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2020-05-19王新艳
王新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非常重要,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1)在中、高年级语文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如果课内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我就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相关资料。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激发课内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2)重视预习的个体差异性。 差异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在预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合作学习分组时按学习优差搭配,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差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优先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预习中的问题,从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学生只要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给予表扬鼓励,不训斥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在反思朗读教学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丰富能够有效解决朗读课程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使朗读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学习。我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阅读的积极暗示,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朗读重点,将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朗读情感带入示范教学中,达到进行阅读指导的目的。此外,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做到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此外,还有情境创设、个性朗读展示等教学方式唤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是通过亲身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榜样,准确进行情感表达与字词把握,表现出对于周总理深沉的爱和不舍,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多形式朗读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平时的朗读教学当中利用图片、录音、视频和歌曲等多种教学途径,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非常真实的立体教学情境。例如,我在教学《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的朗读教学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小动物们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小动物们在做什么,然后按照每个图片及动画中的意思去课文中一边朗读,一边寻找,在图片和动画的帮助下,学生会产生令人惊奇的朗读积极性,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总而言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音的语言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朗读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一名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语文朗读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不读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空洞的说教,枯燥的指导,往往是造成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时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向上意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指导观察。面对一些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横眉冷对方格纸,俯手咬烂铅笔头"的情形,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怕"写 作文的困境呢?这就要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生活中,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 特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来进行指导。先让学生观察我校男老师打篮球时的场面,把他们带球、投篮的动作,进球后的神态、表情等捕捉下来,然后再让本班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要求将自己打篮球时的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中的想法、感受记在脑中,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加工整理,鼓勵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积累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也没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因此,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教学中要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并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强调学生要多思、多感、多记。一年下来,所积累的素材就相当可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要用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制定长期可行的计划进行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语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