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
2020-05-19陈敏清
陈敏清
【摘要】2019学年,小学品德课程将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如今国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在小学低学段品德教学中,如何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品德学科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法治教育;小学实效性;低年段
一、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境
因新的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出版时间不长,研究还不够深入,一线教师在使用上还存有不少困惑。如何通过统编教材进行法治教育,是很多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现状来说,学生的法治意识还不高,距离法治社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教师对课程转型和课程标准理解的偏颇
虽然目前品德课程的课程标准没有改变,但课程用书名称从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转变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后,不少教师对课程重点的关注和理解自然转换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上,更会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法治”名称,感觉每堂课上不讲点法律、法规便会偏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一线教师对课程转型理解得不透彻,自然会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
2.教师缺乏法治教育的经验和有效方法
笔者搜索了“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国内有关法治教育的研究多见于高校,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应用的文章少之又少,文献资料只有几十篇,只是大致指出了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法治教育开展的难点和对策,缺少深入研究或极具推广价值的文章和成果。提到“法治教育”,不少教师会认为等同于“法制教育”。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会专门安排环节讲解法律、法则条文等,以突显“法制”味道。其实,这是对“法治教育”的理解有所偏颇造成的。因为缺乏法治教育的经验和有效方法,所以教师不知该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法治教育。
3.教师的兼任现状导致任课教师对法治教育重视不足
小学品德学科教师多是由语文教师兼任,鲜有专职品德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皆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成绩的情况下,科任教师也不免侧重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虽然现在小学高年级有学法专项考查,但并没有将学法考查和法治教育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范畴。不少教师平时很少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对新的统编教材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实施课程大纲和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对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法治教育的特点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教育还不够健全和成熟,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任务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按照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要把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需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
我们认为,小学法治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合作性。法治教育不能仅靠学校教育,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的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2)渗透性。小学法治教育不是单纯的品德学科教学,更应在不同学科教学、不同学校活动中穿插渗透开展。(3)情境性。小学低年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4)实践性。为了更好地强化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内化学生行为,在法治教育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模拟法庭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三、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学校需要提升法治教育层次,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力求实现将法治教育从法律常识教育过渡到法治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上更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法治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着重开展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力求突破法治教育的认知难点。我们可以优化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内化学生个体的法治意识,逐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知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1.故事教学法
小学生对直观的图片、画面和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小学生通过图片或故事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增加对规则或法律的理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学生自己的规则意识和法律体验。
以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为例。教师和同学分享“一颗小螺丝钉”的故事,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我们航空研究工作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就能使卫星发射计划失败。读完故事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如果医生开药、做手术时马虎会怎样?如果司机开车时马虎会出现什么后果?层层追问,让学生更真切地明白一旦养成马虎的习惯,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2.角色体验法
体验式教学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会、消化其中的道理。例如,在交通安全主题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警察角色来处理交通拥堵问题,这能加深学生对交通警察日常职能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又如,在教学二年级《讲文明守规则》一课前,开展人人体验“值日班长”和“卫生监督员”的活动,让学生能亲身参与体验。
3.情境教学法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抽象的规则和法律概念难以理解。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搭建學校学习、家庭生活与法律常识之间的桥梁,则会让学生更容易感知规则和法治的重要性。
例如,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一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校园情境:明明家里出了变故,他成绩一落千丈。同学们都想帮忙并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明明自己的小秘密不想和他人分享。如果你是明明的同学会怎样做呢?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再上台表演情境小剧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不愿分享小秘密的权利,请大家尊重别人的小秘密,不能窥视同学,更不要因此打击同学、不尊重同学。
4.活动教学法
活动式教学是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会、消化其中的道理。
当然,我们需要重视品德课堂之外的教育机会。例如,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在班级里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当学生完成一项实践活动后,根据表现得到“守法小公民章”“维权小卫士章”“普法小能手章”等。这样,激励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行为的内化,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陈佳丽.让有生命的活动成就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精彩[J].名师在线,2018(3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