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独立

2020-05-18王相坤

党史文汇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民党

王相坤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小康”,是指国民经济状态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这在不同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二是“社会”,是指整个社会要达到小康状态。这样,小康社会的实现就需要一个社会环境——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等,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中国,尚不具备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条件。也就是说,那时中国还不能直接建设小康社会,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态呢?

其一,中华民族尚未独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台湾、香港、澳门等中国领土,取得了在山东青岛和东北的特殊权益。除此之外,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中国拥有驻军和巡警,在中国建立租界、工厂,并拥有领事裁判权……

这时,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还在恶化。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当讨论中国问题时,中国政府提出维护中国主权的正当要求,但帝国主义国家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在华利益。在美国主导下,会议签署《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条约》,其实质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机会均等” “门户开放”原则。该《条约》 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所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此后,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扩大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从政治上、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新设立的工厂、银行,也迅速增加。

其二,中国领土尚未统一。除台湾、香港、澳门和山东青岛等中国领土还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之外,中国国内也是军阀林立。最大的军阀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控制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此外,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被刘湘、龙云、王家烈等军阀控制。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10年间,中国以军阀混战为特征,各派势力争斗不休,军阀拥兵自重,中央政府软弱涣散,形同一盘散沙。

其三,当政者软弱无能、勾心斗角。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蹶不振,社会动荡不安,根本原因出在统治集团内部,出在主要统治者身上。

清廷维新派试图推行戊戌变法以图存,却失败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还有,维新派在短短103天里,通过光绪皇帝颁布300多道涉及各个领域的变法谕旨,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使原本对改革承受能力就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和恐惧,无疑增加了改革阻力。结果,戊戌变法以流血而告终。维新志士的生命唤醒了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和平改革的途径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后来,许多维新志士抛弃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刚一成立,就遭到清王朝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联合反扑。松散的革命党阵营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一些反动势力的威胁利诱下成为一盘散沙。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得同意“在清帝退位、宣布共和的条件下,由袁世凯继任总统”,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

对这次失败,孙中山在回忆文章中总结了以下主要教训:(1)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大抵我们革命,在起初的时候,奋斗均极猛烈,到后结果,无一次不是妥协。即举‘排满 ‘倒袁 ‘护法三役而言,我们做革命都是有头无尾,都是有始无终,所以终归失败。”(2)把革命任务达成视为轻而易举的事。实则“早有一班满清官僚及武人投诚入党,入党之后将活动于政治的少数革命党尽数倾陷”。更有甚者,“那班官僚又乘势造成一种假舆论,谓‘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实系官僚所假造的”。(3)各自为战,没有纪律。“只由各人的良心所驱使,不管成败,各凭各的力量去为国奋斗,推翻满清。这种奋斗,所谓各自为战,没有集合,没有纪律”。(4)偏于军队奋斗,疏于主义宣传。“今日有民国之名而仍然失败者,何以故?则由于党人不为主义奋斗之故。”

事实证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中国救亡图存、昌盛发展、人民幸福的先决条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之所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源就在于不具备这些先决条件。要解救人民于水火,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必须先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确立民主革命奋斗目标

先完成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再进行和平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确定的,尤其是党成立初期,在列宁主义理论影响下确立的民主革命奋斗目标,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6月5日,列宁为这次大会草拟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文中指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呢?那便是“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民主联盟。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政党结盟后保持其独立性,列宁又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舉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大会阐述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列宁还抱病接见了中国代表团3名成员,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深对“一大”确立的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共同完成民主革命,这样做可以较快地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对保持党的独立性和党的发展可能会有一定风险;二是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孤军奋战,这样做可以保持党的独立性,但更大的困难将会摆在面前。面对这两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前者。《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是这样表述的:“无产阶级去帮助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降服资产阶级的意义,这是不使封建制度延长生命和养成无产阶级真实力量的必要步骤。我们无产阶级有我们自己阶级的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由于外国资本控制着中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各种罢工斗争和工人运动都不可避免地同帝国主义发生冲突。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互相勾结,千方百计地破坏以至武力镇压这些群众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在现实的斗争中认识到,中国革命不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对反帝反军阀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蔡和森发表一系列文章,对中国是不是半殖民地社会进行研究。1922年5月1日,他在团中央机关报《先驱》 上发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 一文,明确指出:“在中国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之下,无论哪派军阀财阀得势所形成的资本主义,总不外是‘恐怖的資本主义。”9月,又发表《中国地位与承认苏维埃俄罗斯》 一文,明确指出中国国际地位无政治的独立可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已处于半殖民地位”。蔡和森分别提出近代中国的性质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是深刻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得出的结论。

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什么要先推翻国际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呢?

