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锥形束CT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根管及峡区的分析

2020-05-21陈幸丁成李秀娟钱进张媛媛钟良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磨牙下颌根管

陈幸 丁成 李秀娟 钱进 张媛媛 钟良军

根管治疗(Root Canal Therapy,RCT)的成功率取决于能否彻底清除根管系统内的感染牙髓组织和微生物[1]。因此,遗漏根管和根管间隙可能导致继发或持久的根尖炎症,从而降低RCT的成功率[2]。因此,了解牙齿的内部解剖结构对于RCT的成功至关重要。近年来,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大量应用于进行下颌第一恒磨牙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有研究显示,在多种影像学检测中,CBCT图像更加细致准确,对根管系统形态的识别更加敏感[3],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医生对根管治疗疗效的评估[4]。有学者发现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根表现出高度的解剖变异性[5-6]。近中中根管(Middle Mesial Canal,MM)是根管解剖结构中的一种,由于人种以及观察方法的不同,其发生率在3%~46%之间[7-8]。本资料目的是使用CBCT成像技术确定下颌第一恒磨牙中MM的发生率和解剖学变化,并评估MM的存在与近中根根管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CBCT图像信息。选取的牙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下颌第一恒磨牙至少存在一颗且根尖发育完全;(2)未行RCT、桩或冠修复,无明显牙体缺损;(3)根管内无钙化、吸收,根尖发育完全;(4)CBCT图像无伪影,清楚可辨。最终选取234例患者(年龄16~68岁)的23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其中男131例,女103例,平均年龄43岁。

1.2 方法 (1)影像学检查:CBCT扫描:CBCT机器型号SIRONA CT(西诺德公司,德国),采用360度旋转投照技术,对患者牙列进行扫描。CBCT扫描野为40mm×50mm,曝光时间为17s,电压85kV,电流5mA,从高辨识度和低放射量综合考虑,选择三维分辨率最佳的图像重建0.2mm层厚。(2)图像观察:CBCT图像分析由2位牙体牙髓专科医生共同完成,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对牙齿进行三维重建,收集了以下数据以进行进一步分析。①确认是否存在MM:近颊(mesiobuccal,MB)和近舌(mesiolingual,ML)根管之间髓室底下方0~2mm范围内的明显圆形根管影像即认为是MM。②测量MB根管口与ML根管口之间的距离。③确认是否存在峡区:当MB和ML之间存在狭长的带状缝隙时即认为存在。④在确定了MM的情况下,使用SIRONA CT软件的内置测量工具以MM的位置为参考点,收集了以下数据:MM根管口至MB及ML根管口的距离,以及MM是否存在独立根管口。⑤按照Weine根管分型,对近中根管形态进行观察[9]。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于MM和峡区的发生率、发生位置等进行描述性统计。不同性别与左、右侧下颌第一恒磨牙MM和峡区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与MM出现可能的关联因素,分别分析年龄、MB-ML根管口之间的距离、近中根管是否存在峡区和近中根管的Weine分型这四个因素。由于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因此将患者以中位年龄分为≤43岁和>43岁两组。

2 结果

2.1 CBCT检查基本结果 234例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中,发现MM的下颌第一恒磨牙共12例,在12例MM当中,8例MM具有独立的根管口,其余4例根颈1/3为峡区,在根中段或根尖1/3段独立为根管;12例中仅有3例为Weine Ⅲ型(见表1),其余9例在根尖1/3段融合为单根管(见图1)。存在MM的12例样本中,MB和ML根管口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9mm。在无法识别MM的情况下,该距离为3.6mm(P<0.05)。

图1 CBCT横断面示右侧下颌第一恒磨牙MM,A:根颈1/3见MM(箭头示);B:根中1/3处MM与MB、ML融合为峡区;C:根尖1/3融合为单根管

表1 患者基本信息及牙齿解剖特征(n)

