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小说《静》的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

2020-05-20张怡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沈从文

内容摘要: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情感表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节奏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变化。沈从文小说《静》把握了这一理论,将内心旋律转化为语言节奏。本文运用语言学相关知识,从顿歇、音节、韵律三个方面分析《静》的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密切关系。

關键词:沈从文 《静》 语言节奏 情感表达

一.引言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要运用一切语言策略和表现技巧,使作品传达灵魂的情感,使文字随着生活节奏流动。“声音的节奏是文章的第一要事。”[1]充满情感的语言节奏,本质上是人情感节奏的体现,它所唤起的也是接受主体相应的情感体验。[2]小说《静》巧妙运用语言节奏,将沈从文的主观情感具体化为恰当的语言符号和一定的语感形式,表达了沈从文内心复杂的心理体验,使读者在鲜明的声音节奏中引起情感共鸣。

二.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文学语言的节奏主要是指语音的顿歇、高低、轻重、长短、音律等相配合、相承接所造成的语言的节律。小说《静》的语言节奏通过顿歇、音节、韵律的配合,渲染出与接下来要抒写的情事相吻合的气氛、情调,并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沈从文想要抒发的情感。下面将从顿歇、音节、韵律三个方面分析小说《静》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密切关系。

(一)顿歇

语言的顿歇体现着情感的抑扬,不同的顿歇体诗歌体现着不同的抒情意味。一顿体是扬,二顿体是次扬,三顿体是次抑,四顿体是抑。“顿数愈少的短诗行,愈有一种短促、轻快、属于扬的节奏感,能显示出一种急骤昂奋的情调;顿数愈多的长诗行,愈有一种悠远、沉滞、属于抑的节奏感,能显示出一种徐缓沉郁的情调。”[3]

小说《静》虽然也讲究顿歇,但其践行的基本原则是以语句的长短不同来造成情绪的平衡等量,节奏随情感和意义的变化而起伏,形式上较为自由灵活。从语言美学的层面讲,短句显得刚劲,语势多急促;长句显得柔顺,语势多平缓。下面选取小说《静》的语句进行分析。

(1)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

(2)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3)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4)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5)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语句(1)两个分句都是六言句式,语句较长,且句式对称,可读成在音节上六六相对的两截,在形式的对称中显示出徐缓的节奏,流淌出宛如涓涓细流般的绵绵情意。白描手法下的潺潺流水显露出质朴自然的意趣。

语句(2)各分句渐长,语势渐平缓,渲染出和谐安详的情调。日头温暖、景象沉静的早春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牧歌情调。

语句(3)各分句渐长,语势渐舒缓,表达出恬静安闲的情调。三五匹从容吃草的马构成的画面恰似一幅悠闲宁静的田园风俗画。

语句(4)各分句渐长,语势渐迂缓,营造出悠远沉郁的情调。岳珉的情绪复杂且微妙,她徜徉于眼前的片刻安宁中,尽情地想象,淡忘忧愁,遐想未来,但快乐中又有现实的隐痛。

语句(5)各分句渐长,语势渐沉滞,传达出厚重压抑的情调。“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等物象触动了岳珉内心最柔软的一处,母亲病重的阴影笼罩在岳珉的心头。

以上例子说明,语言节奏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是沈从文内在流动着的一种情感与情绪的节律。沈从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语言结构,恰是充满个人灵性、韵味的抒情系统。

(二)音节

在语言表达中,相同的字重复,相同的音节叠用,叫重字叠音,或称“叠字”、“叠音”等。《静》充分运用了叠字法,全文仅5435个字,其中运用叠字多达79处,蕴含着独特的情感。

(6)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不一会,小小的头颅就在楼口边出现了。小孩子怯怯的,贼一样的,转动两个活泼的眼睛,不即上来,轻轻的喊女孩子。

(7)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想到刚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只瘦瘦的手来……

上述语段运用“小小”、“胖胖的”、“小小的”、“怯怯的”、“轻轻的”、“微微的”、“瘦瘦的”等叠字刻画出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岳珉在逃难的途中饱受煎熬,身心俱疲。晾衣服的妇人体态略胖,用竹竿在乱捞,充满着生活气息。五岁的小北生面对这不平常的一切,畏怯地在静寂中噤若寒蝉。母亲由于奔波和操心,身体不好,咳血越来越严重。

