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敢死队”:高危90秒与病毒源最近
2020-05-19
医生需要在90秒内完成插管操作,否则新冠肺炎患者的脏器难以承受。对氧储备较差的患者和暴露在高浓度病毒气体下的医生,都是高危的90秒。“所以我们要提前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一次成功。”
疫情中,每一个重症病例的救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竭尽所能提高临床治疗的精准性、有效性,殚精竭虑只为把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上抢回。他们与新冠肺炎狭路相逢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记。
一边隔离治疗,一边问诊
从疫情暴发之初,医护感染就在不断发生。1月22日,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医生赵智刚被确诊,为了不占用住院床位,他在自我诊断开药后,主动要求回家隔离治疗。
在家中,看着同事们陷入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役,缺席的赵智刚心急如焚。病情刚有起色,他就报名加入了中南医院的在线专家团。他是患者,也是医生,一边在家隔离治疗,一边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服务,短短几天时间里,他服务了700多名患者。
“有时候突然病情发生改变,你还要喊医生,医生可能还在外面,还要穿衣服才能进来,护士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马上去做力所能及的抢救。”已经工作了9年的金银潭ICU护士殷勇说。“我当时已经不想回家的事了。我们就等到疫情得到控制,不需要我们了,我们再回去。因为不管是在这里也好,或者回我的家乡长沙也好,都要面对这个病毒,我不是在这里支援,就是在本地医院支援,这没有什么分别,因为这不只是武汉一个城市的事情。”
“医生敢死队”
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下简称“同济光谷医院”)组成一支20人的插管小分队。由于这支队伍离病毒源的距离最近,被称为“医生敢死队”。
对正常患者而言,身体氧气的储备可以为操作留下五六分钟的时间,但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氧气交换功能差,身体氧储备少,他们需要在90秒内完成操作,否则患者的脏器难以承受。插管小队成员高峰表示,对氧储备较差的患者和暴露在高浓度病毒气体下的医生,都是高危的90秒。“所以我们要提前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一次成功。”
每个高危90秒,都是一次与死神的竞跑。为了保证插管一次成功,他们必须提前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包括准备的工具和药品不齐,于是他们每次进入病区时仍然会和护士一一核对,尽管他们已非常熟悉;包括头套可能在操作期間掉落,旁边协助的人需时刻注意,随时帮忙调整……
危险的一幕发生在2月16日。当时一名69岁的婆婆,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恶化后进展很快。成员王楠在为婆婆完成插管之后,婆婆的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她便离开了。大概20分钟后,她回来处理另外一名患者的时候,发现这位婆婆的心率急剧下降,眼看着心跳就要停了!王楠立即对婆婆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边看仪器上的数据,慢慢地,心率升高到71次/分,血氧饱和度也随着心率的升高而改善,抢救成功,满头大汗的王楠松了一口气。
事后,王楠才意识到刚才的行为非常危险。剧烈的动作很容易导致防护服破裂,也有可能导致吸进高浓度病毒的空气,在正常情况下是绝对禁止的危险行为,但那一刻,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心跳不要停”。ICU的一名护士听说王楠的经历后直呼:“这也太危险了吧,简直是惊心动魄啊!”
棘手的重症治疗
魏益群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内一科副主任医师。2月2日下午,她作为陕西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赶往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
重症患者大多涉及呼吸、心脏、肾脏等多方面问题,其抢救重点是细致化精心管理、综合处理。
“比如,一名气管插管的病人,我们考虑不是光把气管插管插上、有创呼吸机戴上就行了,这仅仅只是短期维持的方法,重点还是要通过治疗让病人病情好转,实现成功撤机、拔管,这样病人才能彻底摆脱生命危险。”魏益群说。
此外,还要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魏益群回忆,患者起初情绪低落,每天都愁眉苦脸、不想吃饭,认为自己可能活不了了。“我告诉他,你现在最重要的是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吃饭、好好休息。俗话说邪不压正,免疫力提高了,我们用的药物就能更好起效。”魏益群说,经过医护人员不断开导和鼓励,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逐渐减轻,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了,最终出院。
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医护人员成为承载众多困境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在不断抵抗、战斗。
(《瞭望》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