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20-05-20黄宇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贫困大學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并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重点探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以期为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持续扩招,高校贫困生占比逐渐提高。为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制定了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计划。然而除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措施进行有效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多见,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物质生活条件达不到预期。大学校园生活是一个崭新的环境、贫困学生会遇到各种以往未曾遇到的诱惑与挑战,以手机、平板、电脑等先进电子科技产品为例,当自身经济条件达不到购买标准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够优越、自身能力有限等等。

(二)焦虑心理

由于大学生经济困难,生活拮据的问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贫困学生会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焦虑心理。尤其是缴纳学费或考试报名费阶段,不宽裕的经济状况会导致学生陷入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日积月累会出现病态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迫切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由此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进而产生焦虑心理。

(三)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较为常见,嫉妒心理往往与攀比心理同步产生,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生活实践中,才能、地位、成绩、美貌等都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实践经验表明,个人得到社会关注度越高、与周围人交流越多,则产生嫉妒心理的可能性越低。而贫困大学生群体往往比较自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这也为嫉妒心理的产生埋下伏笔。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注重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

为有效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经济状况,同样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促使其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进而养成艰苦奋斗的的精神品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贫困大学生应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或喜或悲。同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能对贫困大学生健全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大学教育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性和主动性较强,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意识进行自主式学习。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大学教师应综合考虑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可帮助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享受,进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同时,教师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时,应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的思想意识,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人格。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展不足的现状,高校相关教师应提高重视力度,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学生在逆境中健康成长。同时,高校贫困大学生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对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诱惑与挑战,应进行有效规避和抵抗,由此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日后的个人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经济资助与自尊意识培养

对贫困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经济援助政策,是改善学生经济状况的有效方式。日常学习生活中,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是其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而高校一般情况下,都会制定扶持贫困学生的相关政策,例如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以及相关的学费减免等项目,以此帮助学生缓解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然而,相关政策在实践应用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感受,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提高经济援助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此外,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应坚持经济资助与自尊心培养同步进行。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需要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困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现状,经济资助只是暂时的应对措施。而学生在接受校方资助的过程中,应有自强意识,进而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为改善自身经济困难状况奠定良好基础。美国心理学专家库伯·史密斯认为:“自尊与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有关,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有关,与在挫折条件下保持的恒定心态有关”。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困和逆境,明确贫困与逆境是生活的中的一种经历和过程,虽然时常使人感到悲观与沮丧,但是也可磨练人的意志,使其养成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行,有益于日后的工作与生活。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鼓舞和激励着中华民族儿女为伟大富强的中国梦而奋斗。实践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应时刻鼓励自己自尊、自爱、自强,以此激发斗志,砥砺前行。

(三)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近年来,由于高等教学观念的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效果,高校方面应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合理设计心理健康课堂内容、加强制度管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讲师的策略与方法,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避免相关措施应用不当,影响教育工作的预期效果。

学校方面应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工作,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体的培训教育课程,在心理问题积重难返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疏导与教育,由此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具体工作中,高校应建立基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展心理健康网上咨询平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与贫困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性格和处事能力产生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此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预防教育水平。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分析现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并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此全面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成果,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此外,构建基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体系有利于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体现高校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经济资助与自尊心意识培养相结合,并致力于建立健全基于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以此为贫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相关对策的应用也提升了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媛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8):30-31.

[2]黄云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05):121-124.

[3]刘东超.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8(33):199.

(作者介绍:黄宇琛,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