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向互融”的高职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
2020-05-20姬忠莉吴烽李昆益
姬忠莉 吴烽 李昆益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制约因素,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向互融”专创融合模式。一方面,从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改革专业教育模式,把“双创”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从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将专业教育融入“双创”教育之中。
[关键词]专创融合;双向互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姬忠莉(1980- ),女,河南焦作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吴烽(1981- ),女,湖南常德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李昆益(1972- ),男,河南开封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0-0040-06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综述
专创融合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当前专创融合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职“双创”教育研究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专创融合模式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学者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对本专业的专创融合模式进行研究。例如,陈学忠在《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高职农产品经济与代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肖姣娣在《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针对园林技术专业特点提出“学业—就业—创业”贯通的专创融合模式。但这类研究缺乏对专业类别之间的横向比较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双创”教育的层次性和跨学科特点,难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因为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往往涉及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单一学科或专业维度开展“双创”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效的专创融合应该打破专业学科界限,通过跨界组合拓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类是学者从教学体系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仇志海等在《高职院校“五业融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提出“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五业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黄萧萧在《基于效果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中提出以效果为导向“点面结合,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以上研究基本上是从教学体系的角度构建理论层面的专创融合思路框架,具体的专创深度融合的操作措施或实施路线明显不足。诚然,高校专创融合研究需要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更需要理论指导下的专创融合落地的路线图以及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尤其是对高职“双创”教育来说,如何针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提升高职人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专创融合实施路径及相关措施。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专业(或学科)维度研究和教学体系角度研究。事实上,专创融合研究既要继承现有教学体系的优势,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分析制约高职专创融合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互融”模式,以此找到高职“双创”教育中专创融合的实施途径。
二、制约高职专创融合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高职“双创”教育还普遍存在功利性倾向
近年来,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社会需求使然,另一方面是由政策驱动带来的“双创”教育“井喷式”发展。可以说,我国的“双创”教育是一种由政府主导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双创”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利的一面是快速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容易造成高校急功近利的倾向。这种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高校过分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创业人数、创业率及成功率等指标性工作,而忽略“双创”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要求,导致“双创”教育的重点仍然聚焦于精英式教育,很难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创”教育“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
(二)专业教师在高职“双创”教育中的参与度普遍较低
专创融合旨在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个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素质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而现实中由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严重脱节致使专创融合师资匮乏。就师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承担“双创”教育的师资大多是来自学工线或思政课的教师,真正从事“双创”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不懂专业和懂专业的教师不开展“双创”教育的严重弊端。事实上,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模式是有所不同的,如经管类学生创业大多是商品经营类的商业模式创新,工科类学生创业大多依托技术创新,而艺术类学生创业多表现为创意创新。成功创业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否则必然增大创业风险。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具有专创融合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探索有效的专创融合模式,指导专业教师深度介入“双创”教育,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三)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第一,“双创”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现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大部分是在学生管理及就業管理下形成的,在管理内容方面是独立于专业教育管理之外的,这种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另外在人员配备方面,从事“双创”教育的人员大多来源于学工线,普遍缺少开展“双创”教育的专业背景,关注点多集中在浅层次的学生活动,甚少考虑与专业教育融合,致使“双创”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
第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当前高职院校主要有三种实施“双创”教育的途径: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这类通识类课程内容基本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教学内容普遍理论性较强、实战性差,学生容易对“双创”教育产生生疏感和空洞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这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比赛前的培训,学生一般会投入更多精力用在项目展示环节以迎合评委的喜好,而对自身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十分关注。三是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跟真实市场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实战相比,这类活动基本属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低层次,而且很多还是被动式下的任务型学生活动,缺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
在这种不健全的“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下,高职学生“双创”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了。
三、高职“双向互融”专创融合模式构建
高校“双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双创”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避免“双创”教育功利化倾向,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推进专创融合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双创”教育引领专业教育改革,以专业教育支撑“双创”教育发展。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从“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向构建“双向互融”专创融合模式,力图破解当前影响高职专创融合的制约因素,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效果,助力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
第一,在管理机制层面成立“双创”教育专门职能机构,并在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师资培训四个方面制定有效的推进专创融合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双创”教育的系统化全面落实,避免“双创”教育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创新创业学院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各二级学院落地执行的专创融合管理运行机制。一方面,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机构设置、制度规范及师资培训等为专创融合提供体制保障;另一方面,联合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协同推进二级学院将专创融合措施落地执行。
第二,在教学改革层面进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互融,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专业教师对“双创”教育的深度参与。一是从专业教育角度,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将行业背景、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以真实创新创业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和引导广大专业教师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专业教育改革。二是从“双创”教育角度,实施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双创”教育。激励学生依托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及活动实践中融入专业知识,针对不同专业或行业特点,通过专业群分类开展精准化“双创”教育。
