业准备,精准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有计划地走好每一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