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探讨

2020-05-20郭庆达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螺旋

郭庆达

(胜利油田滨海医院放射科 山东 东营 25723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颈动脉狭窄为发病机制,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密切相关,与生活方式、饮食等有关[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有很大关系[2]。故此,本文笔者选择112例患者进行观察探讨,比较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MR)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69例男性,43例女性,年龄51~78岁,年龄均值(65.92±4.12)岁,病程1~7h,平均病程(3.45±0.82)h。所有患者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年龄50~80岁,性别不限,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排除失语失聪、无法正常交流者,排除精神障碍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112例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

(1)多排螺旋CT检查:选择西门子64排多螺旋CT扫描仪,常规横断面扫描颈部,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延伸至个体颅底水平部位。应用高压注射器,经由肘静脉,注射50ml非离子型碘造影剂,速率设定4.5ml/s,随后,注射50ml生理盐水。最后,根据CT扫描原始图,实现血管重建,分析病变情况。

(2)MR检查:选用飞利浦磁共振扫描仪,颈动脉处中心部位上下2cm位置进行扫描。扫描时,层厚设定1mm,焦距14cm,TR=21ms,TE=3.6ms,矩阵是384×256cm,翻转角设定25°。常规扫描后,使用磁共振双管高压注射器,经由肘静脉,注射30ml造影剂与2ml生理盐水,注药后3min,开始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

动脉狭窄分级标准:(1)1级:未显示血管壁结构;(2)2级:血管外壁显示模糊;(3)3级:血管壁结构清晰显示,但外壁模糊;(4)4级:血管壁显示,外壁结构清晰[3]。

斑块分型:血栓值大约为20HU。脂质斑块的血栓值40~50HU;纤维斑块血栓值50~120HU;钙化斑块血栓值>120HU[4]。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卡方(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

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CT组显著高于MR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n=112,%)

2.2 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比较颈动脉狭窄检出率,CT组检出率高于MR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比较(n=112,%)

3 讨论

现如今,DSA是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是,这种诊断方法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板块脱落、血管痉挛等,且DSA检查难以观察血管壁的病变情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5-6]。故此,学者们开始探究CT、MR等影像学技术在观察颈动脉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7]。本次研究显示,CT组颈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MR组(92.85% VS 74.11%;95.53% VS 76.78%)。据此分析,MR与多排螺旋CT都可用于诊断观察血管狭窄程度以及粥样硬化程度,不过相比而言,多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更高,更加清晰显示出狭窄程度,血流对其影响不大,且对斑块内钙化情况的显示,特异性高[8]。

综上所述,相比而言,多排螺旋CT在诊断观察颈动脉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作用更显著,综合多序列扫描影像的特征,提高诊断效率。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