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折纸+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20-05-19徐益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折纸现状对策

徐益钟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折纸+数学”教学的现状主要有四种情况:撒了谷子拾稻草——不分主次;放落斧头观景色——只看不做;浓烟浓雾里赏花——模糊不清;撤了火的钢精锅——很快变凉。针对这四种情况,文章提出了四种相应的措施:对着靶拉弓射箭——有的放矢;三国演义的许褚——赤膊上阵;十字街头贴告示——路人皆知;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关键词:“折纸+数学”;现状;对策

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四十几次的折纸活动,或启迪思维,或渗透思想,或探究新知,或巩固新知……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与形象思维的天性。学生在不同折纸活动中经历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集镇学校,调研了本校及本镇的一些学校后发现,由于折纸内容不进行笔试,所以导致有的教师无视这部分内容。其中主要存在四种现象,下面针对这几种现象谈一谈对策。

现状扫描一:撒了谷子拾稻草——不分主次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2页例4《解决问题》。

师:剪纸艺术是我国的瑰宝,这节课我们就来剪纸。

PPT出示例4题目:你能剪出像图1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生读)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要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

生2:4个小人大小要一样,还不能剪断。

师:一下子剪出4个小人有点难度,我们从剪1个小人开始,应该怎么剪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汇报剪法):先把长方形纸对折,在不是开口的这边画出半个小人,接着沿线剪开,最后展开就是1个小人。

师:小人为什么要画在不是开口的地方?

生:画在开口的地方就剪断了,小人就不能手拉手了。

学生动手尝试剪,教师展示作品。

师:1个小人你们会剪了,那2个小人又该怎么剪呢?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剪2个小人要对折2次,在不是开口的这边画出半个小人,接着沿线剪开,最后展开就是2个小人。

学生剪后,教师把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接着教学4个小人的剪法,方法同1个小人和2个小人。

师:不管剪1个、2个还是4个小人,我们都是怎么剪的?

生:先按小人个数进行对折,接着画出半个小人,最后沿线剪开后展开。

对策:对着靶拉弓射箭——有的放矢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教材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读懂文本背后的东西,只是对教材进行表面化的阅读,导致对重难点的把握发生了偏移,更不用说把握教材编排的精妙之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这样的课堂就像撒了谷子拾稻草——不分主次,数学课成了手工美术课,为了折纸而折纸,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东西,尽是一些花架子,教学活动无效,白白浪费了时间。此外,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折纸”有多少就教多少,不进行辐射性教学,没有拓展到剪8个小人、16个小人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学一下渔人,把网鱼的大绳子提起来,网眼就一个个都张开了,鱼儿们就被网住了。道理是相通的,数学上我们也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学生的折纸只是一个载体,关键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作品展开数学思维。课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出示例4,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例4的题目,再请学生说一说4个小人有什么特点,然后告诉学生剪4个小人有点麻烦,我们可以从剪1个小人开始。学生讨论好剪法后,动手操作,接着教师展示作品,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只画半个小人就可以剪一个完整的小人?利用了什么知识?折痕是什么?小人为什么画在不是开口的地方?”以同样的道理,教学剪2个小人和4个小人,最后汇报交流经验。在剪连续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先剪1个小人,接着剪2个小人,再剪4个小人,这其实是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化繁为简。我们在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剪出的小人个数和对折的次数有什么联系?根据剪出的小人个数和对折次数的规律,你能推算剪出8个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对折多少次吗?对折6次,能剪出几个手拉手的小人?7次呢?这样的折纸活动,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现状扫描二:放落斧头观景色——只看不做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80页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先用PPT出示一些四边形(如图2),然后提问学生。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四边形,你还记得它们有什么特征吗?

生: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PPT隐去其他图形,只留下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你知道这两个图形分别叫什么名称吗?

