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综合与实践”教学
2020-05-19于海杰
于海杰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综合与实践”既要在“综合”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
“核心素养”是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及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综合与实践”是数学的四个教学领域之一,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马晓丹博士认为,夯实文化基础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自主发展指明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目的,社会参与解决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动机问题 [2]。所以,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综合与实践”既要在“综合”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行为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更新,收获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和公民意识 [2]。总之,“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综合与实践”的再认识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阶段安排了一些综合与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见表1)再认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与实践”。
从表1可以看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与实践”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综合与实践”要在“综合”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指明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目的,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掘自身潜力,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动机,即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综合与实践”课程建构初探
林崇德教授认为,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应含有以下四个部分:具体化的教学标准、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质量标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一亿有多大》说明核心素养视角下“综合与实践”课程建构初探。
(一)具体化的教学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在注重实践的同时,侧重数学的综合应用。所以,“一亿有多大”的教学目标有:(1)经历观察、推算、猜想、操作等具体操作活动,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有多大”,建立有关一亿大小的表象,发展数感。(2)体会小单位能够推算大单位(个级迁移到万级),培养学生在数(shǔ)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数(shǔ)法,培养学生数感。(3)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适用性。(4)能联系生活,描述大数,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5)增强积极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标准
参照多版教材后,发现“一亿有多大”在内容选择上基本都突出了从时间、质量、面积、长度等方面让学生感受“一亿有多大”。人教版的“一亿有多大”安排在“大数的认识”之后,仍是大数的认识。教材中有四幅图,展现了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选择研究对象、组间交流,经历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推算等活动环节,通过推测1亿张纸的高度,感知1亿的实际大小。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发现问题,选择合适的问题,将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呈现实践成果等方面的感受,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体现了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综合与实践”在“综合”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三)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综合与实践”要培养学生运用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发掘自身潜力、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应对多变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交流与理解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和对照的过程,培养多种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例如,可将全班学生被分成三大组,即质量组、面积组和时间组,每个大组再分别以四人为一组分成N个小组。质量组设计测量一亿枚硬币或一亿粒大米的重量,面积组设计测量一亿张A4纸的面积,时间组设计感受一亿秒有多长,分组情况见表2。
设计意图: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说明“一亿有多大”。每个大组又各有对照组的目的,一是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二是让学生感受一开始误差不大,但当积累到一亿时,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这样的分组不仅使学生从时间上体会了“一亿有多大”,而且还从质量、面积等方面让学生感受了“一亿有多大”,发展了学生的数感,最终达到“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的目的。
(四)质量标准
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支柱之一,是检验质量标准的手段之一。核心素养下的“综合与实践”评价,既要评价活动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状态,又要评价活动结束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还要从长远的角度评价对学习者未来的影响 [2]。因此,每个小组展示后,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学生与教师最好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马晓丹博士给出了数学“综合与实践”评价体系 [2],可依据此体系,制定“一亿有多大”的评价标准(见表3)。
《一亿有多大》是数学中难得的一次数的动手活动,是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方法的思考,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在现实中是看不到的,但量可以看到。一亿是数,一亿张纸、一亿枚硬币、一亿粒米是量。将一亿转换为一亿张纸、一亿枚硬币、一亿粒米来认识一亿,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因此,在“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当我们遇到直接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要善于换个角度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教学大数的思维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2] 馬晓丹.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综合与实践”[J]. 课程教学研究,2017(12):63-66,69.
[3] 林崇德.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