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机理及现实对策

2020-05-19张波邓鹏程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收入差距政策建议

张波 邓鹏程

摘 要:缩小收入差距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独特的发展方式,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尤为严重,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分析资源型地区的概念及收入差距现状,研究资源型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政府、企业、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提出解决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和谐农业—矿业关系,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升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063-02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当地丰富的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资源收益分配不公、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以及荷兰病的挤出效应、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等原因,造成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更加严重。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并不能解决这一地区的收入差距问题,而且还会陷入越救越穷的怪圈之中。所以,深入研究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及机理,可以为资源型地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切实贯彻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有效解决资源型地区的脱贫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一、认识资源型地区及其收入差距

资源型地区指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尤其指在一定阶段,以本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大规模动用和耗费资源且资源型产业长期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区,在类型上可分为煤炭资源型地区、石油资源型地区等类型。资源型经济与外部性是资源型地区的两大特征。矿产资源开发主导的经济形态称为资源型经济,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资源型经济推动了区域經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的波动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同时,矿产资源开发也会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形成区域生态环境难题,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地区产品生产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可耗竭性、矿产开发的负外部性和高风险性、矿产品的高价格波动性以及矿业的低产业关联性与强资产专用性四个特性。资源型区域作为以矿产、能源等可耗竭资源开发主导的经济区域,加之矿产开发的特殊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主要指行业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矿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因其区域的特定性,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有其自己的特点,资源型地区的各种收入差距都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严重,单纯依靠旨在提高农村一般收入水平的现有扶贫政策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须依靠提高收入低下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根据资源型地区的特有属性,解决其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二、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

(一)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

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资源型区域的行业贫富差距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的行业差距更为严重。资源型地区的资源型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存在,相较于竞争性行业,石油、煤炭等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要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形成独特的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2.政府、企业、矿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矿业开发收益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等少数人或者团体手中,在资源繁荣时期,政府部门的税收增加幅度往往超过居民收入,政府部门与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地质灾害,对当地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土地肥力、粮食产量的下降,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矿区农民生活更加困难,矿产企业与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3.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区别于一般地区的城乡关系,资源型地区城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表现得更为严重。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等方面,另一方面,其外部性会对矿区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矿区农民的福利水平。

(二)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分析

1.荷兰病以及政府片面投资资源产业造成资源型地区行业差距更为严重。资源型地区的荷兰病效应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资源型地区,为了大力发展作为经济支柱的矿产企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其大量的支持,矿产开发的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生产要素大量聚集在矿企及相关行业,挤出了其他中小企业,因而一般的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资源相关的高收入行业与收入较低的非资源行业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差距对比。尽管资源型地区一直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但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完善的配套设施,使新兴产业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资源型地区仍然是一业独大。

2.矿区居民自身发展能力低下造成资源型地区政府、企业、当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资源型地区,矿工大都从事一些危险的采掘工作,较高的收入产生职业锁定效应,使得他们不愿改变现状,竞争意识淡薄,忽略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资源匮乏、矿产品价格波动时,其收入也会面临较大波动。在矿产资源整合以后,甚至面临着失业状态。工作技能的缺失及哄抬的物价水平,使矿工在收入低下的同时还要承受过高的生活成本,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收入差距也更为明显。此外,矿业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改变了农民维持生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采造成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人居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和谐的矛盾加剧了当地居民的困境,也加剧了当地居民与矿业、政府之间的收入差距。

3.农业—矿业的关系不协调造成资源型地区的城乡差距扩大。资源型地区的矿业与农业是相对立的关系,二者发展不协调,采矿业的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矿区农民不仅担负较高的生活成本,同时还要为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买单,导致农民更加贫困,资源型地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第一,矿产开发破坏农用土地。矿产开发本身会占用较多的土地,减少农业的经营面积;矿产的大规模开发会在地下出现采空区,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原有的农业生产的土地条件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水资源。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都会被破坏,影响矿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而矿区排出的矿井水污染程度较高,不能被直接利用,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第三,矿产开发破坏气候资源。矿业及相关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导致资源型地区二氧化硫、粉尘、可吸入颗粒物等排放较多,影响到气候条件,污染物随着下雨、刮风,进入土壤,破坏原有的土质条件,导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生产非常不利。综合来看,矿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缩小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在深度与广度上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程度都较深,解决资源型地区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加强产业结构的关联度,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合理的资源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各种经济协同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军农村市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民的多元化收入创造条件。

第二,提高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其就业水平,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加大资源型地区的教育支出力度,提高资源型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居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第三,协调农业与矿业的关系,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的科学性,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道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矿业发展应同时兼顾当地农业的良性发展,创设环境基金制度,治理矿产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居环境和农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与矿业的和谐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

[2]  武鹏.行业垄断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3]  赵康杰.资源型区域多维贫富差距及其治理——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5,(4).

[4]  郝丽芬.对鄂尔多斯贫富差距及其所引发的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3,(8).

[5]  李世涌.矿产资源开发外部负效应及其成因分析[J].问题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收入差距政策建议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