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节选)

2020-05-20林语堂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4期
关键词:韵律林语堂美学

编者按:

林语堂,作家、学者、翻译家。他的作品《庆祝旧历元旦》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课文中,林语堂流露出对新潮和传统的矛盾态度,但他最终融入了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里。透过他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阅读下面的选文,你可以感受到林语堂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环节提到林语堂的文风,“笔调闲适,意趣优雅,语言幽默”,这在下面的选文中也有所体现。

要弄懂中国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我们承认韵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人的专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一个不同的侧重点。笔者曾指出,西方的艺术家总是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一只蚂蚱或一块嶙峋的怪石。由此看来,西方艺术的精神较为耽于声色,较为热情,较为充满艺术家的自我:而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自然。

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很难谈论中国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哪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足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的。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常常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由于这门艺术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每位书法家都力图用一种不同的韵律和结构来标新立异,这样,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某些美学鉴赏范畴,如对参差不齐之美的尊崇,对那些乍看摇摇欲坠,细看则安如磐石的结构的尊崇,这些美学范畴会使西方人大为吃惊。如果他们知道这些范畴在中国艺术的其他领域中并不容易看到,他们就更会惊叹不已。

对西方来说,更有意义的事实是,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这种原则一经正确地领悟和运用,将硕果累累。如上所说,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藝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物、植物——梅花的枝丫、摇曳着几片残叶的枯藤、斑豹的跳跃、猛虎的利爪、麋鹿的捷足、骏马的遒劲、熊罴的丛毛、白鹳的纤细,或者苍老多皱的松枝。于是,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模仿,并直接地或间接地形成了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的“书体”。如果一位中国学者在一棵枯藤之上看到了某种美,它那不经意的雅致,可伸可缩的韧性,枝头弯弯曲曲,几片叶儿悬挂其上,漫不经心,却又恰到好处,他就会把这种种的美融于自己的书法之中。如果另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也会将这种美融人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枯藤”和“劲松”的笔法。

大自然给予灵缇犬以高度弯曲的身躯和一条连接身体与后腿的曲线,以使它跑起路来迅捷无比。除此之外,大自然并没有赐给它什么抽象的美,这些器官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某种速度,从这些和谐的器官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形式。猫儿轻柔的举动,导致了其柔软的外形。即使是一只固执地蹲伏在那里的叭喇狗的线条,也能反映出它本身力大性猛的美。这样,我们就解释了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换言之,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而非静态的美。

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之象征。不能模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现代艺术非常明显的特征,不是努力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因此,对中国书法及其万物有灵原则的研究,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万物有灵或韵律活力的原则指导下,对自然界韵律所进行的再研究,它会为现代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直线、平面和锥体的相互交错和反复运用,可以使我们激动不已,却不具备生动活泼的美。何不回归白然,向自然求救呢?看来有待于一些西方艺术家不畏艰险,开始用毛笔练习写英语。练上10年之后,如果他天资聪慧,真正弄懂万物有灵原则的话,他将可以用真正称得上一门艺术的线条和形式在泰晤士广场上书写招牌和广告牌。

(选自《画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韵律林语堂美学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印花派对
书的国度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纯白美学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