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联合耳后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影响
2020-05-18王红海
王红海,高 兵,冯 晶
1.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19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据资料显示,耳鸣患病率约为15~18%间[1]。虽然早期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可导致异常声音感觉(如潮声、蜂鸣等)产生,是听力损害的表现之一,容易被患者忽略。目前,临床对神经性耳鸣发病机制无确切描述,认为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素相关[2]。若患者治疗不及时,则可引发多种不良事件,如失眠、神经衰弱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药物治疗是改善神经性耳鸣的重要手段,就现阶段药物治疗效果而言,总体疗效不理想,鉴于此,选取126例神经性耳鸣病患纳入研究,观察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 2014 年 9 月—2016 年 9 月间收治的 126 例神经性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现代耳鼻咽喉科诊疗手册》[4]中的诊断标准,结合耳科常规检查证实;无精神病史,能正常沟通;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客观性耳鸣,如肌源性耳鸣、血管源性耳鸣等;因精神病、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诱发的非耳源性耳鸣;合并造血系统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对所研究药物有过敏史;不愿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63 例。对照组女29 例,男34 例,年龄20~74 岁,平均年龄(41.19±8.64)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91±1.64)年,单侧43 例,双侧20 例。实验组女28 例,男35 例,年龄20~75 岁,平均年龄(40.46±7.79)岁,病程4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62±1.58)年,单侧44 例,双侧19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1 ml 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44022816 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40 mg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准字H20153195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选取坐位,将耳部暴露,给予常规消毒,于耳后注射。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选用多人高压氧舱(NG320/1100A 型 宁波高压氧舱总厂),压力为0.25 mpa,加压20 min,稳压后吸纯氧,于30 min 后休息,间隔10 min再次吸氧。1次/日,持续治疗10 d为1疗程。
两组治疗期间保持良好饮食、生活行为,于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评估患者治疗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参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眩晕及耳鸣诊疗指南》[5],显效:耳鸣症状基本消失或伴有轻微耳鸣,听阈增高幅度超过25 dB;有效:耳鸣改善,听阈增高超过15 dB;无效:未达上述标准。(2)耳鸣程度评分:利用耳鸣致残量表(THI)评估,计1~100分,分值越高,耳鸣程度越严重。(3)耳鸣分级:参照《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6],无耳鸣为0级;偶尔耳鸣,无明显不适为1级;耳鸣持续时间较长,于安静状态下更严重为2 级;嘈杂环境下也伴有持续耳鸣为3 级;持续耳鸣,对睡眠质量、工作有影响为4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经4周治疗后,实验组有62例有效,对照组有55例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8.41%、87.30%。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TH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THI 评分对差异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4 周后,两组THI 分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分级对比
治疗前,两组耳鸣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0级、1级比例高于对照组,2级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3 级、4 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THI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THI评分比较() 分
组别实验组(n=63)对照组(n=63)χ2 P治疗前25.32±9.78 25.34±9.76 0.011 0.991治疗2周22.38±4.63 24.02±3.84 2.164 0.032治疗4周17.24±3.78 20.19±3.34 4.642 0.000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分级比较 例(%)
3 讨论
神经性耳鸣指人耳在无外界刺激下出现的异常声音感,其响声表现为嘶嘶声、蝉鸣音等,周围实际上并未发出相应声音。耳鸣属于人的主观感觉,一般情况,该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是正常生理现象,无需予以治疗,若耳鸣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头痛、眩晕等表现[7],则需尽早入院诊疗,查明病因。神经性耳鸣病因较多,它可因中枢听觉神经病变、耳蜗病变以及全身因素所致,在对这类病症给予诊断时,需将中耳、外耳等其他因素导致耳鸣排除,并对患者听力予以测定,有利于确诊病症[8-9]。在神经性耳鸣治疗方面,临床以往主要给予扩血管药物促进局部血流改善,使水肿减轻,并纠正淋巴循环不良状态,确保组织细胞功能恢复正常,同时给予睡眠指导与心理安抚。常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不够总体疗效欠佳,部分病患治疗后耳鸣程度仍无明显变化。
高压氧为神经性耳鸣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它主要通过吸取纯氧促使血氧分压提升,改善耳内、耳外淋巴液循环,从而使听觉神经缺氧状态得以缓解,对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童建平[10]认为,高压氧能使血细胞从容下降,使血浆黏稠度降低,减轻血液流动阻力,促进内耳微循环改善,修复听力神经功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是治疗耳鸣常用药物,其中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具有药物作用时间长、见效快等优势,通过耳后给药,能使药物于淋巴囊充分扩散,血药浓度保持相对较高状态,且停留时间延长,可减少使用剂量,用药安全可靠[11]。雍军、王咏峰等人[12]认为,利多卡因对Na+通道有抑制作用,可使前庭、耳蜗病理刺激减轻,纠正眩晕、耳鸣等不良症状。另外,该药物还具备扩血管功能,能将内耳毛细胞恶性循环改善,使其异常兴奋状态消除,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将高压氧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盐酸利多卡因耳后注射联合治疗,有利于最大限度改善神经性耳鸣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院研究显示,实验组在盐酸利多卡因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后,有效率高达98.41%,疗效优于对照组(87.30%),且TH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耳鸣减轻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从两组耳鸣分级上看,治疗前以2级、3级为主,实验组治疗后0级比例高达30.16%,对照组仅为17.46%,1级比例增高,2级、3级比例下降,表明实验组耳鸣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盐酸利多卡因治疗基础上对神经性耳鸣病患给予高压氧疗,可促进耳鸣分级改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