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子冶石瓢”的结构特征与装饰融合

2020-05-2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陶刻壶盖紫砂壶

张 恒

中国紫砂壶艺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这百年间紫砂壶的造型、装饰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构成了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紫砂壶之中,圆器与方器是比较常见的造型,这两种造型在其他材质的茶壶中也是十分常见的,有着深远的制作历史。除这两种造型之外,还有一种三角形的紫砂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石瓢壶。

石瓢壶是紫砂壶中经典款式之一,相传最早由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设计而成,之后随着紫砂壶艺术的蓬勃发展与制壶技艺的提高,到了清代,由陈曼生、杨彭年进行改良,使石瓢壶在艺术学与文化上得到了提升,石瓢壶也就成为了“曼生十八式”之一,确立了在紫砂壶艺术领域的地位,衍生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多种造型。

“子冶石瓢”由清代文学家、艺术家瞿子冶设计而成,子冶通过改良壶身线条并于壶中刻绘诗文,使壶呈现出一种刚劲、文雅的风格,在继承曼生壶传统之上进一步发展,是清代紫砂壶中的精品之作。

“子冶石瓢”最大的特点便是清晰明快的三角形壶身。石瓢壶虽都是以三角形为造型基础的,但由于角度的不同,在壶的气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子冶石瓢”呈上窄下宽标准的等腰三角形造型。两侧线条比重利落,至底部形成圆角,底部衔接宽大的、平缓的底部,线条带有弧度,两侧微微扬起,使壶整体气韵呈向上运行的趋势,形成灵巧自由的美感,较好地展现了“子冶石瓢”的结构特征。

“子冶石瓢”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底部钉足的处理。壶底部三个小小的钉足“隐身”于壶底部,并不外露,使壶体边缘与所置放平面形成一定的空间距离,缓和了壶身的硬朗,柔化了壶身线条,形成虚实有度,轻盈明快的艺术效果。

壶身两侧的壶嘴与把手体现出“子冶石瓢”造型的经典性。周身圆润的壶嘴十分纤长,与壶身相接处自然宽大,形成出水的动力。把手为三角环形,利落的转角使把手具有一种张力。壶嘴与把手在结构上维持了壶身的稳定,二者高度以及与壶身形成的角度一致,使壶体在视觉上有均匀拉伸的舒畅感,将壶的整体空间表现的更加自由而不局促,使壶的线条美得到了较好的展示。

壶盖与壶钮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圆形壶盖厚度适中,上有桥状壶钮,十分巧妙。从壶身到壶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实际上是一个大三角形的造型,壶钮两侧的线条与壶身两侧线条是对应的,中间以壶盖相隔则更突出了壶钮与壶身的对称美感,有利于人们从中赏析到结构美,足以见得手工艺人在设计此壶时所运用的工艺智慧。

从壶的整体造型上看,此壶完成了对于“子冶石瓢”造型的表现,将这一壶型的特点呈现的十分清晰具体。要想了解到此壶的个性之处,我们还需要看泥料与装饰这两部分。此壶整体为一种十分低调的棕色,泥料表面细腻,包含内部纹理,虽有光泽但不张扬奢华,带有沉静优雅的气息,与壶整体设计的这种自然简约共同构成了古朴典雅的风格。壶身融合了陶刻装饰,为一僧人于树下乘凉之图画,主要位于靠把手一侧,将原本素净的壶面制造出空间感,可见陶刻装饰于紫砂壶结构融合的巧妙。陶刻人物、花草栩栩如生,富有灵气,是手工艺人工艺水准的一次展现。

“子冶石瓢”这种紫砂壶造型有着较强的融合力与艺术表现力,手工艺人在准确表达传统紫砂壶造型特点的同时,在其中加入个人审美情趣的因子,使壶在共性与个性的融合间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完成了对“子冶石瓢”这一壶型的发展与再创造。

结 语

本文以“子冶石瓢”这一紫砂壶造型为出发点,阐述了石瓢壶的发展、变化历程,以此壶为对象分析了“子冶石瓢”这一壶型的结构特征以及此壶的个性表达,使人们在欣赏此壶的同时丰富了有关紫砂壶的知识,更加细致地了解到紫砂壶线条结构、构造的巧妙与装饰技法的灵活,体会到那份传统百年的“紫砂匠心”。

猜你喜欢

陶刻壶盖紫砂壶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伪造的情书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