蔡和森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 中指出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因为国际资本主义始终是要以中国为原料地和销场,而不容许中国为完全的大工业国。假使中国完全变成为工业生产国,不但根本杜绝英、美、法、日的销路,而且中国加倍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反将输出于国外的市场,而占国际贸易的优势,那么国际资本主义无异是养成杀他自己的刽子手了。这是国际资本主义断不容许中国如此的。” “第二,然则中国的资本家,可不仰仗外资,而专靠集中‘国内资本来振兴实业吗?集中国内资本,可以办得几个工厂,可以修得几条铁路?这乃是完全不明国际情形和近世产业性质的稚想。自近世资本主义国际化以来,业已把东方隶属于西方了,农业国隶属于工业国了,野蛮国隶属于文明国了,还能成立锁国自立的‘本国资本主义吗?”他由此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在中国之必然要倒霉,要短命。”

为什么要在反帝的同时反军阀呢?

1923年7月,为反对帝国主义提出的共管中国铁路的阴谋,周恩来受旅法各团体联合会委托,起草《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并于全体会议作报告。他分析指出:“国事败坏至今,纯由吾人受二重之压迫,即内有冥顽不灵之军阀,外有资本主义之列强,北洋政府是被归翼于帝国主义的军阀操纵的。”他在《敬告国人书》 中号召“凡是具有革命新思想而不甘为列强奴隶、军阀鹰犬的人”,都要团结起来“打倒军阀” “打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

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在《中国的兵患与匪患》 一文中发出倡议:“中国各省哪省不遭兵匪之祸?本来像中国军阀这样搜刮地皮,人民为穷所累,哪得不铤而走险,为匪作盗?他们这样克扣军饷,兵士为生活所逼,哪得不叛变劫掠?惟我们一班劳苦兄弟们,天天牛马般卖气力,挣出钱来纳税纳粮地供给这伙军阀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不但不能保护人民,反成了人民的蟊贼,真不值啊!老实说罢,我们人民想过安乐生活,只有联合起来打倒军阀!”

恽代英在《革命的价值》 一文中结合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专门论述了革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现在究竟需要革命” “国民生活的不安定,群众心理不可忍耐的不满足,加以军阀、资本家的逼迫酝酿”,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蔡和森在《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 一文中也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乱源在于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所以现在根本的问题不在政制而在怎样推翻军阀”,解决中国政治问题“惟一的出路,只有贯彻民主革命”。

基于党内逐渐形成的共识,中共中央开始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着重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是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民主主义革命重大意义的具体表述。大会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概括起来就是:

打倒军阀!

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为和平而战!

为自由而战!

为独立而战!

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一条进行社会革命的道路,这就是先进行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再过渡到社会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找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如何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推动“小康社会”的进程,即先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政治前提,进行理论准备,奠定物质基础。

实现民主纲领:

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先决条件

为推进民主革命纲领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

党的二大作出的关于建立统一战线方式的设想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单独存在,实行平等的“党外合作”。而此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已与国民党领袖孙中山进行了商谈。孙中山“只表示愿与苏联建立非官方的联系,不愿再前进一步”,但表示允许共产党在国民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按照孙中山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马林提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设想,得到孙中山同意。

1922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会议,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翻译张太雷出席了会议。马林首先给大家宣读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信,然后讲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理由:(1)现在无产阶级的力量和其所能起的作用都还很小;(2)孙中山的国民党是中国现在一个有力量的民主和民族革命政党,而且是一个各阶层革命分子的联盟;(3)孙中山可以而且只能容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4)中共须尊重共产国际的意向;(5)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既可以谋革命势力的团结,又可以使国民党革命化,尤其可以影响国民党所领导的大量工人群众,将他们从国民党手中夺取过来”。