生:左边的图形叫长方形,右边的图形叫正方形。

师:对,我们把这两个图形请到黑板上。(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可以从边和角的特征去猜一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有四个直角。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需要进行验证。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教师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折给学生看。通过动手验证,教师肯定了学生们的猜测。

接着,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验证四个角是否是直角。

……

对策:三国演义的许褚——赤膊上阵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上述案例中,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只是听众,光看不做。教师虽然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但却怕控制不住,让课堂上又乱又吵;同时也怕学生折一折太浪费时间,就干脆故步自封,没有让学生成为三国演义的许褚——赤膊上阵。对于这种情况,筆者认为上述案例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入课题后,请学生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然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最后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填写探究单(如图3),并想一想两者有什么异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后再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样设计能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大。

现状扫描三:浓烟浓雾里赏花——模糊不清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PPT出示树叶、蝴蝶、天安门):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一样。

师:左右一样,我们可以说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

生1:蜻蜓。

生2:飞机。

生3:窗花。

师: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

(学生动手剪,然后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那条折痕就叫作对称轴。

……

对策:十字街头贴告示——路人皆知

上述案例中,学生在剪轴对称图形时,由于教师没有介绍清楚剪纸的操作步骤,导致有的学生画出整个图形再去剪,结果画得不是很标准,以致剪出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虽然对折了再剪,但却在开口的地方剪,以致剪出的图形断开了,不是完整的轴对称图形;有几个后进生无从下手,在那里乱剪一气。笔者认为,上述案例中的剪纸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示(如图4),问问学生图示是怎样剪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简要的步骤写在黑板上(板书:①折;②画;③剪);也可以事先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剪,并把它拍成微视频,在学生剪纸之前播放给全班学生看,看完后提问:视频中的学生是怎么剪的?这样通过图示或视频的讲解,就像十字街头贴告示——路人皆知,促使学生对剪纸的整体步骤和重难点有所理解,使折法更容易被学生掌握。不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通过提示都能很直观地了解剪法,效果很好。在这节数学课中,剪纸只是一个道具,它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的,所以对折纸方法的探索并不是本节课的终极目标,只要学生清楚步骤,会操作就可以了。本节课折纸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现状扫描四:撤了火的钢精锅——很快变凉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40页例3《直角的认识》。

师(PPT出示国旗、凳子、双杆):在这些图形中,你能找到直角吗?

学生上台找到直角后,PPT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包括直角标志)。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直角?

生1:桌面上的直角。

生2:数学书封面上有直角。

……

师: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播放视频(判断直角的方法)。

师:你会折出一个直角吗?折不来的同学请看图示后再折。(PPT出示图示,如图5)

学生折后反馈。

师:你会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吗?

……

对策: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上述案例像撤了火的钢精锅——很快变凉。在抽象出角的定义后,教材上安排了一个任务——请学生用没有棱角的纸折一个直角。当学生折出直角后,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就此打住,而应利用学生折出的几幅作品进行拓展,请学生说一說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所折的直角大小一样,角的大小与所折的边的长短无关。这时,教师追问学生:“怎样验证你刚才的发现?”学生利用重叠的方法进行验证。拓展中,教师向学生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一种重要方法——重叠法。适当的教学拓展延伸,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扔进了一颗石子,泛起阵阵涟漪。一方面,它使本堂课的知识点得到落实和升华;另一方面,它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进行了铺垫。教学中,有许多数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让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向课外相机渗透,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挖教材中的折纸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1. 巧用教材折纸例题,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例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如:三年级下册第59页做一做:青青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如图6),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完成此题后,进一步挖深: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怎样剪,正方形的面积才是最大的?

2. 深挖教材折纸习题,拓展学习空间。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设计得天衣无缝,它或多或少会存在着“看不见”的空洞留白,我们教学时应把潜藏的探究内容挖掘出来,让学生洞察其中的奥秘,使教材在“无中生有”中变厚、增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如:学习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后,教材第7页第8题安排了折纸任务(如图7),学生完成此题后,进一步挖深:先观察一下“1”“6”的对面分别是几?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发现规律:正方体表面展开后,相对面之间有一个面的间隔。

8. 折一折,用  做一个,“4”的对面是“(    )”。

3. 精选辅助折纸材料,拓展学习空间。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有趣的折纸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缩小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以达到较高层次的智能发展水平。如:《折立方体》《在正方形中折最大的等边三角形》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折纸教学,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有挑战的事情,从而愿意亲近数学,钻研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激发思维冲突,不断提升思维水平。

猜你喜欢

折纸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折纸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