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产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5-19李静
【摘要】近几年来,文化热潮与互联网的兴起形成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而优秀传统文化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文化产业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行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都导致了优秀传统文化市场发展愈发艰难。本文结合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目前社会上“重物质而轻文化”的现象,让人们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珍重我们自身民族的璀璨文化,坚持传承与弘扬富有社会正能量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文化产业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它通过对包含人们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再创造,形成价值和市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模式直接带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文化核心领域比上年同期增长10.8%,文化制造业营业比上年同期增长4.2%,文化服务业比上年同期增长12.4%,文化投资运营比上年同期增长12.3%,②还有文化批发和零售产业、文化相关产业等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总体呈现出文化新业态增长强劲,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文化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形势。
中华文化始终葆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核,这份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新内容。但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随着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受到猛烈冲击,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艰难,甚至某些民族艺术、传统节日、古代自然科学、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亡。
二、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浪潮主要集中于学术界,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异域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状早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宏观角度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政策方针,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进行大力推普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固有化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受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是传播形式上存在的困境。新媒体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国内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集中于国民思想教育、政策方针指导上的支持, 缺乏在经济政策和社会舆论方面的引导,导致文化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及市场活力匮乏;企业对文化的开发深度不够,行业同质化严重,多数文化企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开发仅仅停留在快餐式文化,用封闭僵化、老套的手段致力于吸引顾客的流量消费,且大多仍以文字、图片、应试教育等基本传统形式广泛存在,缺乏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的创意产品。
(二)大众传媒以讹传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地位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再次共同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引起新一轮的文化热潮,穿汉服、学汉语、学武术、博物馆大量免费对外开放等,这些无疑体现了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微博、知乎、百度贴吧等各大社交平台也出现大量力顶“国风热”的民间组织。但是由于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会因多种不可知原因使各类同一时期文献综述的记载出现偏差,导致现代观点不同引发争议和模糊历史概念,加之专业知识的严重匮乏,使普通大众和一些非专业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存在諸多谬误,却通过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加以传播,使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出现偏差,呈现出盲目性。
(三)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针会因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增加了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的不确定性,加之政策性扶持资金和专项资金的不到位,对于文化产业这种前期投入巨大、盈利周期长、资金回笼不及时和融资难度高的产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仍以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简单的文化工艺品、装饰品等简单文化产品为主要盈利板块,总体呈现出泛娱乐化、文化素材开发不足、文化传播投资不足、文化受众缺乏主动性等状况。文化企业本身忽略了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意经济,生产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和项目;除此之外,纵观我国文化产业集体呈现出整个产业的专业核心人才稀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势难以凸显等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解决方案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更加倾向于互动感和参与感的获得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产品的开发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简单的文化工艺品、装饰品等方面的发展,而是应该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深度、丰富、趣味的挖掘与开发,营造一种文化意识、文化思维、文化方法。
(一)统筹规划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传播模式
拍视频记录生活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火爆程度就可以看出视频文化潜力巨大,现在太多的直播平台及主播被封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出现太多直播乱象,传播了太多不正确的价值观。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平台成为社会大众的刚需,这是文化企业的机遇。文化产业需打破传统传播的内容形式,利用自媒体和现代科技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广、辐射范围大等优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传播资源的创新开发,将文化遗产、历史文物、思想文化、风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制作成短视频、微博故事、小微电影、文本、图像、音频、动画、互动游戏等,营造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元素吸引公众注意力。
(二)有效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
文化产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运而生在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现代资本运作平台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冲击的当下,传统文化产业是否能打破传统经营格局以新颖的文化创意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主要看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获取、存储、加工、应用和传输能力,尤其是其对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的加工和制作功能,为传统文化产业产品的制作、开发等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品传播途径带来革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利用网络空间的复制和转载功能迅速传播, 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准客户群体
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公司选址主要建立在人口众多、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这样的发达城市中文化素质高、对生活品质有追求、乐于为文化消费的人群居多。客户定位秉承两个字——“精准”,但精准并不代表提供服务的人群具有局限性,而是在提供的服务上针对不同的文化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柔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增强顾客感官体验和文化艺术价值体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打造一个有感情、有温度、有情趣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四)不断进取,积极创新行业模式
国家领导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应该肩负起主流文化的责任担当,结合现代背景、现代环境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而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古和模仿和毫无时代性格的民粹主义。
四、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在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了重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发扬与创新的前提条件,对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文化产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信息技术、文化内涵、行业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當代传播、运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文化产业的内涵的文化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融入到产品和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注释:
①杨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经济结构调整的理性选择[J].思想战线,2000(6).
②国家统计局,2019(11).
作者简介:李静(1998-),女,彝族,云南曲靖,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