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要耐人回味
2020-05-20柏淘
柏淘
文章结尾的意义不单是为了文章本身的完整,而且在于可以表达出篇章其他部分不能达到的效果。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应尽量将全文内容升华到新的高度,并注意语言的生动、简洁、含蓄。在读者即将结束阅读的时候,以有力的声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说的“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结尾: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个结尾,将文章中的全部思考化成最后凝重的一点,结束于寓意深远的抒情中。在很长篇幅之后,涉及很多年的场景、情节、斗争之后,结尾显得异常紧凑、简洁,又有一种深隽的韵味。
切合篇章的主题,做到收束有力、语言凝练,是对结尾的一个基本要求。一个好的结尾,应该具有艺术的魅力,有令人回味再三的效果。综观历代篇章的结尾,如下几种方式是比较艺术的。
1.总结主旨,提炼升华
这种结尾是对前面文章的内容予以总结,点明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精义》中说:“文字有终篇不见主意,结句见主意者。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退之《守戒》‘在得人之类,是也。”《过秦论》的主题是论述秦王朝兴衰的原因,作者在叙述中,有意突出许多矛盾对立的现象,如秦国江山形势之险,吞并地域之大,兴起时的所向披靡和后来的土崩瓦解、一败涂地,等等。在最后一段,作者把它们一一揭破,进行了一连串的对比分析,让它们在读者的脑海中不断盘旋,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才提出了简洁、有力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结论,一下子把问题解开,使真相大白。这个前后呼应、点明主题的结尾,真是笔力千钧,巧夺天工。
2.含蓄隐约,意在言外
有些篇章的结尾不是明确地点出主题思想,而是运用含蓄、婉曲的语言,来表达一种深远、隐约的语意,造成一种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
如科热弗尼科夫的散文《气球》,作者以拟人手法形容自己是一只气球,被一群孩子顺着河岸追赶,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桥下,在那难以看清的阴影里,有一只细颈玻璃瓶在蹦跳,它的上端被打碎了。因此它的样子预示着不祥。我为自己担惊受怕。我打算呼叫,呼叫援助,然而——我不能:我只是一只球。孩子们扔过来的雪球,改变了我前进道路的轨道,风驱赶着我,它一阵一阵地带着我赶着我,玻璃瓶在蹦跳,它无情地将尖尖的碎口对着我。
这个结尾,既昭示了气球终被玻璃瓶扎破的命运,又没有直接点破,于是文章就结束在一种担忧的气氛中,显得韵味十足。
3.咏叹吟唱,清韵悠长
有些篇章用感叹句收尾,来表达或赞叹或伤感或愤慨的思想感情,真切动人,用语情韵悠长,可以增加篇章的感染力。例如泰戈尔《黄昏和黎明》在结尾处的浓烈抒情:
太阳神噢,在你的左边是这黄昏,在你的右边是那黎明,请你让这两者联合起来吧!就让这阴影和那光明相互拥抱和亲吻吧!就让这黄昏之曲为那黎明之歌祝福口巴!
又如朱自清《背影》的结尾: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4.发问收束,使人深省
有些篇章的结尾,为了使主题内容更加明确,做到收束有力,或为了抒发更强烈的感情,采用了设问、反问的形式。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结尾: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又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结尾: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作者用两个问句结尾,把自己的嗜酒、著文与上古理想社会的风俗民情相比,进一步表达了自己不慕榮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欣然自得的感情,深沉含蓄,余音绕梁。
5.以喻作结,形象生动
有些篇章的结尾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对全文的主题内容及思想感情给以生动、形象的概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个结尾,运用比喻手法,既高度概括了主题,又含蓄悠远、生动形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得到一种词尽意不尽的艺术享受。又如朱自清《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连续运用三个比喻,歌颂了春天的无限强大的生命力,激励读者要像春天一样,蓬勃向上,不断进取。
6.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有些篇章的结尾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袁枚《祭妹文》的结尾: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作者以写景寓情。在朔风呼号之中,在纸灰飞扬之间,作者落魄失魂,不忍离去,一步三回首,一瞬九回肠,至此已悲痛到了极点。
(节选自《读书写作:能力提升训练》,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