2.2 MM及峡区的牙根位置、性别和左右位置分布 峡区(见图2)总的发生率为55.56%(130例);在根颈1/3峡区的发生率为50.43%(118例),在根中1/3为18.38%(43例),而在根尖1/3为14.53%(34例),MM和峡区的具体分布见表2。不同性别和左右牙位的MM及峡区出现情况见表3。

图2 CBCT横断面示左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根根颈1/3显示峡区(箭头示)

表2 MM及峡区在牙根不同位置的发生率[n(%)]

表3 男女性、下颌左右位置的MM和峡区分布

2.3 影响MM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近中根管峡区的存在、MB-ML根管口间的距离和近中根管Weine分型均与MM的存在显著相关。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根管存在峡区时MM出现的可能性高近5倍(P=0.01,OR=4.95)。MB-ML根管口间的距离与MM存在的可能性成反比(P=0.02,OR=0.77),下颌第一恒磨牙的MB-ML根管口距离每增加1mm,存在MM根管的概率会降低一半。近中根管的Weine分型与MM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近中根管分型为Ⅲ型时发现MM的可能性是Ⅱ型的2倍(P=0.02,OR=1.91)。另外,年龄与MM的存在也显著相关,<43岁的患者在其CBCT图像扫描中发现MM的可能性是>43岁患者的3倍(P=0.03,OR=2.92)。

3 讨论

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根管系统形态繁杂,变异多,近中根常为扁根,其根管解剖结构变异也较大[6]。因此,临床RCT常无法完全去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显著降低了RCT的成功率。La等[10]的研究发现利用CBCT可提高对MM的发现率,但并未对近中根根管解剖形态及MM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报道。

本资料采用CBCT分析了MM、近中根管峡区的发生率及与MM相关的解剖特征,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MM的存在。结果表明,年龄、MB和ML根管口之间的距离、MB和ML根管间的峡区以及近中根管的Weine分型均可以作为下颌第一恒磨牙MM存在的重要预测因素。本资料通过CBCT检测发现的12例MM中,仅有1例具有独立的根尖孔,其余11例MM均在根中段或根尖段与MB或ML融合,虽然观察到的近中根有3根管,但最终也只有2个甚至1个根尖孔。峡区总的发生率为55.56%,在牙根颈1/3峡区的发生率为50.43%,在根中1/3发现43例,而在根尖1/3为34例。研究表明,根管系统中未被清理的部分覆盖有菌斑生物膜,因此未被清理的MM和峡区可能导致根尖区域的感染[11]。如果不进行彻底充分的机械和化学预备,可能会导致RCT的失败。

Nosrat等[8]研究发现MM发生率为20%,显著高于本资料中使用CBCT观察到的MM发生率。这可能与研究人群的年龄、种族差异以及检测MM的影像学方法相关,另外,峡区和年龄等因素对MM的发生率存在影响,MB和ML之间存在峡区的下颌第一恒磨牙中,发现MM的可能性几乎高出5倍,该发现与本资料回归分析结果相近。

本资料结果还表明,MB和ML的根管解剖学特征(例如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和Weine分型)也与MM的发生率显著相关。MM的发生率与MB-ML之间根管口的距离成反比。即下颌第一恒磨牙的MB-ML根管口距离每增加1mm,存在MM的可能性会降低2倍。另外,具有WeineⅢ型的根管系统,发现MM的可能性是Ⅱ型的2倍。提示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加强对根管分型的研究,以免造成MM根管遗漏。

CBCT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复杂根管解剖结构观察。但是,只有在临床上合理的情况下,才应使患者接受CBCT成像的额外辐射。近中根管的解剖学标志可作为MM存在的可靠预测因素,可更好地指导牙体牙髓专科医生定位MM,以防止过多地去除牙体组织。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关MM识别的近中根管解剖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下颌第一恒磨牙RCT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磨牙下颌根管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一次性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感染的效果探讨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磨牙症各类垫的临床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采取根管填充氢氧化钙糊剂+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炎的疗效
迷人的下巴
迷人的下巴
磨牙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V型根管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