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构建
2020-05-20陈旖旎
陈旖旎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我国高校运动队一直以高水平运动队为主,但从运动队的数量来看,高校普通运动队的数量却占大多数。2019年2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的结果》(以下简称《技术调整结果》),着重强调要结合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情况,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普通在校生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有关高校要加强从普通在校生中选拔培养运动队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将革新以往高水平运动员为主的高校运动队培养模式,普通在校生将成为推动高校运动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同时根据《技术调整结果》,教育部将严格把控可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并且将不再扩大规模,高校运动队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构建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对高校普通运动队和高水平运动队资源的有机整合,共同发展以及更好地实践“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政策都有着显著的实际意义。
1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构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1 时代背景
自我国上世纪80年代施行“体教结合”,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高水平运动队就俨然成为高校运动队的代名词。如果说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国家制度的产物,高水平运动队自然就会沿着制度背景下的初始路径发展,我国高校集中优势资源办高水平运动队长期存在的问题具体反映在人才体系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和竞赛成果方面。一是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确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很难招收各类竞技项目的顶尖人才。二是运动队间发展不平衡,真正由教育系统培养的国际高水平运动员寥寥无几,高校成为竞技体育淘汰机制下的“回收器”,同时一些新的尝试,如联合办队则因极端急功近利饱受诟病。三是近年来在竞赛体系上虽然建立了大学生竞赛体系,竞赛水平也有了提高,如CUBA和CUVA等。但取得的优异成绩绝大部分都是由“挂名军”挣来,实质妨碍了高校培养高质量竞技人才的积极性及长远发展。并且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际竞技水平还没有到达足够的高度,离“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任务 (教体艺〔2017〕6 号)”还有一段距离。
另外,大学生身体素质已成为制约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瓶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发现,高校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达86.36%)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其原因在于学生将时间用于完成课程作业,加之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看电视等活动,导致体育锻炼时间明显减少;肥胖检出率持上升,是由于膳食热量和营养素摄入增加,生活饮食作息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超重和肥胖者逐年增加;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邢文化教授认为,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大学体育教育存在不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了基本的身体素质培养。为此,在大学体育中增加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项目,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或课外锻炼对防止体质持续下降有着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9年2月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公布2019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着重强调高水平运动队现有的项目将不再进行招生,有关高校要加强从普通在校生中选拔培养运动队成员;2017年7月6日,教体艺〔2017〕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再次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1995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5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加强调科学的运动健康促进理念,强调身体运动的重要性,把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1.2 理论依据
国外学者就“游戏理论”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成果显著。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研究游戏的是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他提出了游戏的“剩余精力发泄说”,认为:“游戏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使用。这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活动,给人带来松弛和愉快感。”游戏理论之父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在明确规定的时间、空间里所进行的行为或者活动。它是按照自发接受的规则来进行的,这种规则一旦被接受就具有绝对的约束力。”荷兰学者胡伊青加进一步发展游戏理论,将体育运动引入游戏的范畴,并把体育运动视为“游戏意义上的运动”。他认为体育可以释放出所有的旺盛精力,可以在搏杀与表现中显示自己的技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同时还强调体育游戏一旦利益化和职业化,就背离了游戏的本质理论。
国内学者李力研基于胡伊青加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游戏理论,他给体育游戏理论赋予了“理性”的成分。他认为体育游戏本质上是“立法游戏”,是一种平等权利条件下的游戏。近些年,随着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国内学者也提出一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基于青奥会最大限度地面对青少年开放体育文化,也就契合了早期学者们认为青少年儿童不应该“被拒绝在富有乐趣的竞技体育之外”的观点。胡小明提出“分享运动”观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体育运动要面向大众、面向青少年,使绝大多数人不仅能在精神层面分享极少数运动精英夺冠的喜悦,而自己也能获得基本的身体运动机会。鼓励青少年在体育赛事中分享运动体验,积极参与和分享运动,靠广大青少年自己的努力去拥抱未来。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给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依据游戏理论,普通在校生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利用剩余精力和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同时进入各层运动队训练是学生出于自发自愿的行为,并且入队后受队规约束。依据体育游戏理论,在所有体育实践中,竞赛是最契合体育文化本质的实践形式。它能充分展示运动员的高超技术,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幸福感。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是基于运动队训练和学科竞赛构建而成,是在校生参与体育实践的重要路径之一。依据“分享运动”观念,突出“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核心理念,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加入运动队并参加比赛,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训练。强调突破自身限制,人人都能成为优秀运动员,都有机会站在更高平台展示自己。
2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构建
2.1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内涵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践及研究主要是以体育教学实践为主,运动训练和竞赛多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主,普通在校生参与度明显不够。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是将分散在校内的可利用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基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组织建设以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普通运动队、快乐运动队为主的4种形式的体育实践平台,并辅以学科竞赛来检验各运动队训练效果以及为向上输送人才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练员为主导,以期形成多元化、自主化的,符合在校大学生体育实践需要的发展模式。其次它打破了以高水平运动队为主的高校运动队单一发展模式,拓宽了普通在校生参与运动队训练的路径,是努力践行《技术调整结果》的实际表现。继而争取通过多层运动队的建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高校运动队培养后备体育人才,也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改革的不断深入,能更好地实践“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政策,使更多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参与到体育中来,最终推进普通高校运动队的顺利改革。
2.2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
本研究拟构建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模式,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等情况,在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普通运动队、快乐运动队等4个不同层次之间进行选择和向上输送。在A、B、C、D这4个层次运动队的选择中,没有运动基础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D快乐运动队,主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基本技能,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政策,参加校级学科竞赛;有运动基础并对某一运动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C普通运动队,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参加市级学科竞赛;有体育专项的学生、参加过体育高考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体育学院的学生可以选择B专业运动队,进阶难度水平,主要拔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和比赛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参加省级学科竞赛;通过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水平运动员,可以选择A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并在国际或全国赛事上争创好名次,提高学校知名度。
