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
2020-05-19江竹梅
江竹梅
摘 要 科学精神虽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他如同名称一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在小学数学这么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的精神去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渗透科学;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81-01
笔者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参加本课题研究,并参考课题组开题报告、课程标准及其他相关文献,在课题组分配给笔者的课题任务里,通过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重点阐述以下问题。一是科学精神与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怎样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
一、“科学精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小学数学课程
在小学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科学精神与小学数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而数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的基石。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可以看出: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中的归纳法、演绎法等推理能力。这些就是科学精神中的理性思维:崇尚真知、尊重事实和证据、逻辑清晰。
(2)数学源于生产、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即数学课堂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数学教学目的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学生要学会质疑、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这些就是科学精神中的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课程目标中有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这就是科学精神中的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四、怎样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
在小学两个学段中都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笔者是从以下方面做的:
案例一: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笔者从家乡名胜开头,先介绍三处家乡名胜,接着提问:①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家乡在地图上是什么样子的?(生):想。②请看:我的家在××镇,你们的家在什么镇?(生):答。③你能比较一下老师家乡的镇与你们家乡的镇面积谁大谁小吗?(生):答。④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生):答。⑤这样看来,对于面积相差较大的两个图形,我们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生):答。
从导入新课,到教学第一阶段——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笔者仅仅用了五个环环相扣的提问,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将科学精神有机融入问题教学之中。
案例二: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笔者出示3×5和2×8两个小方格拼成的大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时,学生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无法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接着提问:①同学们好好想想,你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呢?(生思考):答在上面摆小图形,再比较他们的大小。②这位同学真棒,其他同学认为这个方法可行吗?(生思考):行。③那同学们四人一组的学具袋里,分别有两个大长方形,也有很多小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同学们先分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小图形来摆比较好?再讨论一下,怎么摆?摆好后小组内说一说,哪个大长方形面积大?听清楚了吗?现在开始。
环环相扣的问题精确、可操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事半功倍,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精神。
(三)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笔者的主要做法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上台去讲,包括新课程的讲解、作业的讲解。
案例三:在学生作业批改过后的讲解过程中、特别是难题订正环节,笔者始终坚持放手让孩子去讲。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孩子,做出来的方法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一样。把自己当初苦思冥想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更是一种自我肯定,是享受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涂景.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