起初,大多数中央委员反对马林的提议。李大钊说:“共产党是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加入国民党怎么做到不放弃党的独立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陈独秀也起身发言:我作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表示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但是,我是有条件地服从。孙先生的国民党有一套封建式的加入方法,如打手模、宣誓服从他个人,我不会接受这些封建方法,只有孙先生用民主主义方法改造了国民党,我才同意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来由马林提议,孙中山采纳了中共的这一意见。于是,多数中央委员从尊重共产国际指示出发,基本上接受了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主张。此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由国民党元老张继介绍,孙中山主盟,正式加入国民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跨党党员。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开幕式的165名代表中有24名共产党员,其中,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这次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采纳中共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政纲,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后,大多数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加入了国民党。为此,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同志们在国民党工作及态度决议案》,对如何在国民党内开展工作、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各级党部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要求。这一时期,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中有许多人在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对此,周恩来回忆说:“当时,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它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也依靠我们,在各省普遍建立党部,发展组织。” “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我们的同志” “是我们党把革命青年吸引到国民党中,是我们党使国民党与工农发生关系。国民党左派在各地的国民党组织中都占优势。国民党组织得到最大发展的地方,就是左派最占优势的地方,也是共产党员最多的地方。”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会议认为,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张作霖已建立“反赤”联合战线向国民军进攻,所以,根本解决时局问题的途径,“始终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 “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

1926年7月,为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軍正式出师北伐。这时,北洋军阀的兵力还很强大。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控制着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直隶的保定一带,约有20万兵力。原属直系的孙传芳割据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有20万兵力。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着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有30多万兵力。其他各省还有许多小军阀。而国民革命军只有8个军10万余人。虽然双方总兵力相差悬殊,但北洋军阀统治已失尽人心,内部又存在深刻矛盾,这就为北伐军提供了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机会。

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是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在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于10月10日攻占武昌。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军阀孙传芳的主力。接着,福建、浙江等省军阀纷纷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胜局已定。其间,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运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力保障。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来。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国民党走上一条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为敌的道路。此后近10年,蒋介石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不断对以朱、毛红军为主力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围追堵截,多次使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

1931年9月,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事变由日本蓄意制造并成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它使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退居次位。中共反蒋政策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935年8月1日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即“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在第一时间致电中共中央通报情况,希望中共派人协助处理事变,并请求将“红军全部速集于环县,以便共同行动”。为了和平处理西安事变,根据张学良、杨虎城的请求,中共中央先后派出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到西安协助处理事变。在弄清情况后,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独立自主地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与蒋方代表宋子文的多次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周恩来在《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 中,把经各方认定的和平放蒋协议概括为10项成果,也被概括为“六项承诺”:(1)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

对此,蒋介石表示完全接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10年内战的局面,为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创造了重要历史条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功臣。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如何落实协定,周恩来继续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在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西安事变经过的报告。会议通过的决议案基本接受中共的意见,还提出4条要求,即取消红军,取消苏维埃政府,停止赤化宣传,停止阶级斗争。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转变和国共合作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揭开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这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交给蒋介石。蒋介石也认识到中日大战不可避免。17日,他在庐山与中共代表谈判后发表谈话:“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为了使中共领导的部队尽快开赴前线,投入抗日战斗,8月19日,蒋介石正式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红军改编的主张。9月22日,国共两党对外公布了所达成的合作协议。当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经过半年多艰难曲折的谈判,在客观形势发展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终于实现,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8月25日发布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设立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叶剑英、左权任正、副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全军约4.6万人。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项英任正、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全军1万余人。