倘若把“小小白脸”改成“小白脸”,“胖胖的妇人”改成“胖妇人”,“小小的头颅”改成“小头颅”,“轻轻的喊”改成“轻喊”,“微微的笑”改成“微笑”,“瘦瘦的手”改成“瘦手”,则描绘不出岳珉的心力憔悴、妇人的亲切可爱、北生的胆怯懂事、母亲的日益病重,表达不出沈从文对人物的情感寄托。

以上例子说明,采用叠字法可以使语言象征性地传达出沈从文的内在感受,可谓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情以声见,收到了一种奇妙的表现效果。

(三)韵律

用韵虽然是一种重要的音韵艺术手段,但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声音装饰,它是作家内在情感、情绪的真切展示。韵位的疏密表现着不同的情感状态。正如龙榆生所说:“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情感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押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比较舒缓。”[4]小说《静》的部分语句采用韵部转换的格式,相同或相近的韵脚间歇地出现,表达了沈从文内在隐晦复杂的思想感情。

(8)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9)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从各样梦里,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

(10)……又说会掉到水沟里折断小手,已听到了楼下外婆咳嗽……

(11)这河中因为去桥较远,为了方便,还有一只渡船,这渡船宽宽的如一条板凳,懒懒的搁在滩上。

(12)这小尼姑走到河边,便停在渡船上面一点,蹲在一块石头上……

(13)不许上去,落了多久雨,上面滑得很!

(14)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

(15)……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面前,在流水里乱摇乱摆。

(16)姐姐一面取那签上的字条给女孩……小孩走过身边来。

此外,韵部的选择也往往带有情感色彩。有人曾把韵按韵腹的开口度的大小分成三级,即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洪亮级适合表现豪迈奔放、欢快热烈、激昂慷慨的情感;柔和级宜表现轻柔舒缓、平静悠扬的情感;细微级用来表现哀怨缠绵、沉郁细腻、忧伤愁苦的情感。清代周济曾指出不同的音韵与具体的情感形式是相对的,“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5]综合运用古代韵辙和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将上述语段中所押的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语段(8)(9)押豪韵,使用的是开口较大的开口呼,有宽阴柔的物理属性、豪放的情感属性,营造了欢快热烈的语用效果,与桃花盛景的一片生机和期待吉兆的喜悦心情相互映衬。

语段(10)押侯韵,使用的是开口较小的合口呼,有窄阴柔的物理属性、悠扬的情感属性,营造了哀婉忧伤的语用效果,与母亲病重以致不停咳血所表达出的凄凉哀伤的情感相吻合。

语段(11)(12)押寒韻,有宽阳亮的物理属性、宽广的情感属性,营造了空旷辽远的语用效果,与空阔的河边场景所表达出的广袤博大的情感相互适应。

语段(13)(14)押鱼韵,使用的是开口较小的摄口呼,有宽阴细的物理属性、低沉的情感属性,营造了肃穆庄重的语用效果,与姐姐斥责北生、母亲病重咯血所表达出的严肃沉重的情感相互呼应。

语段(15)(16)押开韵,使用的是开口较大的开口呼,有窄阴柔的物理属性、轻快的情感属性,营造了自由灵动的语用效果,与小尼姑自得其乐地洗菜、小北生轻快地走过来表达出的生动活泼的情感相互对应。[6]

以上例子说明,正是由于外在形式韵律与内在情感韵律的巧妙结缘,才使文学语言的韵律节奏能够表达出沈从文的内在情感,使文学语言充满着无穷的韵味。

三.结语

小说《静》的语言节奏,反映了文学语言形式的下面表达着沈从文内在的主观情感,也印证了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达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把握了小说《静》的语言节奏,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领会其深层情感意蕴。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0.

[2]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文明出版社,2005:220.

[3]骆寒超.论中国现代诗歌的声韵节奏系统[J].当代创作艺术,1986(2).

[4]龙榆生.词曲概论[M].上海古籍版社,1980:131.

[5]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

[6]张红星.韵辙属性新探[J].北方音乐,2010(05):16-17.

(作者介绍:张怡微,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