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40例5~12岁正常儿童的言语流利性特征研究△
2020-05-20万勤李金花惠芬芬
万勤 李金花 惠芬芬
言语流利性(speech fluency)一般理解为说话的自然、从容、流畅,强调言语时的语速和流利程度,即言语行为的表现[1],此为言语流利性的狭义概念。Guitar[2]指出言语不流利会有停顿、重复、拖延、插入语等表现形式。口吃是一种典型的言语流利性障碍,其他人群,如:听力障碍、脑瘫、双语学习者,均存在言语不流利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言语不流利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方面[2,3~8],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双语习得过程中的言语流利性,仅有少数研究者探究了特殊儿童的言语流利性问题[9~11],如:高晓慧等[10]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4~7岁听障儿童语速更慢、重复和停顿次数更多。目前我国言语不流利人群的数量较大,但社会对其关注度和关注面均不够,尤其缺乏相应的评价参考标准;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5~12岁正常儿童看图说话状态下,连续语音中语速、停顿、拖延、重复等行为的发生,分析其言语流利性特征,为临床进行言语流利性评价和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Raupach认为5岁以下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词汇和语法来具体描述图片内容,语音样本量不够,样本质量难以保证[3]。故本研究从上海市静安区某幼儿园、闵行区某幼儿园、静安区某小学、黄浦区某初级中学四所学校随机选取了240例5~12岁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一岁为1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男、女各15例。入选标准:无听力、言语语言(如口吃)障碍;智力正常;主要使用汉语普通话;测试时配合度高,精神状态良好。
1.2研究方法 对言语流利性的考察主要分为3大方面、12个指标(10个可量化),分别是时间性指标(语速、平均停顿长度等)、表达性指标和准确性指标[12]。本研究选用时间性指标,分4类共6个指标(由两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独立打分,评分者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904、0.952、0.927、0.945、0.917、0.899)[2,9,13],分别为:①语速类:语速=说话字数/说话时间;②停顿类(有声语言的无声间隔≥0.3秒):停顿平均时长=停顿总时长/停顿发生次数,停顿平均次数=停顿发生次数/说话时间;③拖延类(有声语言的有声间隔≥0.3秒):拖延平均时长=拖延总时长/拖延发生次数,拖延平均次数=拖延发生次数/说话时间;④重复类:重复平均次数=重复发生次数/说话时间。
1.3言语流利性测试材料和工具 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采用对话、复述、看图说话等方法来采集并分析受试者连续语音的流利性指标,其中,看图说话是儿童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常见的交流、学习方式,较为直观,可保证受试者间输入的一致性与一定时间内输出的同质性,其较少受测试者提示影响[14]。故根据正常儿童的认知特点,参考高晓慧等[10]的研究,在“过生日”和“做家务”两个看图说话场景中,选取“做家务”作为本研究的测试场景,因为“做家务”线索更清晰,更接近日常生活。
测试工具:笔记本电脑一台,并安装专门用于语音收集的软件Sound Forge 9.0,独立声卡(Creative 创新,Sound Blaster X-Fi Surround 5.1 Pro),低通滤波前置放大器,麦克风(SHURE SV100C)。
1.4言语流利性测试步骤 测试环境噪声控制在50 dB A以内。测试前,将所有的测试设备调到实验状态,将Sound Forge 9.0参数设置为单通道、16 bit、采样频率44 100 Hz,将低通滤波前置放大器的滤波频率设置为20 kHz,放大设置为25 dB。测试者与受试者进行交谈,同时准备好受试者信息记录表(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等)。测试过程中,测试者采用故事产生 (Story Generation) 的方法收集“看图说话”的语言样本,即:给受试者看“做家务”的图后要求其在距离话筒5~10厘米处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受试者少量提示;测试过程中全程录音,每名受试者需8~15分钟完成任务,结束后发放奖励物。采集完声音样本后,将其转录为文字,边听样本边在文字中对说话字数、说话时间、单次停顿时长、单次拖延时长、单次重复进行标记,并根据标记计算出停顿总时长、停顿发生次数、拖延总时长、拖延发生次数和重复发生次数,再根据上述6个指标的定义公式计算得出每例对象的语速、停顿平均时长、停顿平均次数、拖延平均时长、拖延平均次数和重复平均次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该实验为8×2两因素多因变量实验,实验包括两个因素,因素一为年龄变量,包含5、6、7、8、9、10、11、12岁8个水平;因素二为性别变量,包含男和女2个水平;因变量分别为语速、停顿平均时长、停顿平均次数、拖延平均时长、拖延平均次数和重复平均次数。应用Pearson统计方法对正常儿童语速、停顿平均时长、停顿平均次数、拖延平均时长、拖延平均次数和重复平均次数两两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的语速特征 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语速见表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语速均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可见,年龄主效应显著(P<0.05),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年龄和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语速的年龄主效应显著,对年龄做多重比较,结果显示,5、6岁分别与9、10、11、12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7、8、9岁分别与10、11、12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间均无显著差异。
2.2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连续语音中的停顿特征 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连续语音中停顿特征见表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停顿平均时长均呈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而男、女生平均停顿次数却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可见,年龄主效应均显著(P<0.05),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年龄和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故可将男,女儿童数据合计统计,得出上海市240例5~12岁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时间性指标正常参考值(表3)。停顿平均时长和停顿平均次数的年龄主效应均显著,分别对年龄做多重比较,结果显示,5、6岁停顿平均时长分别与10、11、12岁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7岁分别与11、12岁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年龄间均无显著差异。5、6、7、10岁儿童停顿平均次数分别与11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间均无显著差异。
2.3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连续语音中的拖延特征 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连续语音中的拖延特征见表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拖延平均时长均呈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男、女生拖延平均次数则呈现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且8岁是转折点。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可见,年龄主效应显著(P<0.05),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年龄和性别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年龄主效应显著,分别对年龄做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拖延平均时长方面,仅5岁分别与11、12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间均无显著差异。拖延平均次数方面,5岁与8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6岁分别与9、10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7、8岁分别与9、10、11、12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年龄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1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的语速、停顿、拖延、重复4类时间性指标比较(n=15例)
