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0-05-19马红梅
马红梅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突发性耳聋(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为耳鼻喉科急症,是指突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病后可在3d 内迅速降至最低点,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迷路水肿、病毒感染、营养缺乏、疲劳、情绪或睡眠质量不佳等因素所导致的内耳血液循环障碍有关[1]。近年来,受环境噪音、季节变换、生活习惯改变、工作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多为单侧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尤多见于春秋两季。多数患者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如不能及时有效诊治可能永久丧失听力[2]。研究指出,突发性耳聋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和睡眠问题,而睡眠质量不佳又会加重心理负担,给临床治疗带来负面影响[3]。因此,再给予针对性治疗的同时采取措施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成为医护人员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旨在观察其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 年1 月~2019年8 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6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科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4];②生命体征稳定,认知功能正常,可遵医嘱用药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毒性耳聋或因细菌致耳鸣耳聋者;②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或恶性肿瘤患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严重记忆力下降者;④拒绝配合治疗、临床资料不全者。按随机掷硬币法将86 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 例中有 男24 例,女19 例,年龄54~78(63.75±4.71)岁,病程1~5d,平均(1.69±0.57)d。对照组43 例中有男25 例,女18 例,年龄52~76(62.90±4.82)岁,病程1~4d,平均(1.72±0.55)d。两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内容有接受药物、声频治疗,给予常规入院宣教,密切观察病情,提供用药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上述处置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营造良好环境。尽量安排单间,为患者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影响患者休息;尽可能在白天开展护理操作,减少夜间治疗及干预,出入病房时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干扰,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夜间注意降低强光刺激,提倡使用地灯,可在临睡前播放轻柔的音乐,使患者放松身心,以益睡眠。(2)系统健康宣教。成立健康宣教培训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及各专业护理人员,制定系统全面的健康宣教方案;制订并发放有关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宣传册,使患者正确掌握疾病知识,了解自身病情,缓解焦虑、抑郁、不安等负性情绪。(3)针对性心理护理。患者听力下降,与人交流不便,加之对自身疾病及治疗情况缺乏了解,极易滋生负性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疾病成因、疗法及预后,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介绍康复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告知患者长期受负性情绪影响可能致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听力恢复及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不佳也会影响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对治疗及康复不利;引导患者疏解内心情绪,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告知其耳鸣发生时可通过阅读、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转移注意力,减轻不适感;如单耳患病可靠近其正常侧说话,如双耳患病可酌情提高音量,同时注意观察表情与态度变化,避免产生误解,如听力完全丧失可通过文字、手势等方式进行沟通。此外,嘱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给予其精神支持,以减轻心理负担。(4)指导训练及活动。嘱患者白天减少睡眠,指导其适当开展散步、慢跑等强度较低的活动,避免因身体疲累影响夜间睡眠;每晚临睡前30min 指导开展放松训练,协助其平躺于床上,开展腹式、唇式呼吸训练和肌肉放松训练,促进血液循环,每次训练30min,持续训练2 周。(5)指导耳部按摩。重视耳部护理,指导开展耳廓、鼓膜按摩并采用按压耳屏和揉耳垂法进行耳部按摩,规范操作,嘱其每日自我按摩耳部3~5 次,每次按摩15min,持续按摩2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
于干预前后采用SCL-90 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因子包括焦虑、抑郁和恐怖症状,评分越高提示症状程度越重[5]。
1.3.2 睡眠质量
于干预前后采用PSQI 量表评价其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总分0~21 分,评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SCL-90 量表焦虑、抑郁和恐怖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PSQ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该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数小时甚至瞬间即可达到高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不可逆性听力下降或丧失,发病初始常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7]。突发性耳聋的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内耳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原则,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扩血管剂、利尿剂、皮质激素、抗凝素等)和高压氧治疗等,以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氧含量及组织储氧量,改善其内氧弥散[8]。
突发性耳聋发病的突发性常使患者缺乏心理准备,进而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滋生焦虑、抑郁、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程度较重,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循环,对听力恢复也会产生负面效应[9]。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在护理工作中也日益注重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杨文娟等[6]经研究发现,对突发性耳聋实施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况,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促进血管扩张,进而改善微循环及人体内环境。本研究发现,对观察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后该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且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原因在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环境干预、心理干预和系统健康宣教能使患者放松身心,正确了解自身病情,增强治疗信心,获得精神支持,进而减轻心理负担。
既往研究指出,睡眠障碍是引发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因素,且经调查发现多数患者发病前既有作息不规律、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头昏脑涨,影响气血调和,耳鸣耳聋症状加重,而良好的睡眠质量能改善机体调节能力、内耳循环及组织功能,减轻听神经损伤,促进其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听力水平[10-11]。因此,对此类患者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改善其睡眠质量十分重要。本研究显示,经系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提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睡眠质量。其原因在于系统护理干预充分考虑了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需求,从睡眠环境、健康宣教、心理状况、日常训练、耳部按摩等多个层面来实施护理,因而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及睡眠障碍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其中环境干预能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减轻外界刺激,通过改善心理状态能稳定其情绪,通过指导训练及活动能使患者身心放松,利于睡眠,通过耳部按摩则能促进该区域血液循环,改善耳鸣、耳部闷堵、耳聋等症状,缓解焦虑,促进睡眠[12]。
综上所述,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这对于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亦有积极意义,因此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