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品种冀棉818的选育

2020-05-20葛朝红周永萍倩2燕建召张香云张建宏师树新

种子 2020年4期
关键词:皮棉黄萎病抗病

葛朝红,周永萍,高 倩2,孙 辉,燕建召,张香云,张建宏,师树新

(1.农业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棉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 050051)

冀棉818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河北冀棉经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早熟、抗病虫棉花新品种,该品种以抗病、优质、长势强的W 112为母本,抗虫、早熟、丰产的抗单258-1为父本,经过南繁北育、定向选择育成,具有丰富遗传基础、抗逆性好、高产。201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90004)。

1 亲本来源

母本 W 112为海岛棉、陆地棉和野生棉种间杂交后代,遗传基础丰富,抗病性强,整个生育期长势强,后期叶功能好,早熟不早衰,纤维品质好。

父本抗单258-1为海岛棉、陆地棉杂交后代优质资源Z 1转入Bt基因后选育而成的高代品系,具有抗棉铃虫,丰产、早熟、品质优良的特性,但抗病性和长势均一般。

2 选育过程

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和早熟、高产、抗病虫的育种目标,以W 112为母本,抗单258-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 F1进行南繁加代,在后代群体中根据抗虫性、抗病性、产量、熟期、 纤维品质、长势、整齐度等性状进行定向选择和遗传鉴定,2007年得到表现良好、稳定、早熟株系16个。2008年对16个株系材料进行进一步试验,选定早熟、抗病虫、丰产的818品系材料,2009—2011年在河北省棉花研究所小安舍试验站进行早熟品种比较试验,3年平均,霜前皮棉、皮棉总产居参试品系的第1位。2012—2014年在丰南、曹妃甸、曲周等地进行多点早熟品系比较试验,籽棉总产量、皮棉总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表现突出。2010年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10)第083号]。2015—2016年参加河北省冀东春播早熟组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2018年重新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18)第302号],201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90004)[1-2]。

2.1 早熟性

依据相关指标对生育期,果枝节位和霜前花率进行综合比较评价,选择生育期120 d左右,第1果枝节位≤7,霜前花率>95%。

2.2 产 量

根据单铃重、铃数、衣分的产量构成因素,结合株型和抗逆性,选择单铃重>6.0 g,衣分≥40%,单株结铃>15个,株型塔型,茎秆健壮的无病单株;皮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5%以上的材料[3]。

2.3 抗逆性

杂交后代种植于枯、黄萎病病圃中,进行自然选择。河北省每年的6月和8月是枯、黄萎病发生的高峰期,进行田间枯、黄萎病调查鉴定,选择枯萎病病情指数≤5,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的材料。

表1 冀棉818在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年份(年) 籽 棉 皮 棉 霜前皮棉 产量/(kg·hm-2)增产率/%产量/(kg·hm-2)增产率/%产量/(kg·hm-2)增产率/%20154468.17.31830.214.41780.413.6 20164073.77.61635.87.51598.37.0 平均值4270.97.51733.011.01689.410.3

抗虫性利用室内和田间2种方式进行。根据抗虫棉含有Bt基因和标记基因NPTⅡ,卡那霉素可以使不含有Bt基因和标记基因NPTⅡ的材料嫩叶变色特性,利用卡那霉素对种子和幼苗进行田间和室内鉴定(低代),淘汰变色材料。对于符合要求的品系材料,在参加区域试验前,提交农业部进行转基因抗虫棉对靶标害虫的抗虫性生物测定和源抗虫基因表达Bt杀虫蛋白定量检测。

2.4 纤维品质

对选定材料,先由有经验的老专家在田间利用手扯法对纤维品质进行初步鉴定,选择符合条件的材料,提交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上半部平均长度≥28 mm,断裂比强度≥29 cN/tex,马克隆值4.5~5.5的材料入选。

3 选育结果

3.1 特征特性

冀棉818为转基因抗虫棉早熟品种,株高中等,株型塔型,茎秆粗壮、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色;结铃性好,上中下分布均匀,铃卵圆形;后期叶功能好,早熟不早衰;吐絮肥畅,易采摘。生育期121 d,株高86.4 cm,单株果枝数11.4个,第1果枝节位6,单株成铃18个,铃重6.4 g,子指10.4 g,衣分40.9%,霜前花率97.6%。

3.2 产量表现

冀棉818在河北,唐山、邢台、邯郸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霜前花率高、丰产、稳产的特点。在2015—2016年的区域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 270.9、1 733.0、1 689.3 kg·hm-2,比对照邯7860增产7.5%、11.0%、10.3%(见表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2016年生产试验中,籽棉总产、霜前籽棉、皮棉总产、霜前皮棉分别为4 027.5、3 955.5、1 605.0 kg·hm-2和1 575.0 kg·hm-2,分别较对照邯7860增产9.6%, 9.0%, 8.9%和8.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3 抗逆性

该品种茎秆粗壮、抗倒性强,2016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结果:枯萎病病指1.06,枯萎病抗病类型为“高抗”,黄萎病病指11.75,黄萎病相对病指11.42,黄萎病抗病类型为“抗病”;田间调查平均结果:枯萎病病指3,黄萎病病指2。

2016—2018年,在邯郸邱县、曲周、唐山芦台进行示范种植,表现为抗枯、黄萎病,后期叶功能好,早熟不早衰。

3.4 纤维品质

2016年区域试验样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上半部平均长度27.8 mm,断裂比强度29.4 cN/tex,马克隆值5.5,整齐度指数83.7%,纺纱均匀指数126,品质类型为“Ⅲ”。

3.5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河北省早熟棉区春播、冀中南晚春播。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播期

河北最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最晚不得不晚于5月25日。

4.2 种植密度

根据肥力高低和种植模式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高肥水地块,密度为 6.0万~7.5万株·hm-2;中等肥力,密度为7.5万~9.0万株·hm-2;旱薄地密度为 9.0万株·hm-2以上[4]。

4.3 科学施肥 合理化控

前期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N、P、K肥;初花期重施花铃肥,后期根据棉花田间长势进行追肥或叶面喷肥。

合理化控,利用缩节胺根据田间长势结合天气情况进行合理化控。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6月下旬到打顶前,在少量多次的基础上进行,一般用量掌握在1.0~1.5 g,打顶后适当增加缩节胺的用量[5]。

4.4 病虫害防治

主要以预防为主,根据田间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在晚春播棉田根据发生程度防治第1代棉铃虫,对2代和3代棉铃虫要及时防治,同时注意对盲蝽蟓、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治。

猜你喜欢

皮棉黄萎病抗病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清理加工工序对新疆机采棉品质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
一种新型皮棉加湿工艺的应用
棉花加工过程中回潮率对皮棉质量的影响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