1937年8月7日,南京政府最高国防会议研讨并确立了以“持久消耗战”为中国抗战的最高战略方针。抗战之初的前10个月,蒋介石按照自己理解的持久战思想指挥战争,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了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多次重大会战,只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毛泽东也主张打持久战,但他所主张的持久战与蒋介石实行的持久消耗战是不同的。1936年7月16日,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在回答“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来看,你以为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时,毛泽东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须是运动战。”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在全国抗战爆发前12个月,毛泽东就科学预见到战争的形态、中国应该采取的战略策略和战争的最终结局。抗日战争的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分析是正确的。

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主张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提出我军必须坚持的战略战术原则。他认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共产党对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毛泽东还向会议提交了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在这份提纲中,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从1938年1月起,毛泽东开始用很大精力研究军事理论问题,主要是研究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到这年五六月间,《论持久战》 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两篇光辉军事著作得以问世,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问题。对于怎样进行持久战,毛泽东科学预见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3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如何与敌交锋提出具体战略方针。按照毛泽东的见解,第一阶段为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气势汹汹扑来的强敌,“我所采取的战争方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二阶段为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的长短,依敌我力量增减变化的程度如何及国际形势变动如何而定,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第三阶段为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完成战略反攻,才能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在战略防御的一年多时间中,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军败战难数,毛泽东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革命武装却取得了多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井坪、平鲁、宁武的夺回,涞源、广灵的克复,紫荆关的占领,对大同雁门关间、蔚县平型关间、朔县宁武间日军的三条主要运输道路的截断,对雁门关以南日军后方的攻击,以及对曲阳、唐县的克复等,都体现着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

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争取华北乃至全国战局的好转,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危险,1940年8月,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在华北发动了规模浩大、震动国内外的百团大战。至1940年12月初,参战部队和民兵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军2万多人、伪军5000多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路3000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它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它对坚持抗战、遏制国民党内的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到积极作用。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所谓“游而不击”的诬蔑,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的声威。

在整个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敌后战场上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略相持,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这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战略反攻已进行数月。在中国战场,国民党军队继续奉行保存实力的政策,这使迎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略反攻任务又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从1944年开始,毛泽东指挥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4月12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演讲中,毛泽东分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来的抗战形势,认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阶段到来。“现在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过去更为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准备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把日寇打出中国去。为使我党能够担负这种责任,就要使我党我军和我们的根据地更加发展和更加巩固起来,就要注意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要把城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敌后战场经过一年的局部战略反攻,奠定了对日全面反攻的胜利基础。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書上签字。

经历了漫漫长夜,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三、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做好和平建国的准备,并接受蒋介石电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经过43天谈判,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并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

《双十协定》 公布不久,蒋介石就公开撕毁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战争初期,国民党采取的是全面进攻战略。针对国民党军的战略企图,中共的作战方针是: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

到1947年初,国民党投入战争的兵力由开战时的193个旅增至219个旅,而用于第一线作战的兵力反由117个旅降为85个旅。这种状况使国民党在军事上出现被动局面,已经无力对共产党进行全面进攻,不得不调整战略。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放弃全面进攻计划,改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实行被称为“双矛攻势”的重点进攻。从3月至6月,国民党军新占解放区城市95座,失去153座;同时损失兵力40余万。而从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以来的一年,共损失兵力112万,其中正规军97.5个旅共78万人,平均每月损失8个旅。实行重点进攻的结果,造成国民党军力部署上呈现出难以改变的哑铃状态,重点被拖在东西两翼,中原及江南空虚,国统区后方13个省中,兵力仅有21个旅,第二线部队亟缺。

随着国民党军事颓势开始出现,形势急速朝着有利于共产党的方向发展。鉴于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7月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敌军,就“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调动敌人回援后方,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此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月30日夜,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人在山东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发起鲁西南战役,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取得胜利,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经全线崩溃。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让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主持国共和谈。但是,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 (最后修正案)上签字。于是,毛泽东、朱德发布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于1949年4月20日20时打响。千里江面,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锐不可挡。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旋即崩溃。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对这段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精辟概括:“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一论断说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国民党
快过关了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迅速被歼灭的内在原因探讨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军队报刊
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军的总人数是多少?
国民党将领观摩八路军打伏击战
国民党政府海军组织机构述略(1927—1949年)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外国军事顾问与国民党军事力量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