表2 不同性别、年龄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时间性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3 上海市240例5~12岁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语速、停顿、拖延、重复4类时间性指标正常参考值(n=30例)
2.4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连续语音中的重复特征 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儿童连续语音中重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可见,男、女生重复平均次数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减后增,在8岁时发生转折。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年龄主效应显著(P<0.05),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年龄和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年龄主效应显著,对年龄做多重比较,结果显示,5岁和8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8岁和11岁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5各因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对每两个因变量做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可见,语速和停顿平均时长呈强负相关(r=-0.663,P<0.05),停顿平均时长与停顿平均次数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53,P<0.05),语速与停顿平均次数(r=0.275)、停顿平均次数与重复平均次数(r=0.215)呈弱正相关(P<0.05),语速与拖延平均时长(r=-0.250)、语速与拖延平均次数(r=-0.271)呈弱负相关(P<0.05),其余因变量两两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表4 各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P<0.01,***P<0.001
3 讨论
3.1不同年龄正常儿童的言语流利性特征 文中结果显示,本组5~12岁正常儿童语速、停顿平均时长、停顿平均次数、拖延平均时长、拖延平均次数、重复平均次数的年龄主效应均显著,表明年龄对儿童言语流利性的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停顿和拖延的平均时长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缩短,停顿平均次数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拖延平均次数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且停顿平均时长和停顿平均次数存在显著中等程度负相关。此外,语速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语速分别与停顿平均时长和拖延平均时长存在强负相关和弱负相关;语速分别与停顿平均次数和拖延平均次数存在弱正相关和弱负相关。主要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本研究的受试者年龄为5~12岁,从儿童生理发育的角度看,该年龄段的儿童处于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发育也逐渐完善。因言语呼吸而产生的音节拖延和停顿时间较长而出现的生理停延是朗读和说话中最常见的停延类型[15],个体生理功能发育越成熟,其呼吸相关组织和结构的发育也越成熟,功能也就越完善,相应的言语呼吸支持力也就越好,因而年龄越大,其停顿和拖延的平均时长就越短,相应地语速也就越快了。
其次,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本研究的受试者儿童语言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陈曦[16]从词汇通达角度,在Levelt提出的言语生成模型基础上提出,停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对表达内容构思时间过长、找不到合适的句法结构或用词、对词语的发音不熟悉或遗忘等现象造成的,而这些都与语言能力有关。年龄越小的儿童,其语言能力越弱[17],进而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越容易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和拖延;反之,亦然。这与本次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最后,从儿童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角度看,本研究所采用的测试形式为看图说话,在测试过程中,为受试者提供一致的视觉信息,视觉输入后要求其描述内容,需要受试者完成视觉加工、组织图片内容、语言表达等一系列过程,这是一个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编码并译码的“转译”过程[18],体现了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所以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面对同一道看图说话题时,年龄越大的儿童,其信息加工能力就会越强,其表达时的语速就会越快、停顿和拖延的平均时长就会越短,而停顿和拖延的平均次数也理应越少。但本研究发现并非完全如此,随着受试者年龄不断增长,其停顿和拖延的平均次数非但未减反而整体上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中诱导材料的话题为“做家务”,8~12岁儿童更倾向于对有限的图片信息做更加复杂的语言构想,和更细致的观察,以便能产出更多的言语内容,而这一过程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停顿和拖延来争取更多的时间,以便大脑进行信息加工。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受试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采用的是增加停顿和拖延平均次数的策略,而非增加停顿和拖延平均时长,这可能是因为停顿和拖延时长不当更容易影响言语的流利性、自然度,从而严重降低沟通交流的质量。
由文中结果可见,本组儿童连续语音中重复平均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8岁儿童的重复平均次数显著少于5岁和11岁儿童,这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与5岁儿童相比,8岁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更好[17],这使得他们语言组织加工更快、重复次数更少。本研究5岁儿童和8岁儿童表达的具体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8岁儿童在表达时整体更流利,较少重复。其二,刘楚群[19]发现词汇提取困难是口语流利性词内重复的主要原因,人们进行交际时能够自由提取人脑心理词库中的词,在词汇提取困难时一般会通过重复来填充空白。如前所述,对本研究中8~12岁儿童来说,图片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任务要求相对较高,这可能导致其相对更容易出现词汇提取困难的情况,进而需要更多次的重复来填充词汇提取时的空白。
3.2不同性别正常儿童的言语流利性特征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指出,性别对言语流畅性(verbal fluency)、语言理解、认知、言语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等语言方面的特征均无显著影响[20~22]。文中结果显示对正常儿童的言语流利性的影响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表明性别对本组5~12岁儿童言语流利性发展没有显著影响。Martins等[5]的研究发现5~17岁儿童在语速、停顿次数、重复次数及插入语时间上,均表现为性别差异。黄昭鸣等[23]对儿童口腔轮替速率的特征研究也发现性别不会对语速等言语流利性特征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虽是基于无意义音节,但所涉及的参数及其计算方式与本研究相似,本质上也反映了言语流利性,故其研究结果亦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对本组5~12岁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有显著影响,8~9岁是正常儿童言语流利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临床对儿童言语流利性干预时应注意考虑8~9岁这个时间节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