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材解读
2020-05-19鞠娜
鞠娜
摘 要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内容。这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盐水自然蒸发实验及加热使盐水快速蒸发实验,本文就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科学;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73-01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7课,属于《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内容。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知识目标:发现实验溶解于水的过程可逆。
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分离食盐与水”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体会探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继续探究溶解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在上述教学目标之中,“分离食盐与水”的探究活动是其他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本课教材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活动展开。所以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课教学重点。
在“分离食盐与水”探究活动中有两个实验,一个是让盐水自然蒸发,另一个是加热使水快速蒸发。其中第二个实验是本课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关键。所以将加热盐水实验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盐水自然蒸发实验
教材开篇以两个问题引入:溶解在水里的食盐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这组问题引入的作用有二: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溶解的食盐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研究过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液态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而且水蒸发这一现象又很常见,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水会蒸发。教材随后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研究课题: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吗?
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就会进行猜想:食盐会随水蒸发,或者不会。无论认同哪一种猜想,都要有根据。验证方法很简单:让盐水蒸发。这个实验只要把盐水放在那里让它蒸发即可,对其他条件没有要求,而且操作越是不同,得到的食盐也会不尽相同,也越容易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善学、乐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这个实验后边教材设计了一个观察思考:观察已经溶解的食盐有什么变化,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这个问题跟实验的现象一样,跟这堂课本身有个时间差,所以笔者将这个问题改成对实验结果的预判:我们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判断:一种是会看到水蒸发掉了,食盐留下来,说明食盐不会随水一起蒸发,那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分离食盐和水。另一种判断是实验会随水一起蒸发,就会看到食盐和水都不见了,那我们就不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盐和水。在课堂上还有学生作出第三种判断:食盐会有一部分随水蒸发,一部分不蒸发。从这个预判中又可以引申开展一个新的实验课题,设计实验和操作也都不难,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在这些预判之中,学生认为第一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加热使盐水快速蒸发实验
刚才那个实验分析预测完了,学生会有些遗憾,因为现在看不到现象,无法马上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所以趁此机会马上提出新的问题:怎么做能快一点看到实验现象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越热水蒸发越快。教材用很简短的语言和很明晰的图片说明了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和方法。针對这个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是把实验动作合理分解,再加上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操作练习。
酒精灯的使用操作不难,但要求动作规范熟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当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酒精灯的使用之后,就可以进入加热浓盐水环节。在这一环节,仍然是分解实验动作,重点强调安全事项。
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在提示下进行操作。整个加热过程大约需要三至四分钟。熄灭酒精灯后,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都已进行完毕,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
教材要求是用放大镜观察,并与买来的食盐颗粒比较,看在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异同。还要分析:蒸发皿中的白色结晶是盐吗?能溶于水吗?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最后教材用一段解说文字和图片解释了刚才实验分离出的确实是盐。“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紧接着教材后边的资料库就安排了一个“溶解在海水里的盐”的知识扩充。这个扩充不仅内容有趣,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引起孩子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