第三,在平台建设层面搭建共享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以现有专业实验室为基础搭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条件。这样既可以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专业优势,又能分享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等公共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资源,全面向专业课程教学开放;鼓励教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融入专业教学,并通过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沙龙及论坛,打通不同院系及专业之间的信息障碍,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活动高质量开展。
四、高职“双向互融”专创融合模式實施途径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双创”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
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就是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双创”教育理念引领专业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从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改革专业教育模式,把“双创”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如图2所示)。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从顶层设计开始将“双创”教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双创”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这类课程以“显性”形式单独开设;另一类是基于专业开发的专创融合课程,这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和行业背景,如机械设计创新、服装设计与创业、创业营销等。
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双创”教育需求进行模块化处理。作为普及模块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可以设定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提升课程可以作为选修模块,供创业意愿较强或者具有创业基础的学生选择;专创融合课程模块可以按专业群类别分专业开设,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通过这种系统化、分层化、模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既达到了“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局要求,又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从而实现了“双创”教育的普及化和精准化。
2.改革课程设计,将“双创”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具体的专创融合课程来落实。因此,专业课教师要通过改革专业课程设计,把创新创业素质目标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创新创业内容以“隐形”形式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类别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可以选择创新创业项目或者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或任务,真正把最前沿的、与市场接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融入专业教学。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创业营销策划”课程,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其中的创业项目基本是由学生自行开发出来的,学生根据各自特长和专业特点组建创业策划团队,并开展项目名称、标志、营销推广等策划活动。
3.改革教学模式,将真实的工作场景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在课程实施时,要深化专创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理念,将真实的创新创业场景引入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体验到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创新创业素质要求。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方法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熟悉企业经营及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盈利模式及竞争状态,体验市场环境,从而积累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电子商务”课程就是在常州西太湖电商基地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现场授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真实企业的经营理念与营销环境。
(二)按照专业群分类教学,将专业教育内容融入“双创”教育
将专业教育融入“双创”教育,可以拓展“双创”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自主地进行创新探索和创业实践,从而更有效地从专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开展的“双创”教育是基于专业的“双创”教育,学生的“双创”活动是依托所学专业的行业而展开的,可以说“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入和提升。但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创业在行业特征、创业类型及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将专业教育融入“双创”教育时必须考虑不同专业所在行业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从“双创”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双创”教育(如图3所示)。
1.依托行业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双创”教育资源。为了使“双创”教育更加贴近专业、符合行业,在开发“双创”教育资源时要融入专业教育内容,充分依托不同专业所在行业背景,利用现有专业教育资源,挖掘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性及前瞻性知识,构建基于专业群分类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例如,机械类创新创业课程,不但要将机械产品知识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还要让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产业现状、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情况、用户类型及需求变化等。
“双创”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教学类资源,如课程、教材及案例等,显性地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二是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类资源,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或市场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或专业实践平台开发出适合大学生实践的项目。三是信息服务类资源,可以联合行业协会及合作企业共同协作,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实践、创业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的“双创”教育信息资源库,打造在线学习及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化、及时化、个性化学习资源及服务内容。
2.打造“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共享实训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是“双创”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有效的“双创”教育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作为支撑。高职院校普遍拥有大量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可以在现有实训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拓展创新创业功能,这样既可以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集约化效应。
根据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分布,可以按照“连锁经营”“技术创新”“产品销售”和“创意设计”四种主要创业模式,搭建具有专业群特色的“雙创”实践平台,让学生依托现有专业实践平台及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文创设计类创业团队可以借助艺术设计实训室及资源设计作品,也可以承接来自市场的广告制作、装潢设计、数码摄影等方面的创业实践项目;信息技术类创业团队可以利用软件技术实训室承担软件开发类的创新创业项目。另外,也可以借助科研平台鼓励师生共创,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研究项目,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科研转化过程中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
3.按照行业类别开展差异化“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双创”教育是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最接轨的教育,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展开。不同专业类别所在行业的产业发展、技术变化、企业运营特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双创”教育要根据专业群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例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专业群特点,主要围绕“代理零售类”“生产制造类”“设计服务类”“新兴产业类”四类企业经营类型,分类开发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并设计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群特点各有侧重,如代理零售类创业加强店面选址、市场营销及仓储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生产制造类创业则强化供应链管理、质量把控及技术革新等内容,服务设计类创业主要关注创意、潮流动向、客户管理等环节。在教学实施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实施“阶梯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双创”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研究、角色扮演、路演推广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学忠.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时空,2015(7):59-61+64.
[2]仇志海,李龙珠,薛丹.高职院校“五业融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69-73.
[3]潘燕萍.从“自上而下”向“创业本质”的回归——以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高教探索,2016(8):49-55.
[4]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41-43+46.
[5]付宜强,丁传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高教学刊,2018(11):27-30.
[6]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30-32+39.
[7]李昆益.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阶梯式”创业能力提升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