4层运动队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素质、技能等状况分别选择其中一个运动队进行体育实践参与。并且划分不同的竞赛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竞赛体系,有利于公平竞争。同时给起点低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即突破自身限制,不断夯实技能基础,通过竞赛检验实力。教练员会从各运动队中选拔出新兴的优秀体育人才,向上输入到更高层次的运动队。通过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学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推进高校运动队人才的梯队建设。
图1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关系图
2.3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框架
2.3.1 整合大学体育资源,合理科学建设高校运动队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与传统单一化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相比,首先整合了大学体育中的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公体系和体育系的资源。这一模式的建立,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运动队层次多元化。我国高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研究一直以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大型竞技体育赛事为主。为了避免过去高水平运动队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它突出“高校普通运动队”的概念而不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概念;二是学生选择自主化。从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普通运动队、快乐运动队4种层次的运动队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体育实践平台,符合学生主体不同水平的体育需要,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三是建设合理科学化,它适应于不同层次运动队的建设,促进在校大学生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发展,旨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适合在普通高校进行推广。
2.3.2 拓宽体育实践路径,实现体育参与长期效益
我国高校体育采用体育教学为主的体育教育方式所占比重较大。长期以教师为主体,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授课,接触的体育活动较为单一。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来看,学生往往在中考期间,身体素质最好,而进入高中或大学之后,身体素质又开始下滑,完全没有延续之前的锻炼习惯,导致了应试教育下体育参与的短期效益明显,长期效益缺失。因此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又拓展了运动训练和竞赛、课外锻炼参与,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加入相应的运动队。基于运动队是按照一定周期进行训练,时间跨度长,以及设置的队内管理制度会给学生一定的团队约束力。多层运动队的建设扩大了学生参与数量,营造了好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业余体育参与,继而凸显出学生体育实践参与的长期效益。
2.3.3 以赛促训,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兴趣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是以体育课程教学为基础,辅以多层运动队训练和课外锻炼,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以赛促训的参与模式,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是以赛促训的重要性。依据体育的“游戏”本质理论,在所有体育实践中,竞赛是最契合体育文化本质的实践形式。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赛事对于高校体育实践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二是学生选择的能动性。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拓宽了体育实践的路径,使学生不再只局限于体育教学活动。还可根据多层运动队的培养对象和目的,积极参与到运动训练和课外锻炼的体育实践中;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行性。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竞赛的检验,将优秀的体育人才输送到更高层次的运动队中。进入到运动队里的学生可以靠后天的努力,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达到更高的水平,作为后备人才输送到上一级运动队,从而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3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构建的建议
通过高校多层运动队是科学建设高校运动队和提高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兴趣的重要举措。以四层运动队、四级体育学科竞赛体系的运行路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逐步构建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拓宽大学生校内体育运动参与的组织形式,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1 以体育教学课程为导引,明确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
校内的体育普修课和学期选修课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运动兴趣、培养运动技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因此也为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能性。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应以体育教学课程为导引,明确发展的制高点,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技术调整结果,进一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促进计划”,同时各高校主动落实多层运动队的培养对象、具体实施内容、方式等,同时成立专门的小组,主要负责健全规章制度,解决模式前期开展及对接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以四级体育学科竞赛体系为主的通道,在校内营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文化氛围,改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校内能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课程,并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成,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3.2 着重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的长效机制
在理论与实践的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中,负责各运动队的教师或教练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创设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同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断研究和总结多层运动队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关注运动队建设和提升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并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因此引进从事体育的专业人才、建立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人才数据库、与时俱进,提高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形成面向学校的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长效机制非常有必要。
3.3 建立综合竞赛平台,调动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要切实开展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在政府主导和地方学校落实的同时,最终还需要通过组织体育学科竞赛的形式,根据比赛结果检验多层运动队的训练成效。建立综合竞赛平台首先要更好地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搭载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娱乐休闲体育的综合竞赛平台。首先,需正视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改善教学形式,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其次,从训练竞赛层面,根据已有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的学科竞赛,不断拓宽多层运动队的体育项目。除了传统的田径类和球类运动项目,还可以增加体育艺术类运动项目,例如啦啦操、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武术、太极拳、柔力球等。拓宽大学生校内体育参与的项目,同时推动相关体育组织分类管理和优化其功能布局;第三,搭建校级娱乐休闲体育平台。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赛事已逐渐由单一的竞技型扩展到竞技型、娱乐休闲型赛事综合发展。不仅是从学校层面还是基于各学院的角度出发,积极策划相关的校级比赛、多院联合比赛都能给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的运行提供充足的动力。形成校级、院级的竞赛体系,能够给只有一般运动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样的展示平台,进而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多层运动队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实现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的构建目标。
4 结语
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高水平运动队的单一化发展模式,是高校运动队改革的大胆尝试与探索,也是大学体育实践与中学体育教育衔接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建议:第一,以体育教学课程为导引,进一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促进计划;第二,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的长效机制;第三,建立综合竞赛平台,拓宽多层运动队的体育项目,形成校级、院级的竞赛体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多层运动队的兴趣。随着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体质需要不断强化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高校普通运动队将成为普通高校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高校多层运动队发展模式的构建为我国普通高校运动队改革提供了发展新思路,对我国普通高校运动队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