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05-19宋成旺
宋成旺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等进行点拨,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实施有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时,我就有意识引领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愚公和智叟言行的语句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愚公”和“智叟”这2个人物形象的不同内涵,再点拨学生看看文中类似的写法还有没有,并进而启发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愚公之妻”與“智叟”;“孀妻弱子”与“智叟”),感知对比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深刻内涵(愚公精神)上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还适当引领学生回顾《周亚夫军细柳》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些学生还由此而想到了《变色龙》等经典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学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通过诵读先生那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嚼出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特色,品味出了老舍先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在此基础上,可适度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独有特色,以文字或课堂发言的形式述说当地人或自己家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方式和过程,并从中感受这些传统节日温馨与美好。
三、适时点拨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在遇到疑难、百思无解时或把握不准时出现迷茫、焦虑等不安情绪,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做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添一把火的工作,及时根据实际,指点学生思考分析的途径,帮助学生或拨开迷雾、或拨乱反正……使学生的思考、研讨等活动得以继续顺利进行。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有___________真好”这一半命题作文时,我就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学生,使学生们明白了可以是“有家”、“有友谊”、也可以是“有梦”、“有星空”;更可以是“有挫折”、“有争辩”……在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后,我又进一步设疑引导:为什么会“有__________真好”?好好在哪里?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心得?这样,学生们的思路活泛起来了,作文课也就充实起来了。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可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