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2020-05-19李柱
李柱
摘要:新型城镇化要走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搞好产城融合,要牢牢抓住“产、城、人”三个要素,努力实现人、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本文以田家镇为例,探索潼南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对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具体来说,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是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国家发改委明确了产城融合的五项任务:一是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五是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潼南区产城融合规划
2017年4月26日,重庆市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在调研城市建设时强调,解放思想、增强信心,准确理解城市建设深刻内涵,大力提升城市美的品质,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做大做强做美城市。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曾菁华指出,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重庆市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要求,潼南立足自身资源泉赋,提出做大做强做美城市这一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人民期盼。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组团和重庆大都市一体化主要区域之一,潼南需要增强城市品质和吸引力,加快实现人口集聚和市场主体发展。潼南目前还处于快速成长期,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功能配套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做大城市,就是未来5至10年要按照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来加以谋划;做强城市,就是要强在产业支撑、强在功能完善;做美城市,就是要美在城市景观、风貌、生态宜居和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要切实提高城市美的品质。潼南美在“一江穿城”,美在城市与田园的有机融合,美在已初步成型的风景区。要以“一江两岸”打造为重点,从滨江护堤、环形道路、公园绿化、城市景观和灯饰工程等方面入手,系统思考、整体策划并周密实施。大佛寺双江片区和双坝片区的开发,要突出文化传承,争取用3年时间取得实效。要重点打造横贯城市南北的潼南大道,以四季鲜花和本地树种来绿化美化,实现“满城有花”“四季有花”。高铁站点的选址和规划建设对城市意义重大,在协调发展和带动区域发展方面作用巨大,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打造,使其成为流旅游客站和功能齐全的城市服务点。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相关区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快筹备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把中央和市里关于城市发展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城投集团主力军作用,解放思想,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吸纳专业人才,围绕投融资和产业发展这个主业来开展工作,力争成为一支城市建设和投资管理的“突击队”。要着力提升城市规划科学化水平、城市整体建设品质、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功脑要件水平和城市产业支撑,全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随着潼南区打造“城市发展新区”序幕的拉开,田家镇已成为主城“东移”的主战场,全面发展的态势已经初现,由于田家镇的发展定位、规划、格局、建设规模融入“一园三区四大片”的整体布局,田家镇也迎来了产城融合建设加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东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既是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做大做强做美宜居城市的现实需要,按照区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和区委曾书记调研田家镇指示精神,田家镇重点在抓田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
二、产城融合发展所具备的要素
(一)产城融合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产城融合”强调产业与城镇协调互动发展,放眼全国产城融合发展较好的城镇无不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位于田家镇的渔南区工业园区(东区),现已入驻企业19家,其中入驻巨科标准厂房企业6家。巨科环保、远达催化剂两家公司一”期已建成投产,太锦环保已建成投产。这些企业主要围绕电镀集中加工发展表面处理环保产业,拥有西部领先的表面处理加工中心,可进行7种电镀工艺和阳极氧化工艺,主要是对电子设备、现代灯饰、汽车配件等进行集中金属表面处理,形成了定的产业基础。
(二)就业环境与基础设施要配套建设
一是交通条件优越。渝遂高速、南泸高速、潼荣高速、城际铁路等穿境而过,308线、田塘路、五桂路等3条省市干道纵贯田家镇,全镇现硬化村级道路达101.02公里,新整修41.44公里泥碎路面,新建人行便道20公里,养护路52条110.29公里。二是新型场镇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原则,全力全速加快田家新场镇建设,拟定在田家镇小橋村1组田塘路北侧(现田家派出所旁)修建工业园区东区企业服务中心,彻底改善为企业服务的环境。该中心建筑面积约13000平米,以此为平台,按照规划要求,加大商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田家“ 滨水特色”新场镇。三是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东区已开通了潼南至东区的公共汽车;路线总长10.5公里的田塘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正在招标;潼南城区连接田家镇全长7.641公里的产业大道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正在招标。
(三)产业要可持续发展
产业持续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城镇产业发展两个条件不可缺少:一是要有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较低的污染;二是要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这都决定了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时要做好规划,要明确入住园区企业的标准,避免单纯为了提升GDP而大量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粗放式”增长。
三、当前田家镇发展产城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配套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1.虽然连接工业园区南区和北区的产业大道已竣工通车,但东区到南区只有通过渝遂高速公路和田塘路来连接,或绕道省道308接205线来连接,交通优势不明显,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是“偏安-隅”,一园三区尚未实现互联互通。
2.缺乏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销化”,即产城融合的发展要围绕着“人”这一活跃要素展开,满足人的各项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能方便人们的生活,留得住人。而当前东区附近没有为工厂工人生活配套的场镇,园区工人吃、住、行、娱、购、教育和医疗等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这也导致一些年轻人不太愿意前往。
(二)东区工作人员无固定办公场所
目前工业园区管委会与田家镇负贵东区工作的相关人员无固定办公场所,办公点为临时租货的附近一处民房,且该房屋也系东区拆迁房。随着东区的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管委会和田家镇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将逐步增多,租用民房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且企业普遍反映东区没有固定的服务平台,办事不方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区发展。
(三)产业层次不高
东区现有的企业数量少,除巨科环保以外,多數的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够,创新意识较差:园区中引进的企业类型较为单一,产值高、效益好的大型国企、外企及知名企业等“三维”项目较少,整体经济带动力不强,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
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
将城市的建设与工业园区的建设作为个整体放到整个潼南区经济发展的格局中规划,建立规划协调委员会,协调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规划,规划好生态建设用地有多少,未来可容纳多少家企业,多少人口居住,并在交通、教育、医疗、供排水等公共服务妥善对接,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工业区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发展为一体的产业社区。
(二)留住产业
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有活力的产业,留的住产业才能留的住人,才有所谓的“产城融合”的持续发展。政府要抓住每次的企业考察机会,不断的推介自己,服务好每一家企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给子发展潜力大、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优惠,并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建立企业孵化中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的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扮好角色
政府要做好“治理者”与“服务者”,在产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如征地拆迁,这就需要政府对群众反复耐心进行政策宣讲,深入细致做好思想疏导,将心比心进行感情沟通,让群众放心拆迁、主动拆迁,坚决做到不损群众利益,坚决确保项目用地。在规划中要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要广泛吸取不同群体的意见,拓宽意见收集渠道,包括东区辖区内镇村干部、普通老百姓、企业主、企业员工等各利益群体,而不仅仅是区级领导干部和专家的意见。
(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高,难以形成城市发展的原生带动力,当前园区企业各自发展,且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黏性效应,若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则企业发展难以为继,从而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危险。所以,在选择入住园区的企业时不可盲目,为了政绩而降低入园标准,要寻求能形成定产业链条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五)完善配套设施
完善东区内部和外部的基础设施。一是在通水、通气、通电的基础性“三通”建设。二是东区外部的产业大道、田塘路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三是污水处理和网络通信方面的建设。四是注意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比如教育、娱乐、休闲、居住等功能区的建立。五是东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衔接区域以及田家镇域要着重搞好园林绿化,合理提高绿化覆盖面积。
(六)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其中一项任务,在推进产城融合的同时推进生态建设,使产城融合发展的速度、规模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而当前东区对工业较为重视,且环境友好型产业较少,景观环境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绿化系统。所以一方面要吸纳一些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另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提升园区的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伍定.推进产城融合 建设绿岛新城[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1,13(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