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对新生儿鼻饲作用的Meta分析

2020-05-19刘雯雯

临床护理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胃管成功率长度

罗 辉 刘雯雯 张 慧

胃管插管属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操作之一,尤其是早产儿因吸吮、吞咽以及胃肠蠕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经娩出后无法立即通过口喂养,需实施鼻饲喂养,并要求密切观察胃排空状况,避免因喂养过度导致胃食管返流以及腹胀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1,2]。相关研究指出,正确检测胃管置入长度,评估胃管远端置入部位以及维持胃管位置是保证新生儿胃管使用安全性的重要基础[3,4]。准确进行胃管置入长度的检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往传统的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为“耳垂-鼻尖-剑突”或“前正中发际-剑突”的距离[5]。其中,新生儿前额正中发际至剑突的长度在16cm左右,而相关研究提出,新生儿经鼻腔插入胃管长度应在18~22cm范围内,因此传统的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可能导致胃管置入的深度不达标[6]。本文通过研究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对新生儿鼻饲作用的影响并行Meta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均为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方式对新生儿鼻饲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2) 研究对象均为出生日龄28d以内的接受鼻饲新生儿。(3)干预措施为改良和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方式的对比。其中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方式为前正中发际-剑突距离或鼻尖-耳垂-剑突距离。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方式:印堂穴-脐距离,鼻尖-耳垂-剑突及脐中点距离,眉弓-脐距离等。置管长度计算公式:6.7+[0.26×身高(cm)]或1.95+[0.372×身高(cm)]。(4)观察指标包括置管成功率,胃食管返流、恶心呕吐、腹胀以及胃出血发生率。

1.2 排除标准

(1)除中英文外其它语种的文献。(2)存在重复发表情况的文献。(3)回顾性研究以及自身对照研究文献。

1.3 检索策略

严格遵从PICOS文献纳入标准,以新生儿鼻饲、改良胃管置入长度及其相关同义词、近义词作为检索词。通过布尔逻辑算符进行各个检索词的连接,并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语言数据库。其中,汉语数据库主要涵盖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英语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Google Scholar。同时,采用人工检索完成补充。检索时间为建库伊始至今。

1.4 文献的选取及资料采集

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筛选文献以及采集相关资料,随后进行交叉核对,针对意见不一的文献,则由第三方协助判定。在进行文献选取过程中首先阅读标题以及摘要,将不存在任何相关性的文献予以排除。随后深入阅读剩余的文献,明确全文内容,最后判断是否将其纳入研究。资料采集内容包括研究的基本信息,即第一作者,研究类型以及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特征,即样本量,男女人数比,出生时间,胃管型号等;干预措施;解决指标以及置管成功的相关评估标准与测量方式;偏倚风险评估的关键要素。

1.5 文献资料评估

通过Cocharane 5.1.0协作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表对纳入文献的质量予以评价,主要内容涵盖7个方面,即随机顺序的产生,参与者和研究者盲法,随机方案分配隐藏,结果测评者盲法,其他偏倚来源,选择新报告以及结局指标数据完整性。若文献与上述所有标准相符,即发生偏移的风险极小,等级为A级。满足上述标准的部分,即发生偏移的风险为中度,等级为B级。完全不满足上述标准,发生偏移的风险较高,即为C级。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主要是借助RevMan 5.2软件完成,通过危险比(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描述二分类变量的结果指标。同时以I2检验完成异质性分析,当I2<50%表示无异质性,实施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实施随机效应模型。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首次筛检共获取文献2384篇,去重后进行题目以及摘要的阅读,对综述、非随机对照试验、重复发表以及显著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文献2343篇,初步纳入文献共41篇。随后对初步纳入的文献全文进行阅读,排除文献33篇,最终纳入文献8篇。所有纳入文献的总人数为1052例,包括观察组512例,对照组540例。8篇文献研究过程中均描述了观察组及对照组措施,且明确描述结局指标。此外,纳入的8篇文献中,仅有1篇提及区组的随机分组,2篇文献提及以就诊时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4篇文献均只提过随机字样,1篇文献提及密封信封分配隐藏。仅有1篇文献提及了评价者的盲法,所有文献均不存在不完整报告以及数据缺失。参照Cocharane 5.1.0评价标准,本研究纳入的8篇文献质量均为B级。

2.2 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文献中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胃管置管成功率影响的有6篇,其中观察组的胃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5.55,95%CI=3.64~8.48,P<0.001),见表1。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文献有5篇,观察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4,95%CI=0.13~0.43,P<0.001),见表2。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文献有4篇,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7,95%CI=0.14~0.52,P<0.001),见表3。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腹胀发生率的文献有3篇,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9,95%CI=0.12~0.70,P<0.001),见表4。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胃出血的文献仅有2篇,观察组胃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2,95%CI=0.07~0.68,P<0.001),见表5。

2.2.1两组胃管置管成功率的分析,表1

注:P<0.001

2.2.2两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分析,表2

表2 两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分析

注:P<0.001

2.2.3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分析,表3

表3 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分析

注:P<0.001

2.2.4两组腹胀发生率的分析,表4

表4 两组腹胀发生率的分析

注:P<0.001

2.2.5两组胃出血发生率的分析,表5

表5 两组胃出血发生率的分析

注:P<0.001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与儿科中约有50%左右的胃管末端置入部位不合理,可能促使胃管处于食管或十二指肠,继而引发患儿发生恶心呕吐、窒息等相关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儿死亡的风险,加重患儿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7~9]。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改良胃管置入长度的检测措施可有效提高胃管置管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重点关注[10~12]。

本文Mtea分析显示,纳入的文献中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胃管置管成功率影响的有6篇,其中观察组胃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5.55,95%CI=3.64~8.48,P<0.001)。表明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可有效提高胃管置管成功率,有望成为传统新生儿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分析原因: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可在一定程度避免胃管置入过浅,继而有利于防止胃管脱出发生风险,同时可准确估计胃内残余量[13]。此外,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文献有5篇,观察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4,95%CI=0.13~0.43,P<0.001)。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文献有4篇,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7,95%CI=0.14~0.52,P<0.001)。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腹胀发生率的文献有3篇,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9,95%CI=0.12~0.70,P<0.001)。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胃出血的文献仅有2篇,观察组胃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2,95%CI=0.07~0.68,P<0.001)。其原因:可能是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有利于避免因胃管置入过深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胃排空减缓。

另外,本文Mtea分析纳入的文献质量差异不明显,但纳入文献数量不多,高质量研究少见,从而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发生一定异质性。原因可能与其中几篇文献所纳入的样本量差异较大有关。同时,本研究纳入的8篇文献中,仅1篇提及区组的随机分组,2篇文献提及以就诊时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4篇文献均只提过随机字样,1篇文献提及密封信封分配隐藏。1篇文献提及评价者的盲法,所有文献均不存在不完整报告以及数据缺失。因此,研究结果提示改良胃管置入长度的检测措施能有效提高胃管置入成功率,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但因部分文献质量不高,随机分配隐藏方式模糊,从而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进一步对结果的可靠性以及论证强度造成影响。此外,本研究尚且存在下述几点不足之处:(1)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样本量不足;(2)纳入的文献仅限于中英文,未对其他语种文献进行研究分析;(3)部分研究未对随机以及分配隐藏方式进行报告。

综上所述,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相较于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检测措施,具有提高胃管置管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管成功率长度
二次试水法在难置胃管患者胃管位置判定中的应用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爱的长度
长度单位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