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分类在提高社区门诊输液护理质量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0-05-19王明凤
王明凤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1)
0 引言
当今我国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各类疾病的病发率上调,就诊患者的治疗需要大大增加,医疗资源的紧张让当下的护理问题发生率大大增加。医院的重要服务窗口之一——门诊补液室是各类患者静脉输液治疗重要场所,这类场所的特点均包含患者多、流动性大、病种多、输液药品复杂这几个方面[1]。通过调查发现嘉定1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 年2574 例记录在册的不良事件中,药物不良反应占比49.5%、穿刺失败、更换输液不及时等护理纠纷占比19.7%、服务态度不到位占比30.8%,在这些记录在册的不良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良事件可以避免。为减少和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特点,以改善社区输液护理质量为目的,对马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补液室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实施评估分类后护理质量指标与2017 年10 至2018 年09 月未实施评估分类的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前后对比。探讨了评估分类模式对社区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的改善,对比试验内容如下。
1 条件与方法
1.1 条件。干预前该服务中心门诊输液室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9 月门诊补液人数为16250 人次,该期间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差错发生率(1.84±0.71)%、投诉纠纷率(1.85±0.57)%、药物不良反应率(2.07±0.59)%、护理技能(78.82±1.73)分、患者满意率(91.45±1.36)%。干预期间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该门诊补液人数为16720人次。该期间护理差错发生率(0.51±0.62)%、投诉纠纷率(0.55±0.0.67)%、药物不良反应率(0.74±0.65)%、护理技能(87.21±2.32)%、患者满意率(94.91±1.73)%。干预前对照组的年龄在20-77 岁,平均(43.40±8.22)岁,干预期间观察组的年龄在20-82 岁之间,平均(43.20±7.96)岁。通过比较发现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P>0.05(此次数据均运用SPSS 24.0 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差异性,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患者的依从性符合要求。实验已征得输液治疗患者的同意并在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纳入实验。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障碍)或患有癫痫病、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实验中途决定放弃退出的研究者[2]。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输液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常识宣教、治疗用药指导和输液治疗指导等。
1.2.2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评估分类护理模式,该模式实行的方法分为四步:
(1)做好评估:对于选入实验的输液患者要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输液前进食情况;药物的过敏史;外配药物;特殊用药;有无发热;静脉直径较小导致的注射困难;四肢存在缺陷或障碍;年龄较大(大于70 周岁)且治疗期间无家属看护等。
(2)根据患者的分类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将各类护理患者清楚区分,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制定对于的护理方案,包括针对性的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做到对症护理。
(3)设置重点:在对入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重点护理患者的照顾,重点护理患者的输液室与护士办公室的距离应尽可能地安排合理,从而提高医护人员能够快速地对后续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做出及时有效的救治;
(4)做好服务工作与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服务工作和保持环境清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输液室座位标识能被清楚辨识;保持医疗环境干净舒适,对于输液室内环境的消毒、清洁等工作,医护人员不能马虎,要定期检查、定期清理,要保证好输液室内的空气能够处于流通状态;工作期间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服装仪表得体大方;护士办公室设置专门的区域标明各患者的用药信息、患者身份及座位号信息以便于护理人员之间信息的连接和知晓[3];通过相关培训和定期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
1.3 观察入选患者指标。干预前后,护理技能、护理差错发生率、投诉纠纷率、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满意率是两组观察指标的重要数据。干预期间,每月统计护理差错发生率、投诉纠纷率、药物不良反应率的情况并汇总;每季度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测试并统计汇总;通过社区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每月对患者满意率进行测评统计和汇总。
2 结果
在2017 年10 至2018 年09 月干预前该服务中心门诊补液人数为16250 人次,在2018 年10 至2019 年09 月干预期间该服务中心门诊补液人数为16720 人次。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液患者护理技能、护理差错发生率、投诉纠纷率、药物不良反应率指标的对比情况。对照组在护理差错发生率、投诉纠纷率、药物不良反应率这几个方面的评分指标上要高于观察组,在护理技能的评分指标上要低于观察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的各变量差异比较
表1 干预前后的各变量差异比较
n M±SD t P对照组护理技能分 4 78.82±1.73 -14.57 <0.05观察组护理技能分 4 87.21±2.32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 12 1.84±0.71 6.19 <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 12 0.51±0.62对照组投诉纠纷率 12 1.85±0.57 4.82 <0.05观察组投诉纠纷率 12 0.55±0.67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 12 2.07±0.59 5.18 <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 12 0.74±0.6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社区门诊输液患者满意率的对比情况。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要低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指标P<0.05 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差异比较
表2 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差异比较
n M±SD t P对照组患者满意度 12 91.45±1.36 -6.44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 12 94.91±1.73
3 讨论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念及医学模式的良性改变与进步[4],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和慢性疾病人群的增加,大大加剧了医疗护理资源的紧缺。社区门诊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是社区卫生服务名片,因此为了改善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社区门诊输液过程中对患者的护理模式亟待调整。当下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护理工作精细度不够且效率很差,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在复杂的输液药品配药过程中发生药物配制错误的问题,或由于患者数量大、病种多使得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等相关问题,为解决或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该服务中心重新系统地整理了完整的输液流程并探讨评估分类模式对患者护理治疗质量的改善,通过对比发现评估分类模式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医疗质量,提高了护理水平。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发现评估分类模式在门诊输液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要好于常规护理模式,值得社区门诊的医护人员学习应用和推广[5]。
综上所述,评估-分类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能够简化门诊输液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流程,减少护理工作中的低质量护理从而提高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输液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减少了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